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与摩托罗拉一度是商业伙伴,华为生产的设备通过摩托罗拉在北美市场销售 当许多人还在议论摩托罗拉起诉中国华为公司窃取其商业机密一案时,美国又曝出两名华裔替中国奇瑞汽车公司窃取通用公司机密的间谍案。再联想到不久前曝出的其他几起华裔窃密案,一时间,“中国商业间谍”似乎正在美国大行其道。分析人士指出,这些案件的审理结果目前虽然还不得而知,但中国公司近来之所以频频卷入“商业间谍”案,背后不无美方的经济和政治考量。
“中国间谍”案频发 最近一段时间,中国公司或在美华裔被控偷窃美国公司商业机密的案子明显增多,有中国媒体形容为“掀起了一个小高峰”。
7月22日,美国媒体披露,美国通讯业巨头摩托罗拉日前在美国对中国最大的电信设备提供商华为提起诉讼,指责后者窃取其商业机密。根据摩托罗拉的指控,在上世纪90年代早期,该公司的多名前华裔员工向华为提供过最新手机技术的详细信息,一个名叫潘少伟的前员工与华为最高层有密切来往。对上述指控,华为公司予以了否认,称摩托罗拉的起诉毫无道理并且完全没有法律依据,并表示将“积极捍卫自己的名誉和权利”。
时隔一天,西方媒体又广泛报道了中美企业间另一起“商业间谍”案。据报道,美国底特律郊区的一对分别为49岁和51岁的华人夫妇秦裕(音)和杜姗姗(音)被控密谋偷窃通用公司混合动力汽车的商业机密文件,并将其交给奇瑞公司。杜姗姗曾是通用公司的一名工程师,美国检方指控称,当2005年1月通用向她提供遣散协议后,她将通用的数千份文件拷贝至一部外接硬盘。奇瑞公司23日回应称,对通用技术被窃案件毫不知情。
类似的案件还有不少。据媒体报道,自2008年3月以来,美国司法部提起的“中国间谍”案诉讼至少已有26起,已有44人被判有罪,目前这些人均在美国联邦监狱中服刑。去年曾引起较大关注的“中国间谍”案包括北汽公司前工程师郁向东案。2009年10月14日,郁向东在美国芝加哥机场入境时,遭到美国警方拘捕。郁向东被控窃取和意图盗取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的商业机密,以及非法存取电脑资料,并试图借此在中国公司谋职。
“间谍”案成商业武器 “中国商业间谍”案近年来缘何频发?是中国公司真的加大了对美国的间谍行动,还是美国公司过于敏感,或者另有别情?
中国多位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均指出,实际上,对这类所谓的“商业间谍”案件没必要太在乎。因为随着中外经济往来日益频繁,摩托罗拉起诉华为这类案件的上升也是很自然的。鉴于这类“间谍”案多发生在实力相当的竞争对手间,不排除美国公司借间谍诉讼来打压中国公司的因素。通信行业观察家冀勇庆对媒体表示,中国企业近年来国际化的步伐加快,当这种速度在国际上威胁到他国的同行业时,必定会出现大小各种壁垒,“商业间谍”就是其中的“壁垒”之一。
以摩托罗拉起诉华为的案子为例。不少媒体都注意到,摩托罗拉与华为曾是多年的合作伙伴,双方2006年在上海联合成立了全球3G研发中心;此外,华为还允许摩托罗拉在美国市场转售其无线通信设备。摩托罗拉一度表示有意将其无线网络业务出售给华为。但就在7月19日,摩托罗拉宣布将无线网络业务以12亿美元的高价出售给诺基亚-西门子公司。随后,摩托罗拉便指控华为“多年参与一项精心策划的,窃取摩托罗拉最新技术的秘密计划”。
