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天气 > 中国多地遭暴雨洪水袭击 > 甘肃舟曲泥石流 > 舟曲泥石流评论

毕诗成:泥石之灾应有田间地头式国家级应对

来源:检察日报
2010年08月11日10:04

  泥石之灾应有“田间地头式”的国家级应对

  毕诗成

  做好灾害易发区的水文地质普查工作、查清容易受到灾害威胁的人群、建立健全乡镇转移避灾指挥所、建立健全山洪的群测群防系统以及做好日常抢险训练等等,既需要财政保证,也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但在一再发生的地质灾害面前,在动辄几百上千人生命财产受到侵害面前,这项复杂、基础的工作实在应该列入议事日程,上升为国家层面的高度来推进。

  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牵动着国人的心。在8月9日晚10时甘肃省委宣传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甘南藏族自治州州委书记陈建华说,截止到8月9日下午2时,舟曲泥石流死亡人数达到337人,仍有1148人失踪。8月8日央视“早间新闻”主持人在连线中央气象台播报员时提问,为何不到一个小时的暴雨会有如此大的灾害,播报员用图表作出解释,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这些居民居住区域本身处于山与山的夹坳之间,短时间的暴雨会迅速酿成大的灾害。

  仔细梳理前面各地关于水灾洪灾的报道,可以发现这带有很大的普遍性——在大中城市之外的县乡尤其村镇地区,聚居民房所处的地理位置安全性缺乏必要评估,盖房规划审批缺乏应有指导,对于日常灾害的预警与防范意识淡薄。很多低洼处、山坳里的居民与民居,在灾害面前束手无策,缺乏起码的应对能力,只能任由“天灾”肆虐。在洪灾频频的背景下,实在应该考虑从国家级层面来应对这个困境了。

  对于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国土资源部部门专家初步认为特殊地质构造、汶川地震影响是此次灾害主因,而上半年持续干旱、遭遇强降雨也是重要因素。我们相信专业的判断,但值得深思的是,地质构造、地震影响等都是客观因素,如何表现人在防灾减灾的能动因素,是不能忽视的一种力量。我们可能无法改变强降雨在大家酣睡的时候来袭,我们所能改变的,是现有自然条件下,对于民众抵御泥石流灾害的主观能动。比如这样的地区多大的降雨就可能发生巨大危险而应该动员民众避险?民众避险是不是清楚地知道该如何躲避?

  追问不是事后诸葛亮的矫情,而是基于一种对比的认知。笔者的老家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曾发生过严重的泥石流地质灾害,造成人员死亡118人,经济损失达7191万元。但笔者前两年回老家时发现了令人欣慰的现象:沟谷旁不时会看到政府树立的“泥石流避险路线示意图”,上面标明了附近居民区的位置、沟谷的地形、居民避险逃跑的路线和避险的位置,还有避险时的注意事项和报灾电话;有些居民家房顶安装了测量雨量的“量雨器”,下雨时居民在家就可以监控降雨量,如果降雨量超过临界雨量100毫升,相关部门就会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在灾害易发地区安装了很多警报器,有专门部门根据降雨量,再综合雨情、河流水位等资料,来决定居民是否需要撤离,如果需要就会拉响警报器……据当地朋友介绍,每年汛期前当地都会组织躲险避险演练,训练居民躲险能力。

  我对当时看到的这些印象深刻,并对这种一直到田间地头的公共服务肃然起敬。这些年泥石流灾害为何频频在乡镇农村酿祸,除了地质与植被破坏之外,笔者了解到的重要原因还有,虽然农村建构新房子的时候也搞宅基地审批,但不同于城市楼房的严密规划,几乎没有人会管你建房的位置是否安全,会指导你该有哪些防灾措施,如何不要在山谷和河沟底部建房,如何尽可能避开有滚石和大量堆积物的山坡,大家只能凭个人的感觉自我评估。对于很多小城镇、村落的形成,政府多半情况是不干预的,泥石流沟口处地势平坦,随着人口增多,新兴村落大多建在这里,一旦爆发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也就更大。比如舟曲县这样的特殊地区如果有充分考虑,在水电站开发、木材开发等方面,显然应该有更通盘的考虑。

  根据我国2004年3月实施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对于泥石流活动区修建居民点、工矿企业、交通干线等进行躲避、治理等指导工作作出详细规定,并指明由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负责。但我们更应该去调查这种防治行动,在现实中实施得如何,所谓负责是不是形同虚设。应该承认,这是一个繁杂的工作,做好灾害易发区的水文地质普查工作、查清容易受到灾害威胁的人群、建立健全乡镇转移避灾指挥所、建立健全山洪的群测群防系统以及做好日常抢险训练等等,既需要财政保证,也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但在一再发生的地质灾害面前,在动辄几百上千人生命财产受到侵害面前,这项复杂、基础的工作实在应该列入议事日程,上升为国家层面的高度来推进。一个民族的灾难要在进步中得以补偿,光强调天灾的“多少年一遇”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在人的能动性上探出最长的智慧杠杆。

(责任编辑:郑江)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