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款拉锯战是一出黑色幽默
在青海玉树地震灾区重建工作正争分夺秒、如火如荼进行的同时,一场捐款拉锯战也正悄然展开。
审计署日前公布报告称,其在对玉树地震捐赠款物的审计中,“发现部分地方未按规定及时将捐款汇缴民政部、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和中华慈善总会,涉及金额1.62亿元。”更多的其他捐款汇缴进展则更为缓慢。《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调查获悉,除了接收捐款较多的中国红十字总会(含红十字基金会)、中华慈善总会已与各自青海分会基本确认资金拨付框架协议,其余多家全国性慈善组织尚未最终明确资金汇缴、拨付事宜。也就是说,大多数慈善机构所筹得的款项,并未汇入灾区重建项目的账户中。
这样的消息,无疑让人感到纠结。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为什么这些慈善机构迟迟不愿将灾区重建所急需的款项送到灾区?据了解,民政部会同五部委发布《青海玉树地震抗震救灾捐赠资金管理使用实施办法》规定,这些慈善组织募集的善款,需要汇缴拨付到青海省政府、青海省红十字会、青海省慈善总会的专用账户中,由青海省方面的统筹安排使用。
这个规定招致10多家慈善基金会的明确反对。对于这样的规定,民政部的说法是,“15家慈善组织将玉树地震捐助款物交由青海统筹安排,这是他们募款前就有的一种大致约定。”但事实上,我们却很难去指责这些机构不作为。他们的担心并非全无道理:在未明确对口项目的情况下,如果把这些巨额资金全部交由青海方面统筹使用,捐款人如何知道这些款项都被用在什么地方?谁来监督?慈善机构的权利,难道仅仅限于募集善款,然后交出去不管了吗?
一方面灾区急需资金,另一方面慈善机构却拿着巨额捐款花不出去,这已近乎黑色幽默。更为滑稽的是,民政部门对此居然无能为力,只能居中沟通、协调,因为这些机构的主管部门均是中央部委或或全国性事业单位!现在我们似乎应该更能够理解,在汶川地震发生后,为什么陈光标会联合60多位企业家亲自前往地震灾区给灾民发红包了。
这场拉锯战,有两点值得有关部门反思:
一、在募集捐款时,民政部指定15家有官方背景的慈善机构用以接收善款,而将其他大批慈善组织的公募权利临时取消的规定是否合理?或许当初是考虑到有政府色彩的机构更能令人放心,但看看目前的状况,难道他们真的就能比民间慈善机构做得更好吗?更何况,对于这15家之外的慈善组织的捐款,没有人去主动收缴,天知道那些饱含公众爱心的资金到底有多少按民政部要求进了指定机构帐户,又有多少流入私人腰包。
二、在以往数次规模较大的捐款活动中,所有的资金毫无例外均流向政府部门,谁来监督这些资金的使用?捐款人如何才能知道自己的钱被用到什么地方了?实际上,汶川地震后,就曾出现过极为尴尬的局面:几百亿资金集中于政府部门,然后分摊下去,有的机构平均一个工作人员“摊到”好几个亿的捐款,他们都不知道该怎么花;而数量更多、更为活跃的民间慈善团体却屡屡面临“断粮”的威胁,甚至耗到连饭都吃不上了,依然坚守在灾区。有关部门对捐款资金管理不严、使用极度混乱、重复建设造成严重浪费等现象,都让公众非常不满,从而对捐款产生反感、抗拒心理,对相关政府部门公信力的质疑声音也更大。
事实表明,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与其他国家相比,差距不是一星半点,而是全方位的。民间慈善团体居然还要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像营利性企业一样交税。行政力量的主导和干预、相关法律法规的严重滞后,都让慈善事业举步维艰。大力发展民间慈善组织,使其成为主导力量,建立和完善相关立法,已是当务之急。
(荆楚网 冀彦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