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在安置点,一个小女孩站在救援武警官兵驻地的门前。当日是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发生后的第四天,大批失去家园的受灾群众来到安置点,建立起临时的小家。新华社记者高健钧摄
新华网甘肃舟曲8月13日电(记者黄小希 赵超 刘奕湛 连振祥)舟曲一中的一个教室,现在成了薛丽芳一家5口人和她二伯一家4口人临时的“家”。
他们的家,就在美丽的月圆村。那幢二层小楼里,二伯一家住一楼,17岁的薛丽芳和爸爸妈妈、一对16岁的双胞胎妹妹住在二楼。
月圆村在舟曲泥石流灾害中损失惨重,全村200余户、700多居民所剩无几。在教室里,劫后余生的姐妹几个,向记者描述了几天来的经历。
劫难
泥土和砾石几乎将二层小楼掩埋,只露出二楼的一角。如今,家已经成为美好的回忆。
7日晚上,薛丽芳陪着16岁的薛丽英、薛丽华“加班”赶写暑假作业,很晚都没睡。丽英和丽华是舟曲第一初中初二年级的学生,学校8月15日就要开学,但作业仍有好些没写完。 同样没有入睡的,还有一楼的二伯母。丽华说,二伯母那天晚上不知怎么地,就是睡不着,索性待在院子里。“就是她听见有人喊"洪水来啦",我们才跑出来的。”
听见喊叫的二伯母赶紧进屋叫丈夫出来看个究竟。不到几秒钟的时间,全家人都听见了房子倒塌、树折断、石头滚动的声音……
二伯家6岁的小女儿薛媛此时早已熟睡。二伯背起薛媛,拽着迷糊中的9岁大女儿薛彤,和二伯母一起没命地往村边的二郎山上跑。这边,刚想就寝的丽芳三姐妹拿上刚脱下的衣服,也和父母一起狂奔出了家门。9个人一直跑到山顶的一个庙里,才敢停下脚步。
“有人在打电话找人,有人在大声地哭,但水很快就上来了,什么也看不见了。”这是月圆村逝去前留在丽华脑海里的最后印象。
几天来,丽芳一直觉得,能够活下来,实在有太多幸运与巧合,“如果我们家不在村边上,如果那天我们都睡着了……”但那么多熟悉身影的消失,又让她难过不已。
伤逝
在庙里蜷缩到天明,惊魂未定的一家人决定下山看看。
泥石流发生后,住在东街村的姑姑一家一直没联系上,丽芳爸爸和二伯的心揪得紧紧的。当那道长约5公里、宽约300米的“泥龙”刺目地映入眼帘时,全家人脑子一片空白……
7日晚上的姑姑家,总共住着7口人,现在只剩下了7岁的大儿子陈旭。
那天晚上,姑父远在福建的二哥回家探亲,正好到姑姑家看望老母亲。除了陈旭,姑姑还照顾着6个月大的小儿子,以及姑父三哥的孩子。三哥的孩子刚5个多月,生下来就没了妈妈,一直由丽芳的姑姑照顾。
被挖出的遗体,无声地向生者还原了当夜的悲惨:泥石流袭来的瞬间,姑姑和二哥用身躯挡住了两个婴儿,而跑到门边的奶奶被冲进来的沙石狠狠地拍打到墙上。 泥石流没有涌入陈旭的房间,7岁的孩子因此捡回一条性命。
“他天天都哭着要找爸爸妈妈,饭也不肯吃。”从陈旭的大伯那儿得知表弟近况后,丽芳三姐妹难过得泪水不停。她们想去送送姑姑一家,但父母担心她们受惊吓,没有同意。
丽芳的好朋友赵新霞也走了。丽芳在兰州的一个护校上学,学校20几号开学。本来,新霞和她说好,回学校前再聚一聚。但现在,这个约定只能留在记忆里,永远无法实现。
故园
7日的夜晚,睡梦中的薛媛在父亲的背上惊醒,看到了超乎她想像的恐怖画面。
“妈妈,我害怕!我害怕啊!”灾难过后的头两天,薛媛总是从梦里大哭着醒来。但孩子的天性,让她很快忘记了这些,重新恢复往日的活泼。姐姐们从设在一中的一个物品发放点为薛媛领回一个蓝色的幼儿写字板,这成了她爱不释手的宝贝。写几个数字,擦掉,再画几个星星……6岁的孩子乐此不疲,已经不再提起那天晚上发生的事。
稍大点的薛彤却清楚地记得从二郎山上下来时看到的情景。“我看见我们学校新盖的教学楼塌了,1号教学楼也塌了,2号教学楼还在,水淹到了三楼,我们四年级的教室就在2号教学楼的四层。”逃命时没来得及穿鞋的薛彤,一直光着双脚。 这些天,大人们忙着找亲人的遗体、处理后事,丽芳三姐妹负责轮流看管满屋子跑的两个小丫头。“轮空”的时候,丽华到街上去看过两次——那些过去闭着眼睛都知道在哪里的东西,现在就算很仔细辨认,也不一定能认出来。
丽芳给好几个同学发短信,看看他们是否平安无事。远在兰州的同学,也给她发来短信,嘘寒问暖。更多时候,她选择坐在桌子拼成的“床”边,静静地想那些专属于月圆村的点滴。“夏天的晚上,我们喜欢跑到山上去,那里有好多洋槐树……”“以前村里有个小沟,我跟同学经常脱了鞋在那里玩水……”
那天晚上赶写的作业,还有课本,一本也没带出来。丽华和丽英一直惦记着这事儿。
目前,教育部已要求相关的教材出版发行部门紧急加印,保证秋季开学的时候,舟曲县中小学生教科书人手一册。当记者把这个消息告诉姐妹俩时,丽华和丽英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