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8月14日电 题:特大地质灾害突发频发 中国遭遇本世纪最严重地质灾害考验
中新社记者 阮煜琳
“甘肃天水和陇南泥石流致30人遇难32人失踪”、“四川绵竹暴雨引发地质灾害7人遇难”、“汶川强降雨造成多处地质灾害映秀镇32人失踪”。8月12日以来,甘肃舟曲正在艰难抢险时,中国又接连爆发多起重大泥石流灾害。
国土资源部官员14日表示,今年中国重大地质灾害发生的频次、造成死亡失踪的人数均为本世纪以来最严重的一年。
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副司长陶庆法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今年1至7月,全国共发生10人以上死亡失踪的重大地质灾害事件14起,为近10年来最多,共造成379人死亡失踪,已经超过2001年以来任何一年全年度的重大灾害造成的死亡失踪人数。”
分析今年地质灾害的特点,陶庆法说,主要由降雨或降水诱发;灾害发生在地形陡峻,沟谷纵横、坡降大,岩石风化破碎强烈的区域;具有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特点,有的滑坡纵向距离甚至超过2000米,防范难度很大;灾害多非监测点,具有很强的隐蔽性。
据不完全统计,1至7月,全国共成功预报地质灾害681起,避免人员伤亡2.5万余人,转移受威胁群众20多万人。尽管如此,陶庆法坦言,目前中国地质灾害防治除了受地质地貌条件、极端气候异常、地震影响外,还存在社会重视程度不高,防范意识薄弱等认识上的问题。
一是行政管理力量薄弱,普遍存在专职人员缺少的问题,很多县甚至一个专职人员都没有。
二是基础调查程度较低。1640个山区县地质灾害调查及部分详查成为当前防范工作的基础,但此项工作投入有限,工作程度不高,还存在盲区。
三是全国还有很多地方没有地质灾害监测机构,现有的监测机构对地质灾害灾险情分析研判、调查排查巡查、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等方面的专业技术支撑能力还很薄弱。
四是防灾减灾经费不足,地质灾害防治在调查排查巡查、监测预警、应急处置、搬迁避让、工程治理等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近年来,地方各级政府用于地质灾害防治的资金逐步有一些投入,但多数未纳入财政预算,没有形成固定的经费投入机制。
五是群测群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完善。对在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预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挽救了大量生命的群测群防员队伍,全部是兼职人员,没有给予必要的经济待遇和基本的设备配备,多数是在艰苦的条件下,义务承担地质灾害隐患的监测工作。
陶庆法说,当前依然处于主汛期,雨情、水情异常复杂,老隐患点、新的地灾成灾点同时引发,一些地灾常常是突如其来,猝不及防,形势非常严峻。
陶庆法说,要有针对性地精心设防、防而又防。加强监测预警,及时敏锐响应。强化群测群防、联防联控,形成地灾防治的强大合力。落实省市县乡村五级责任和各相关部门在地灾防治上的责任。
“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要加强临灾避险,凡是有地灾威胁的隐患点,一旦有极端气象、成灾迹象,要及时启动应急响应,坚决撤离人员。”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应急办公室副主任田廷山在采访中说,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地灾防治,提高公众防灾的意识和能力。还要加强对地灾的分析、研究、总结、规范,与时俱进的改进和创新地灾防治工作。
(责任编辑:赵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