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非的成长故事
|
正如罗马并非一日建成,一个好孩子的养成也决非三年五载。
“洗车女孩”宋非非命运多舛,却能有着优异的成绩,坚毅的品格,担当的责任,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连日来,许多读者打来电话,咨询非非成长史,“打探”宋家有何“培养秘籍”。
8月5日,记者连线宋非非及其家人,揭开了并不神秘的答案。
从刚满10个月到初中三年级,非非一直寄居在大舅家,自立自强的性格似乎与生俱来。年过花甲的大舅妈回忆,非非还没笤帚高时,就会帮大人扫地了,“看大人擦地,她也拿个小抹布跟在后面擦。”非非的亲人也鼓励她从小学会自己“管理”自己。
直到现在,非非的房间所有的犄角旮旯都一尘不染。简陋的居室里空气清新。非非穿的工作服,即便在那样稀泥加水的工作环境里,也整洁干净。“每天晚上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洗衣服。”非非腼腆地笑着说。
这孩子还从小就喜欢帮助大人做家务。“收拾房间,做饭,洗衣服啊,我很小的时候就都会了。”记者问:“你不怕因为做家务耽误学习吗?”“不会呀!”非非有点惊讶,“我倒觉得做做家务可以放松一下脑子。”
选择洗车这个工作时,母亲担心她干不了这样的脏活累活,非非却一点也不在意:“我不怕,就当家里天天大扫除了。”
非非及家人婉言谢绝50多万元捐款的事,已经在当地传为佳话。有好多人不理解:“白给的钱都不要,傻啊。”但对非非来说,不要非分之财,是家庭从小刻下的烙印。
“小时候我妈妈很少打我。只有一次我记忆最深刻。那还是刚上小学的事。有一天小同学们约好一起去公园,我特别想去,可妈妈说太贵了,不让我去。我就偷偷拿了妈妈的50元钱溜出去了。可同学们早就出发了,我没追上。回家后被妈妈好一顿打啊。”非非回忆道,“妈妈跟我说,不是自己的钱,绝对不能要,更别说用偷这种方式了。”
从此之后,非非再也没有犯过类似错误。她把身外之物看得很淡,直到现在,身上穿的衣服基本都是拣亲属家的大孩子的,连鞋子也可以将就。“妈妈说了,小孩子第一次犯错,一定要给个深刻的教训,这样才能记住疼,才不会再继续犯错。”
在这次捐款活动中,“别人说,老王啊,你要是不拒绝那些好心人,都能买个房子了。但我觉得,这是对孩子一次最好的教育。”非非的继父王洪达说,“孩子以后自己出去闯荡,如果在钱财上把握不好,让别人看笑话,咱对不起孩子啊。”
非非的邻居们对非非印象都特别好。“这孩子老有礼貌了,见到大人没有不主动打招呼的时候。就算一早急着上学,也低头问好再跑。”一位抱着小孙子的大娘说,“孩子不笑不说话,问她点什么,答应得可痛快了。”
有礼貌,就讨人喜欢,就不会被疏远,就容易融入人群。非非的性格开朗健康,决不是一时一事的偶然现象。“都说单亲家庭的孩子心里憋屈,性格郁闷,但咱家这孩子绝不是这样的。”谈到对非非的影响,王洪达十分得意,“非非7岁时我们就相处了,从小教育她怎么为人处世。而且身教重于言传。我遇见长辈时毕恭毕敬,孩子自然有样学样。现在你看这孩子,老规矩老板正了,邻居亲属没有一个说咱家孩子不懂事的。”
没有参加过任何补课班,家长都没什么文化,非非的学习只能靠她自己。“从小我就知道,学习好才最高兴,学习不好,挨老师批评,难受的也是自己。”
关于自主学习有一个故事。“有一年小学暑假,我玩得太疯了,直到最后一天才发现暑假作业一点都没做。”这下非非可真急了。她连夜赶作业,累得满头大汗,最后一边哭一边算数,鼻涕眼泪都糊在了作业本上。“我舅妈就跟我说一句话:孩子你记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做不了责任也得自己担着,尤其学习这件事。”从此之后,非非再也没有拖欠过作业。
有时非非也会遇到难题。“我就使劲的钻它,就算要钻到后半夜也要弄明白。实在不会就问老师和同学。”而且,从小到大,雷打不动的“第一”并未让这个孩子眼高于顶。“只要别人有一科、一道题、一件事比我强,我都佩服他,都愿意向他学习。住校时每天晚上跟同学们分享学习窍门,是最快乐的。”
这么成熟,这么懂事,这么坚韧的好孩子,必须要有她成长的土壤。据了解,非非从小到大,一直沉浸在各种各样的关爱中。母亲和自幼抚养非非的舅妈自不必说,许多亲人也为非非提供了爱的土壤。
非非7岁那年,继父王洪达来到宋家。虽然自己有两个女儿,王洪达却从来没有吝啬过父爱。“我记得我小时候爸爸时常背着我到处走,我总是在他后背上睡着。每次我犯错了,闹笑话了,爸爸都不急不恼,而是跟我长谈,劝我凡事要学会换位思考。”
这次高考非非因学费的原因放弃了一些更好的大学,本来很难受。但继父与之数次长谈之后,非非已经想通了,决定认真完成本科学业。“多亏我有个爱说话的好爸爸,少走了不少弯路。”非非抿着小嘴一个劲地笑着。
相关报道
惺惺相惜 前辈伸手
8月5日17时,一个特殊的来电令记者特别惊喜。1986年辽中县高考最高分薛先生想邀请非非来家做客,并愿意承担非非大学四年的所有费用。
薛先生一家与茨榆坨有着深厚的渊源。据他回忆,1969年,他随父母下放到辽中,就在当时还是一个小村庄的茨榆坨扎下了根,弟弟就诞生在那里。薛先生在茨榆坨度过了难忘的童年时光。1986年,他以辽中高考第一名的好成绩考入了辽宁师范大学,毕业后做了几年教师,后来下海经商。如今,薛先生全家已经搬回沈阳。
8月3日,本报第一篇关于宋非非的报道《高考645分女孩洗车挣学费》见报之后,薛先生的母亲读罢非常感动,同时思绪万千。她拿着报纸,嘱咐薛先生一定要与孩子取得联系。老人家表示,如果非非愿意的话,薛家全家都欢迎非非,希望能够为非非支付大学四年的全部学费、生活费以及路费等。“多希望她就是我孙女啊!”
“缘分啊!”薛先生说,“这么好的孩子我们家一定要帮忙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