对于摩托罗拉的突然“变脸”,中国业内专家多认为,摩托罗拉起诉华为的目的可能并非以金钱求偿为诉求,而可能是为了打击竞争对手。目前,华为已经是世界上第三大通讯设备生产商,正在进行包括美国市场在内的全球业务扩张。在摩托罗拉将其无线网络业务出售后,华为已不再是其亲密的商业合作伙伴,反而是个潜在的重要竞争对手。摩托罗拉起诉华为,可令海外运营商在考虑采购华为的手机终端时,承受不可预测的法律风险而放缓步伐。美国《华尔街日报》23日的报道指出,摩托罗拉对华为的诉讼,可能会让华为的形象受损。经过多年的努力,华为较成功地将自己打造成为一名行业创新者。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数据,去年华为的专利申请数量位列第二。
背后掺杂政治因素 背后掺杂政治因素 不仅频频遭到“窃取商业机密”之类的指控,中国公司近来在美国的发展也遭遇到了强劲的阻力。比如,不久前,鞍钢集团投资美国一家钢铁企业的计划就遭到美国数十名议员的反对,理由是此举会“危及美国的国家安全”。
不少人注意到,在遭到摩托罗拉起诉前,华为正在美国投标,争取向美国第三大移动通信运营商Sprint Nextel销售设备,但此举需要得到美国政府的许可。因为美国财政部下设的“外资审议委员会”可以祭出“国家安全”的理由否决此类投资。2008年,由于美方的“安全”忧虑,华为曾被迫放弃对美国科技公司3Com的22亿美元的并购计划。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中国企业海外发展中心主任孙飞博士指出,中国公司屡屡卷入“商业间谍”案,除了商业竞争的因素,对于一些涉及军事、能源、国家安全的敏感案件,还不可避免地掺杂了政治因素。在这些案件中,“盗取高科技”成了中国方面的主要罪名。
实际上,无论是在政治,还是经济领域,西方情报机构一直没有放弃“中国间谍”论。早在去年2月底,美国媒体转述美国联邦调查局(FBI)提交给全美警长联合会的一份战略报告说,“美英情报部门都认为,中国海外商业机构的间谍活动目前是他们提防的重点”。FBI的报告称,尽管FBI怀疑俄罗斯、朝鲜、伊朗等多个国家的间谍都在美国“各取所需”,但他们最担心的还是在美国境内的2600多家中资公司。
美国华裔常成“替罪羊” 在牵涉中国的“间谍”案中,美国华裔、中国留学生、曾在美国公司工作过的中国雇员往往会成为案件的主角,被指控为中国或中国公司充当“间谍”。其中,最有名的此类“间谍”案莫过于李文和案。
华裔科学家李文和,曾被诬为中国的“核间谍”。2006年5月,在蒙冤
多年后,李文和诉讼美国能源部、司法部“侵犯个人隐私”一案达成最终和解。李文和不仅重获清白,还获赔160万美元。
但美国有关方面显然未从李文和案中吸取足够的教训,经常先入为主地把华裔定为“间谍”案嫌犯。比如,就在7月19日,美国警方宣布,印第安纳州警方于近期逮捕了一名涉嫌向中国提供商业情报的华裔男子。
据美国媒体报道,这名男子名叫黄科学(音译),现年45岁。他涉嫌于2003年至2008年间在印第安纳州陶氏化学公司任职期间,向中国的湖南师范大学提供了有关杀虫剂的商业情报,这些情报的价值据信超过1亿美元。
对这起案件,美国许多华人感到震惊,因为检方提供的证据竟然是黄科学在湖南师范大学的学术期刊上发表的研究报告,而且还只是第二作者。麻省理工学院华人科技协会会长朱正亚说,在美华人与母国学术、产业界的交流日益频繁密切,大家应格外注意知识产权问题,何者可以公开、何者属于公司,一定要弄清楚。他建议,去中国(或他地)做学术交流的专业人士,行前应先向工作单位报备,否则可能惹祸上身,得不偿失。(艾童) (来源:国际在线)
(责任编辑:赵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