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广西“非遗”民间手工艺亮相 草根传承人展绝活

来源:广西新闻网
2010年08月03日07:55
靖西旧州的绣球制作展示 广西新闻网特派记者 陆梅 文/图
靖西旧州的绣球制作展示 广西新闻网特派记者 陆梅 文/图

  8月2日上午,世博园宝钢大舞台传习区格外热闹,17项来自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项目在这里一一亮相,富有壮乡特色的糍粑、油茶、5米长的独弦琴、竹笼织锦机等民间手工艺品吸引了众多热情的观众,他们有的在品尝,有的在请教手艺,场面非常热闹。记者了解到,在为期5天的活动中,前来参观的游客不仅能够欣赏到大型的“非遗”综艺表演,更能亲身体验广西传统民间手工艺,这里每一件展品都是绝活,每一位艺人都有不一般的技艺。

  1、侗乡油茶浓香可口

  一进传习区,一股浓香扑鼻而来,两名身着侗族服饰的女子正在给游客奉上热气腾腾的油茶。“好香好味道,再来一碗。”一名黑龙江的游客对油茶赞不绝口,吃完了一碗还要一碗。

  现场演示油茶制作的覃金媛是柳州三江人,她笑盈盈地给每位游客一边打油茶,一边介绍油茶的功效。“走累了来碗油茶,不仅可以解渴,还能提神醒脑呢。”

  覃金媛说,由于侗族人世世代代常年住在高寒山区,喝油茶能御寒防病,所以祖祖辈辈都种茶树,每家每户都榨有一大缸茶油。“老人喝不到油茶,会责怪儿孙不孝,嫁到外乡的姑娘,也把这种手艺带过去。”覃金媛说,至于从哪个朝代起,开始有喝油茶的习惯,已无从考证。受长辈的影响,侗族人个个都打得一手好油茶,“一天不喝,就像发痧一样不舒服。”

  除了油茶外,柳州三江的“非遗”还带来了手工制作的打糍粑,被用木槌敲打了六七个小时后的熟糯米,裹上蘸料后咬一口,绵软清香,这也是一大侗乡美味。记者看到,从上午9时30分开始,油茶展台前的游客来了一拨又一拨,美味浓香的侗乡油茶让游客们赞叹不已。

  2、两项“世界之最”吸引眼球

  喝完这边美味的油茶,那边飘逸的琴声令人神思。来自东兴市的苏春发和女儿苏小燕在传习区内,现场弹奏一把长5米的特大独弦琴,让现场的游客惊叹不已。

  独弦琴是广西少数民族京族的古老乐器。今年1月,广西艺术学院教师陈坤鹏经过8个月的研制,制作出一把长5米的特大独弦琴,这也是世界上迄今为止最大的一把独弦琴。5月18日,在文化部公布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的项目名单中,由东兴市申报的“京族独弦琴艺术”入选。

  作为独弦琴的传承人,今年55岁的苏春发告诉记者,他从5岁起就开始弹奏独弦琴,对独弦琴的特性和弹奏技艺非常了解,但弹奏如此大型的独弦琴还是第一次。“它的音色和特性与小版独弦琴没有差别,但是在弹奏上更挥洒自如。”

  为了进行对比,当天,陈坤鹏的妻子高静现场演奏的是一把小型的独弦琴,一曲《山歌好比春江水》的演奏,让在场的游客听得如痴如醉。

  让游客啧啧称奇的还有另一“世界之最”。在开幕式前赠送给上海世博会的世界最大壮锦也在传习区内亮相。来自南宁宾阳的朱丽艳告诉记者,这幅最大壮锦的织法与壮族竹笼织锦一样,都是按照构思的图案,在织锦机上把花纹挑出来。

  记者看到,她演示的正是一台带着竹笼的织布机,只见她上下翻飞,手指在竹木结构的织布机上穿梭,五彩的丝线慢慢织就一幅美丽的壮锦图案。

  3、“草根”组合登上世博会殿堂

  在广西活动周上,演艺节目成了活动的主打,在传习区内也不例外。11名黑衣黑裤的妙龄女子坐在传习区的中央,她们手持天琴,脚挂脚鼓,正在为前来参观的游客演奏《高山流水》,一袭黑衣壮打扮的姑娘们让许多游客狂按快门。

  一曲终罢,天琴组合的姑娘们赢得了观众热烈的喝彩。放下天琴,广西文物苑的讲解员陈丽芬与记者攀谈起来。“其实,我们这个女子天琴队的成员来自各行各业,有学生、公司职员,还有老师,都不是科班出身,学天琴是出于爱好。”陈丽芬说,第一次看到龙州天琴时,她被独特的壮乡服饰和天籁一般的琴声吸引,加入了学习天琴的行列。经过1年多的学习后,已经熟练掌握了演奏天琴的技艺,此次能到世博会上展示,不仅是对壮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对她们女子天琴队技艺的肯定。

(责任编辑:new2)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