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蝴蝶效应:印度洋上一场风带来长江中下游一场雨

来源:人民网
2010年08月15日08:42
  本报青岛8月13日电 (记者陈瑜 向杰)源于遥远印度洋上的一场风,形成了长江中下游流域的一场雨——其中蕴藏的不是不可捉摸的“蝴蝶效应”,而是切切实实的科学机理。今天在此间启动的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批项目之一、我国首个从海洋角度研究气候变化方面的973课题“南大洋—印度洋海气过程对东亚及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便致力于探究个中奥秘。

  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副所长乔方利研究员告诉记者,该项目主要针对影响我国气候的亚洲季风系统,从海洋—大气相互作用的角度探索亚洲季风的爆发、推进和年际变化等重要过程的机理,为提高我国短期气候预测水平、防灾减灾能力服务。

  我国属于典型的季风性气候,冬季盛行来自北方地区的寒冷、干燥东北风,夏季盛行来自印度洋、南海的温暖、湿润西南风,降水集中于夏季,主要源自西南气流从印度洋向我国东部地区的水汽输送。上述气候特征决定了印度洋海域的海洋—大气相互作用过程是影响我国汛期旱涝异常的重要因子之一,甚至这种影响可以进一步追踪至南大洋。但由于南大洋、印度洋在过去非常缺乏观测资料,目前对南大洋、印度洋海—气相互作用过程以及它们对于我国汛期气候形成影响的认识仍非常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短期气候预测水平的提高。

  乔方利告诉记者,项目将针对上述现状,在我国常年开展南极—南大洋科考、近5年连续开展热带印度洋海—气相互作用观测基础上,抓住当前“南大洋海洋观测系统”“印度洋海洋观测系统”这两项重大国际科学计划正在实施的新机遇,在未来5年内围绕南大洋—印度洋—东亚这条南北纵贯断面,组织开展一系列现场强化观测、理论研究和气候预测建模工作。主要预期成果包括:依托“雪龙号”建立南大洋—印度洋—东亚气候观测断面;通过国际合作完成东印度洋的季风爆发过程观测试验;深入认识南大洋、印度洋主要海—气过程影响我国汛期和长期气候变化的主要机理;改进我国短期气候的动力和统计预测模型,提高预测水平。 (来源:《科技日报》)
(责任编辑:黄珊)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