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国际要闻 > 时事快报

“全球变暖”概念诞生35年 极端气象成家常便饭

来源:新京报
2010年08月08日01:39
  35年前的今天,也就是1975年8月8日,美国著名的气候学家、地球化学家Wallace Broecker教授在《科学》杂志发表了题为“我们是不是处在全球变暖的紧要关头?”的文章。在文章中他预测,地球即将转入由于CO2增加导致的全球变暖期。这篇文章的发表正式宣布了“全球变暖”概念的诞生。

  Broecker教授提出全球变暖概念的时候,全球已经历了30多年的温度下降。令人吃惊的是,在此文章发表后,全球温度就奇迹般地升起来了。当然,这并非“奇迹”,只是他在掌握了基本物理规律的基础上,做出的相对准确的气候预报。

  上世纪80年代,随着全球温度数据的进一步积累,全球变暖的事实越来越明显,全球变暖逐渐成为科学界的主流观点。为了应对全球变暖可能带来的问题,联合国环境署与世界气象组织于1988年联合成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IPCC由超过2500名来自于60多个国家的科技专家组成。IPCC并不进行独立的研究,其主要职能是基于已发表的科技文献,发表各种专题报告,因此其结果具有极高的可信性和权威性。其影响力最大的产品就是每隔几年发表一次的《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从1990年开始到现在,此报告已发表4次,这份报告也被认为是气候变化领域的权威文献。

  看到这里,你也许会注意到IPCC是“气候变化”委员会而不是“全球变暖”委员会。同样在媒体上大家也经常看到“全球变暖”与“气候变化”两个概念的交叉使用。虽然这两个概念之间有一定关系,但还是有很大不同的。全球变暖指的是全球平均温度升高的现象;而气候变化指的是全球或者区域内气候特征(温度、湿度、降水等)的变化,这种变化可能是升高的也可能是降低的,并且其涵盖的时间尺度比较广。可以说,全球变暖是气候变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但后者涵盖的东西远多于前者。因此,随着科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及其包含范围的扩大,科学家们大多使用气候变化这个涵义更广泛的概念。

  35年来,通过众多科学家的努力,人类对于气候变化机理研究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比如在Broecker教授的文章中,他并没有考虑其他温室气体(甲烷,一氧化氮等)和气溶胶等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而现在科学家对两者的作用已经有了量化的估计。海洋、冰盖以及陆地植被等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也逐步被考虑进来。同时,由于对气候变化机理认识的加深以及计算机计算能力的提高,现在使用的各种数值模式比之当年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其结果的可信性也越来越高。

  “全球变暖”35岁了。从科学的角度来说,这是气候科学迅速发展的35年,但对人类来讲,这是越来越坏的35年。全球变暖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海平面升高,洪涝灾害,粮食短缺)对人类是极大的挑战。真正要控制住全球变暖,需要科学家加强对气候变化的研究,政府制定相应的气候政策以及公众的共同努力。控制全球变暖,应从正确理解全球变暖做起。

  poguy(美国 地球与环境科学博士生)

  极端气象气候似成“家常便饭”

  极端气候似乎成了“家常便饭”。早春时节,我国西南地区出现了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旱灾,北方则被高强度的沙暴包围。进入夏季,中国长江流域的强降雨造成了洪涝灾害。高温是另一个极端。7月,包括北京在内的华北多个地区出现了创纪录的高温,酷暑影响了所有人的生活和工作。美国气象局上月中旬发布的数据显示,从全球温度与海洋表面温度来看,今年地球上的6月份成为自1880年以来最热的6月,从1月到6月也成为有记录以来全球最热的半年。

  极端的反常气候不仅让人们联想到气候变化这个热门话题,一系列的问题出现:热浪是全球变暖导致的吗?以后的夏天都是这么热吗?洪灾是否会越来越严重?人类的环境是否真的越来越不适居?

  气象和气候学家正在努力寻找气象成因。大洋环流异常无疑是导致极端气候出现的最直接成因,厄尔尼诺现象可能是幕后的推手,而全球变暖是否与此有着直接联系,这是另一个重要但尚无解的问题。我们对地球的了解太少,但科学是唯一认识地球的方式。请见B10-B12版
(责任编辑:杨建)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