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曾报道了考古人员在沈家山北边不远处的佳家花园施工现场约15米内抢救性考古发掘4座古墓,昨天,这一工地又有3口古井和5座古墓葬重现天日。方圆二三百平方米的范围内出现3口古井,而且从古井中“掏”出的灰陶磨光罐,再现了此处在西汉早期,甚至更早时期,古人聚集生活的场景。
三口古井现古人聚居场景
昨天上午,记者来到佳家花园一号人防工地,据悉,整个人防工地是50多米×60多米的范围,5米的深度,其中方圆二三百平方米的范围内出现3口古井。考古人员正在清理古井,和去年在沈家山发现的古井不同,这次出现的古井没有陶质井栏,都是土坑井。3口井的直径、深度不一,一号井深5.8米,直径80厘米;二号井深4.5米,直径65厘米;三号井深约4.5米,直径2米。
这几口水井再现了古人生活的场景,而且分布这么密集,可见当时这里居住的老百姓很多,因为一般老百姓只有靠水井来维持生活。那么,井里有没有藏“宝贝”呢?考古人员清理出了形制、大小差不多的灰陶磨光罐,其中有一件保存非常完好,接近底部的位置还有绳纹;还有两三件虽然有破损,但是可以修复好。据考古人员介绍,这些灰陶磨光罐是西汉早期,甚至更早时期的器物,会不会是战国时期的呢?考古人员表示,暂时还不能确定。记者发现,这些灰陶磨光罐没有系,它又有何作用呢?考古人员介绍,它可能用于取水,绳子绕在灰陶磨光罐的颈部即可取水了。此外,1号井还出土了绳子、木器物等秦汉时期的文物。
为什么井里会有这些灰陶磨光罐?会不会是该土井废弃不用后当做垃圾坑呢?考古人员表示,没有发现垃圾坑的迹象,而且古人也不会这么奢侈,将保存完好的灰陶磨光罐扔掉。既然是用于取水,会不会是古人取水时,绕在陶罐颈部的绳子突然断裂了,导致掉入井中呢?考古人员表示,还需要考证。
此外,这一工地上还有绳纹瓦等古建筑残件,其中有不少汉代瓦当、筒瓦,可见这里一直有古人聚居。
二层台竖穴墓疑似屈肢葬
除了3口古井,考古人员还在附近考古发掘5座古墓葬,其中有两座古墓因为出土了一些残破的瓷器,特别是青瓷盘口壶和隋五铢的出现,可以推断出这是两座隋代的古墓;还有两座竖穴土坑墓,因为没有发现任何随葬品,考古人员目前还没有断代。
但是,另外一座古墓却让考古人员感到很惊喜,底部有两层,考古人员表示,这是古代二层台竖穴墓,在扬州发现得比较少。更让人感到不解的是,该墓葬的长度只有一般墓葬的一半长度。那么,墓主人是怎么安葬的呢?考古人员推测,这样的葬俗可能是屈肢葬或乱葬。
考古人员表示,新石器时代就有这样的屈肢葬,至于流传到哪个朝代,暂时还不清楚。但是从目前考古发掘的情况看,在古墓葬安葬在此之前,这里曾是古人生活的聚集区。实习生胡百慧记者陶敏
考古小知识
什么是屈肢葬
屈肢葬相对直肢葬而言,指的是人死之后尸体所摆放的形式。它是中国文化史特别是中国墓葬制度史上一个奇特现象。但是,关于它的渊源、流行时间和地区、表现意义等等的解释又是一个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春秋战国时期,秦人中盛行一种“屈肢葬”,即在人死后,用布带将其下肢向上卷曲捆扎,然后入棺埋葬。尸骨姿势与胎儿在母亲子宫里的形状极为相似。
此处文化堆积层自宋元始
本报讯(实习生胡百慧记者陶敏)昨天傍晚5点左右,东关街原艺蕾小学考古发掘结束。这次主要清理出明清时期的遗址,而此处的文化堆积层,是从宋元开始的。
唐代,利津古渡(即今天的东关古渡)是当时扬州最繁华的交通要冲。有了码头就有街市,舟楫的便利和漕运的繁忙,催化出一条商贸密集、人气兴旺的繁华古街——东关街。史料记载,这里在明代是武当行宫的一部分,到了清朝前期是高丽商人安岐的家园,后来成为约园所在地。昨天傍晚考古发掘结束,考古人员表示,这次主要清理出明清时期的遗址,而从此处文化堆积层中夹杂的瓷片推断,这里是从宋元开始的。怎么没有唐代的遗迹呢?
考古人员解释,此次只在一处并不大的探方里考古发掘,可能这里的唐代遗迹已遭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