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北京奥运会总结报告》首发 撰稿人讲出炉内幕

来源:新华网
2010年08月08日09:50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7时48分报道,今天是2010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两周年纪念日,听着耳边熟悉的旋律,两年前奥运盛会的一幕幕精彩瞬间,仿佛又浮现在眼前。

  每届奥运会结束后,奥组委都会编写一份《奥运会总结报告》,详尽介绍奥运会的策划、组织和举办情况,同时收录奥运会的正式比赛成绩。这份报告就好像一届奥运会的“最终成绩单”,也像是一部沉甸甸的“回忆录”。

  在今天下午即将举行的“第二届北京奥运城市发展论坛”的主论坛上,《北京奥运会总结报告》将举行首发式和赠书仪式,北京奥运会的筹办者、建设者和志愿者代表都将获得赠书作为纪念。

  记者日前先期采访了总结报告的主撰稿人之一——杨俊义,听他讲述《报告》出炉的台前幕后,撰写过程的苦辣酸甜。

  记者:我们知道这份奥运总结报告是《主办城市合同》中对于奥组委的一项要求。那最初是怎样着手写的,包括哪些内容?

  杨俊义:国际奥委会在05年的时候出具了一个总结报告的技术手册。实际上是你要写哪些东西,他会给你列一个提纲,把它想要的提供给他,然后把我们自己想写的也写进去,实行这样一个两结合,以他们为主。跟编年鉴或者史志是有点类似。 杨俊义:我们的标准上是五卷,后来习惯上把那个成绩册也作为一卷。实际上我们撰写的只有四卷,就是一卷是申办;二卷是举办,就是那16天赛时的总结;第三卷是筹办,01年到08年;第四卷是赛后影响。他的四卷报告都是按照这样一个模式,就是先写中文,然后再翻译英文,然后再翻译法文。当我们写的时候06年9月开始,实际上那个时候英国伦敦的报告已经完成了。他们这边申办完成,那边就已经开始着手写了。北京申办这一卷的报告也借鉴过他们的,当然更多的还是我们中国特色的东西。

  记者:这就像北京奥运会本身,既遵循国际惯例,又体现了中国特色,那您觉得这种中国特色具体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杨俊义:在其他国家举办奥运的时候,没有中国更明显的一条特色,就是这种举国体制。他们特别反感过多地参与政治这种东西。我们觉得在实质上,他们是反对我们单纯地讲政治。而在北京(奥运会),我觉得结合地比较好的,是我们利用举国体制这种政治特色,来推动举办北京奥运的时候,实现了一种他们都远远想不到的这种奥运成功。 杨俊义:第二个,算是老百姓,中国人民这种对奥运的,我们不是老提“百年奥运”嘛,中国人100年来对奥运的这种期盼,我觉得在当时2000年的时候可能远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人民都更加强烈。在读档案的时候,在读各个方面的当时新闻报道的时候,我就有强烈的这种感叹。所以我们的报告就把这种举国体制跟全民期盼,这两点我觉得体现得比较充分。

  杨俊义:第三个,想利用申办奥运和举办奥运来推动北京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城市的绿化等等的,这个可能比其他国家更突出一些。

  《北京奥运会总结报告》在奥运举办两周年时完成,但是整体的撰写时间远远不止两年。其实,奥运报告在申办成功之后,就开始了撰写,由于时效等因素,与赛时报告相比,总结申办情况更花费时间。

  但我们注意到,申办部分的报告英国伦敦竟先于北京完成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杨俊义给我们解释了其中的缘由。 记者:您刚才说伦敦奥运会申办部分的报告完成的比咱们还早,这是怎么回事呢?

  杨俊义:国际奥委会到05年的时候,他们认为申办卷和筹办卷在奥运会举办完了以后才来着手写,肯定有很大的难度。所以把这个过程就提前了,伦敦就受益了,然后北京就弄得比较尴尬。

  杨俊义:按照他们的要求,应该说谁最熟悉申办工作谁来写。但是实际上对于北京来说这是不可能的。实际上这时候直接参与申办,熟悉这个过程的人,要么承担了更重要的领导岗位,实际上都是奥组委当时的各个部门,甚至是更高层的领导;要么有一些基础人员可能到别的部门去了。

  杨俊义:实际上我们当时的写作班子没有一个人参与过申办,写完之后跟国际奥委会的大纲可能不太对路。我是4个月之后,07年的1月开始参与的。参与之后就根据新的大纲把他们的那个框架就给推翻,然后重写的。 杨俊义:重写的时候就比较辛苦,我们主要得益于北京市档案馆,查阅申办时候的全部的资料。当时因为07年的时候,奥运的筹办已经进入了非常紧张的倒计时,没有人也没有部门有时间去跟你聊这个。我们是找了几个助理,扎到档案馆里,大概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翻阅了奥运的全套档案。从最开始到最后一页,一个一个翻的。然后再把认为有关的、比较重要的、过程性的东西都再筛一遍。筛出了一部分重点资料,再出来仔细地去研究。

  杨俊义:出现一些疑问的地方,再(找)包括徐达部长,他是参与申办的,还有几个当时参与申办的几个核心的,当时他们是主要负责档案资料的这些人,跟他们再聊一聊。然后一些关键的节点,就征求他们的意见。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才大致在脑海中有一个前前后后,每一个点都弄得比较清楚。 记者:那么这份报告经历了多少次的修改,修改的过程是不是更加辛苦?

  杨俊义:第一卷是着手写得最早也是结束的最早的。实际上07年7、8月份的时候就已经写完初稿,然后07年7月到08年,一直到前不久还继续修改的工作。这个报告也是迄今为止,包括在这四卷当中修改最多的。

  从07年1月,到报告定稿的时候是去年,09年的9月,交给国际奥委会,两年零九个月的时间,我的印象里好像大概是修改了22稿。后几卷包括第二卷、第三卷、第四卷他们都没有这么多,也没有这么多次地征求意见,也没有这么广泛地征求意见。

  最后虽然这个报告经过20多次修改,但是每一次修改都是精益求精的修改。包括修改的点都很小,而不是那种说,这个东西是有问题的,给你全盘推翻的那种修改。所以,修改得虽然多,但是我觉得在我们那个写作跟翻译人员上,在这个过程中的挫折感基本上是没有的。我觉得我们每修改一次,心里都更加踏实一些。(记者张加宁) (来源:中广网)
(责任编辑:徐永刚)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