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中,四川卧龙中国大熊猫保护中心严重受损。先后有60多只大熊猫转移到了位于雅安碧峰峡的新家。在这里,它们已生活了两年。这些可爱的大熊猫留下了哪些有趣的经历和故事呢?
安然度过适应期
60多只大熊猫搬到碧峰峡基地,也给这里的工作人员出了不少难题。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大熊猫的住宿问题。“我们在两个月内搭建了20多套大熊猫板房圈舍;在半年里修建了20多套固定圈舍。”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雅安碧峰峡基地副主任汤纯香向“中国娇子野生动物保护行”随团记者介绍说,板房使用的都是环保材料,每间有100余平方米。
同时,碧峰峡基地自然生长的竹子也供应不足。研究中心向各方紧急调配竹笋、竹子,以满足大熊猫的需求。
由于海拔高度的差异,碧峰峡气温要高于卧龙。夏天,大熊猫便容易出现食欲不振、活动量减少等症状。对此,工作人员采取了不少措施为大熊猫防暑降温:圈舍里有空调、冰水;院子里,茂密的树荫也是良好的避暑之选。
汤纯香介绍说,地震让大部分大熊猫受到惊吓。刚到碧峰峡时,它们听到雷声、风声、金属碰击声,就会惊恐地往屋里跑,或是死命地抓住栏杆。为此,工作人员每天都会跟大熊猫交流,抚摸它们,和它们说话,并在饮食上多加照顾。2到3个月后,这些大熊猫的身体和精神都逐步恢复了。
大熊猫也需优生优育
震后两年来,研究中心大熊猫圈养种群有了新的发展,共繁育大熊猫23胎32仔,成活31仔,种群总数达到154只,约占全国圈养大熊猫总数的60%。
“现在,基地已有29只雌性大熊猫接受了配种。预计今年诞生的大熊猫不会少于去年的16只。”汤纯香说,随着圈养大熊猫数量的增加,大熊猫繁殖会更多地注重质的提升。
他解释道,研究中心在每一只大熊猫皮下植入芯片,通过谱系编号建立起大熊猫的“家谱”。“哪两只大熊猫是兄妹、哪两只是父子,我们都非常清楚。”据此,研究中心建立起了四川和外省、国内与国外的大熊猫繁育体系,相互交换冻精、交换大熊猫成年个体或亚成体,以避免近亲繁殖,促进优生优育。
野化培训重新启动
日前,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传出消息:经过专家论证,新的圈养大熊猫野化培训将重启。研究中心计划通过3至5年时间,完成2至4只大熊猫幼仔的野化培训,将1至2只具有野外生存能力的培训个体放归野外。
尽管中国大熊猫保护取得瞩目的成效,但由于采伐、耕种、旅游、居民点等人为干扰,野外大熊猫种群依然面临着栖息地破碎化的威胁。据此,国家林业局确立了“双管齐下”的战略:救护野外大熊猫的同时,通过野化培训圈养大熊猫个体,来补充野外大熊猫极小种群。
在二期项目中,科研人员首次提出了运用怀孕母兽或母子一起野化培训的方案,在现有大熊猫个体中,选择富有带仔经验和一定野外生存能力的雌性大熊猫个体作为研究对象,让幼仔跟母亲一起学习生存技能,完全在自然环境中出生和成长。
(责任编辑:刘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