新郎胡进昌到新娘住的救灾帐篷里接亲,幸福的笑容一点都不少。本报记者 宋荣成 摄 |
昨日中午,(湖北杜家台)新农垸全线漫溢后的第12天,本地姑娘王君芳和外地郎胡进昌在堤上的救灾帐篷内摆酒宣布成婚。在简陋而温馨的婚礼上吃喜酒的乡亲们却有点犯困——在得知13公里外的杜家台分洪闸准备开启后,他们划着小船到被淹没的家中进行最后的“抢救”,忙了整整一晚。
头晚上,亲属忙着“抢”财产
从堤上望去,受灾后的新农垸,已淹得只能看到一些房顶;27日晚,他们接到镇政府通知:杜家台可能在凌晨开闸泄洪,一旦泄洪,位于蓄洪区内的新农垸,很可能会淹得连房顶都不见,大家纷纷回家“抢救”财产。
“本来准备今天开酒席,一接到通知,所有人都下屋里去抢救东西。”新娘王君芳的堂哥王新云说,他的冰箱、电视、空调都废了……“实在搬不出来。”
王君芳的幺叔,有几十袋化肥搁在较高处,一晚上没能捞出几袋,假如分洪,“让水一泡,都没用了。”
用水难,娘家人负责轮流挑
王君芳今年27岁,在汉口一家化妆品公司工作;新郎胡进昌大她3岁,在武汉开医药公司。
“我们在武汉的很多朋友都来了,水灾不能妨碍什么。”说起这次的特殊婚礼,王君芳脸上洋溢着幸福和骄傲。
不过,在临时帐篷内准备婚宴,用水成了难题。
三个半人高的铁皮桶,一条拇指粗的输水管,一股小指粗的水流。这就是堤上近20个帐篷内灾民的基本用水。村民们戏称那条水管是“电线管子”。
“洗菜蒸饭,这么点水哪够用的,只好让他们家的人多辛苦一点了。”做菜的王泽辉师傅说。
脚下浸泡着村庄的江水早已发臭,不能使用。新娘家里派了几个人,轮流挑着水桶到300多米外的村里用压井压水。
这些井水只能洗菜,“做出来的菜是黄色的。”王师傅说,他们只好又从镇上买回了十几桶纯净水。
酒席上,谈得最多还是分洪
早上9点,婚宴开席,七张桌子在堤上摆成两排,地方太窄,人们坐得有点挤。上菜了,鸡鸭鱼肉,大多是荤菜,小孩子们吃得不亦乐乎。
“青菜涨得太多,就少买了一点。”王师傅说,水灾造成附近菜农都没菜可卖。
即便如此,每桌菜的成本还是达到了200元,“比平时贵了至少50元。”王师傅说,因为荤菜也涨价了。
酒菜当前,人们却没法放下心吃喝。“昨晚上喊得那么厉害都没分,我看今天不会开闸了。”王新云光着膀子,边夹菜边跟人讨论会不会分洪。
迎亲路,新郎被迫走堤下
上午10点半,第一拨席已经吃罢,新郎胡进昌终于出现在堤上。西装笔挺、手捧鲜花的他,带着一队乐师吹吹打打前来,不料在路口即被新娘家一众亲友挡住。
“准老舅”王新云解释:按照当地风俗,新郎接新娘时不可走回头路,必须绕圈子,而堤上只有一条路,只好让新郎从堤脚水边草丛中前往,如此才能从堤上返程。
新郎哭笑不得,只好举步往坡下长草中走去,也顾不上爱惜衣服。
救灾帐篷没有门,胡进昌逃过了塞红包“撞门”的环节,他进入帐篷单膝跪地献花向王君芳求婚,起身后对伴郎大喊:“快发烟,见人就发!”
仪式从简。新郎挽起新娘,在唢呐和鞭炮声中奔向新的生活。
“真想有个窝。”王君芳的二姐目送妹妹离开,感叹说,“相信政府可以尽快解决大家的生活问题。”
(长江商报特派记者 李海夫 杜小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