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最新要闻 > 世态万象

下岗创业夫妻顿顿咸菜馒头 资助30贫困生不留名

来源:大众网-半岛都市报
2010年08月12日07:42
于秀珍拿着孩子们给她写的信,很是欣慰。
于秀珍拿着孩子们给她写的信,很是欣慰。

  “我的养母病情已很重,我希望她离开后,你能成为我的妈妈。”8月11日下午,在即墨市龙山街道经营电子地磅的于秀珍,接到即墨市市北中学女生小梁的信。来信的小梁和于秀珍非亲非故,却和她建立了母女般的感情。记者了解到,9年来,55岁的于秀珍一直用“于会力”这个化名,已资助30余名贫困生、向灾区捐款共计30余万元。为了资助更多的人,她还成立了“于会力爱心基金”,知情人介绍说,于秀珍捐出的善款,全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

  贫困女生写信“认妈”

  11日下午3时许,记者听到于秀珍的事迹后,在即墨市龙山街道一家电子地磅称重处找到了她,她正坐在沙发上边擦拭着眼泪边看信,信是即墨市市北中学女生小梁写来的。记者看到,小梁在信中写道,于秀珍一次次帮助自己渡过难关 ,在自己的心目中,她是自己的妈妈。现在她的养母心脏病发,不知道还能活多长时间。

  小梁在信中担忧地表示,自己从小就被养母抱养,十几年前,养父因病去世,养母带着她改嫁给现在的继父。继父现已60多岁,万一养母不幸去世,继父不但不能照顾她继续上学,还要她来照顾他。

  苦心把女生劝回学校

  于秀珍介绍说,小梁今年已18岁,还在她上小学二年级时,于秀珍给她送去500元学杂费。当时小梁的养父母都有病,家里几乎没有经济收入,病人没钱治疗,只好强忍着病痛的折磨。

  2008年,上初三的小梁辍学打工养家,于秀珍没事就去小梁家劝她回校上学。于秀珍还帮着小梁家做家务,有时他们夫妻俩一个月不舍得吃次肉,每次到小梁家,她都要买上肉鱼等东西。去年,小梁在于秀珍的苦劝下,终于重返学校,这次升高二考试中获得班里第一名的好成绩。于秀珍说,自己和小梁早已建立了母女般的感情。

  做好事是向社会报恩

  于秀珍告诉记者,自己并不是因为富有才做好事,而是向社会报恩。1999年底,她和丈夫先后下岗,两人卖过凉鞋、水果,只能勉强维持家用。2001年10月份,他们卖了自己的房子筹集4万元现金,又在原单位领导、同事和邻居的帮助下,筹集了4万元钱,建起这家电子地磅称重经营点,从此有了固定收入。

  记者采访时,即墨市经济开发区一名领导自豪地说,于秀珍是他们经济开发区居民,这9年来,她通过各级妇联、慈善机构,长年资助了30余名贫困学生和50余名贫困者。每当一些地方出现灾情,学校扩建资金不够,她都慷慨解囊,现共已捐款30余万元。

  揭秘 几乎顿顿吃咸菜馒头

  “过一次磅,也就收入三五元,这些年的捐款几乎是我们的全部收入。”记者采访时,于秀珍的丈夫悄悄透露说。这名憨厚的男子告诉记者,妻子做好事他很支持,因为他们贫困时也接受过很多好心人的帮助。他说,妻子过日子很简朴,家里几乎顿顿吃咸菜馒头,但资助别人时,妻子还总是抱怨从牙缝里省出来的钱太少。记者悄悄走进他们家的厨房,查看他们中午的剩饭,只看到一盘咸菜和一盘青菜,青菜里没有一根肉丝。记者拍照时,曾遭到于秀珍的拒绝,她说,不想让受助者知道她的真实情况。

  在于秀珍家的外墙上,挂着一块“即墨市于会力爱心基金”的铜牌,记者了解到,“于会力”就是于秀珍,该基金也是即墨市第一个以个人名义命名的基金 。于秀珍解释说,自己第一次捐款时,因不想“出名”便登记了这个名字。后来自己每次做好事,都一直用这个名字,意思是汇集全社会的力量,来帮助那些有困难的人。于秀珍高兴地说,自己的做法得到朋友的认可和拥护,现在已有5名市民加入到该基金 ,大家一起帮助贫困者,于秀珍还自豪地告诉记者,她几乎每天能接到一名受助者的电话,半个月就能收到一封信,这些电话和信件让她感到自己做的事很有意义。

  文/图 记者 焦恭森

  

(责任编辑:徐春柳)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