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这是泥石流漫过村庄城镇后的场景(8月11日摄)。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特大泥石流灾害后,在该县境内形成长约5公里,平均宽度300米,平均厚度5米,总体积约180万立方米的泥石流带,流经区域被夷为平地,造成大量房屋被冲离了原来的位置,给救援带来极大困难。当日,记者来到泥石流发生地接近源头的山口地区,看到巨石遍地,泥沙漫过村庄、树木、农田,昔日鳞次栉比的房屋、生机盎然的农田,如今已是面目全非。新华社记者王鹏摄
中广网舟曲8月13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21时34分报道,甘肃省舟曲县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后,舟曲县人武部官兵预判及时、反应迅速,确保28名干部职工和家属无一伤亡,并成功疏散转移200多名遇险群众。他们细查灾情,为军地救援人员迅速展开科学抢险提供决策依据。在灾后的12小时里,他们迅速动员组织民兵2000多人,参与抢险,引导部队,被当地群众和部队官兵称为“泥石流冲不垮的战斗集体”。马上连线中央台记者王亮,了解详细情况。
主持人:给我们讲述一下采访中了解到的舟曲武装部的故事。
记者:7日23时46分,舟曲县人武部政委余静忠加班研究完工作,正准备回房休息,突然间电闪雷鸣,全城停电,四下一片漆黑,远处山里传来“隆隆”巨响。
余静忠告诉记者,当时楼都感觉到在振动,走出来以后一拐弯,就是这个排洪沟,回头往上一看,借着电闪的光线,我就看到上面齐齐的一排水就下来了,上面漂的全是白色的飘浮物非常多。他第一反应就是完了,山洪下来了,赶紧转身就往院子里面跑,大声叫,洪水来了,快转移。边组织人员下楼,边清查人数。当时就发现少政工科叶科长。
当时正在楼内值班的政工科长叶长春还没来得及下楼,逃离通道已被泥石流堵死。叶长春临危不惧,带领没有及时撤退的司机和门卫、迅速爬到办公楼2楼,用拳头砸碎玻璃,从窗户爬出。此时,隔壁垮塌的楼顶上已经挤满了无处逃生的群众。附近的楼房在泥石流的冲击下正在扭曲、变形,发出叫人恐怖的巨响。
8月9日,甘肃舟曲县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后,前一天从县城转移出来的群众,含着泪水走在返回县城的路上,准备去寻找失踪的亲人。
新华社记者 邢广利 摄 被困的群众完美玲向记者介绍,已经看见楼在不断的摇晃着,接着就倒了。当时吓的根本就什么都不知道了,两个小孩就都在那一直打哆嗦,叶科长还算比较冷静,就安慰大家别紧张,肯定大家都能逃出去。
叶长春带人赶紧撤下门板,在泥石流上架起便道,招呼惊惶失措的群众,艰难地撤离到了地势稍高的土城墙上。
被救群众李惠华说,叶科长还是井井有条的,组织大家撤离的时候先是带小孩的妇女儿童先出去,然后他们都是最后,把人都安全地送到位置,然后再把板子撤了,再搭下一个逃生的路线。
在人武部干部、职工的带领下,先后有200多名受灾群众得到成功疏散和安全转移。
雨势稍小,人武部部长樊黎明迅速带领人员沿白龙江勘察灾情,并立即启动民兵应急救援机制,形成了一个由人武部牵头,驻地武警、消防部队和民兵应急分队参加的军队联合救援网。舟曲县各乡镇民兵携带锹、镐和绳索等救援器材,陆续赶到县城投入生命救援。受灾最严重的城关镇武装部有10多名民兵亲人遇难,他们强忍悲痛坚持在救灾一线。
8日清晨,武装部长樊黎明接到命令,救援直升机将飞赴灾区,急需降落和空投地点坐标。樊黎明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当时天还没有亮,县城已被泥石流和堰塞湖隔成了三段,我就带着曲瓦乡的武装部长,两个人徒步往上游走,选择直升机降落点,在没有任何资料的情况下,只能凭我的判断,为直升机提供地面坐标。
至此,第一条空中通道打通了,灾后舟曲不再是生命的孤岛。
8月10日,救援队伍在甘肃省舟曲县特大泥石流灾害现场进行搜救。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主持人:泥石流发生之后,白龙江河道被冲击物淤塞,河床抬升,县城积水严重。河道疏浚工作目前进展如何?
记者:昨天(12日)海军潜艇学院专家、我军水下爆破学科带头人张可玉教授,他曾参与汶川地震堰塞湖排险,这次来到灾区,为河道疏浚提供技术支持。
我们的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他介绍了下一步白龙江的疏浚方案。一是由爆破为主,改为爆破疏浚并重,同时进行。二是通过路基厢、长臂挖掘机使挖掘点尽可能靠近江中心。
三是由江北岸单边开挖,改为南北岸开挖并举,通过架桥的方式把机械运到河南岸。
四是从下游开挖,以此向上游递进。
其实,这一方案今天(13日)已经付诸实施。而且早上记者搭乘冲锋舟进程采访在回程时,已经发现水位已缓慢下降。
(责任编辑:赵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