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治理前的马草河。 |
按照20年一遇行洪标准设计治理后的马草河,大大提高了西南城区的排水能力。 |
新建成的排水泵站,对解决红领巾桥“逢雨必积”的老大难问题发挥了关键作用。 |
二七年八月的一场暴雨让北三环安华桥瞬间变成“泽国”。经治理后,积水问题现已彻底解决。 |
“检验一座城市或一个国家是不是够现代化,一场大雨足矣……或许有钱建造高楼大厦,却还没有心力去发展下水道;高楼大厦看得见,下水道看不见。你要等一场大雨才看出真面目来。”
著名作家龙应台的这句话,在5月份广州被几场暴雨变成泽国之后,屡屡被人们提及。龙应台向来言辞犀利,但让人感觉如芒刺在背的同时,又不能不钦佩她的见识。
诚如斯言,大雨,的确是对一座城市建设水平的最好“洗礼”。
北京能抗得住多大的暴雨“洗礼”?立交桥底下会不会积水,就是最基本的答卷之一。
1预警
上汛当日今年首次大降雨敲响防汛警钟,6年前“7·10暴雨”全城瘫痪记忆犹新
6月1日,北京正式入汛。仿佛是有意要检验一下京城的防汛准备,入汛当日晚7时,今年首场大雨骤袭京城。
雨下得并不平均,最大的降雨量落在了西三环南段。这一带的西三环主路莲花桥、六里桥、丰益桥下出现了积水,南北双向交通受阻。但是除了丰益桥,其他路段积水很快被排除,没有造成道路堵塞。丰益桥的积水也在半小时内排放完毕。
对此前有过多次大雨阻断交通经历的北京而言,这是一次得分还算不错的“答卷”,却也敲响了警钟。
在市防汛抗旱指挥部人们的口中,每次提到城市积水,几乎都要对比一下六年前的“7·10暴雨”——2004年7月10日的那场大暴雨,在这样一个事件性的名称背后,记录着大雨瘫痪全城交通的惨痛记忆。
大雨倾盆泼洒了4个多小时,最高降雨量达到125毫米。京城有41处道路出现不同程度的积水,众多下凹式立交桥成了大池塘,水面上可以看到公交车的车顶,而那些在立交桥下熄火的小轿车,则干脆变成了“潜水艇”……全城交通几近瘫痪。
“7·10”一场雨暴露了京城排水设施的脆弱,留给北京的教训是深刻的。
也是从2004年开始,北京逐年加大对城市防汛,特别是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改造力度。城市积水点被逐一登记在册,倒排工期逐年消除。在今年入汛前,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公布了全市的58处积水点,并表示要在今年7月底前全部改造完成。
虽然持续多年干旱少雨,北京渴盼多些雨水滋润,但极端降雨天气仍是城市防汛面临的最直接挑战。
“7·10暴雨”会不会重演?
2积水原因
极端暴雨天气、河道泄水有限、现有排水能力不足、小区排水流进桥区
在6月1日的降雨中,遭遇积水断路的惟一一处积水点是西南三环丰益桥下,瞬间积水约半米深。对丰益桥周边的居民来说,这样的景象并不陌生。“只要雨一大,丰益桥下就积水,十几厘米深很正常,汽车开慢点还能过,雨再大就会有汽车‘趴窝’。”丰益桥旁一家小卖店的店主说,去年夏天的情况更严重,因为丰益桥下积水,西南三环周边的交通瘫痪了几个小时。
可以说丰益桥是北京城区积水点的典型代表,剖析其积水原因,可以发现立交桥下积水的一般规律。
原因之一:出现局地暴雨极端天气
记者从市防汛办了解到,自2004年以来,北京地区发生局地极端降雨天气(每小时降雨超过70毫米)共37次,平均每年5次。北京气候中心预测,今年北京汛期降雨量接近近十年平均值,但局地暴雨等极端天气发生次数相对较多。如今年6月1日,六里桥30分钟降雨量达54毫米。
北京连续10年干旱,海河水系中的永定河、潮白河、北运河已经57年未发生流域性大洪水。按照洪水25年发生一次的周期规律,出现较大洪水的风险不是不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说,城市防洪依然面临严峻考验。
原因之二:排水河道泄水有限
丰益桥的桥下积水用水泵抽取后,排向两百多米外的丰草河。丰台区河道管理所所长李国龙告诉记者,丰管路、丰北路、西三环和下游铁路桥路面雨水都要排到丰草河内,因此大雨时丰草河承担的排水压力很大,一旦河水暴涨发生顶托甚至会出现倒灌。
丰草河属凉水河的一条支流,始于丰台五里店地区,经丰台镇、西三环,在万泉寺铁路桥附近汇入凉水河,全长7.8公里,河道流域面积为20平方公里。目前河道断面尚未达到应对20年一遇洪水标准的要求。由于现在容量有限,根本起不到蓄水作用,而且河水水平面超过路面,遇到暴雨后河水很容易溢出,流到丰益桥桥下等低洼处,形成河水倒灌现象,加剧桥下积水。
原因之三:突发强降雨导致排水能力不足
记者了解到,丰益桥区(包括丰益桥、丰益桥旁的铁路桥、丰管路)常年设置有3台水泵进行排水作业,其排水能力是按照两年一遇大雨的级别设置的。一旦降雨量超过设计排水能力时,自然很容易造成此处积水。
养护集团有关人士强调,丰益桥的设计是根据国家相关标准进行的,其排水能力在大雨标准以下。如果有强降雨的极端天气导致了积水,只有通过应急手段及时处理,目前进行工程层面上的改造暂时还不具备条件。
原因之四:周边小区排水流进低洼桥区
丰益桥属于下凹式立交桥,桥下道路是一片洼地,周边雨水自然向这里汇集。倘若只是道路上的雨水汇集于此,桥区的排水泵尚可应付,但流到丰益桥下的雨水,远不只是三环路的路面范围,还汇集了大量周边小区无法排出的雨水。
养护集团相关人士介绍,随着南城的开发,新建小区管网排水能力不足成为普遍问题,西三环地带尤其如此。当遇到大雨级别以上的降水时,地下渗水和地表水不能及时通过管网的渠道分流,大部分涌向了丽泽桥、丰益桥这些地势相对低洼的桥区,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丰益桥下的积水。
由此可见,彻底解决立交桥下积水难题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朝夕之工。
3当务之急
根据城市发展实际需要,尽快增加、改造排水设施,提高现有排水能力
据市路政局提供的材料,全市四环以内的下凹式立交桥有42座,另外还有大量拉槽式道路和地下通道,成为雨天道路交通的节点,对城市交通正常运行影响较大。作为道路附属设施的雨水管线、泵站的建设明显滞后。
我们不妨从已经成功消除的积水点来探寻一些可借鉴之处。位于东四环的红领巾桥,过去因积水带来的“曝光率”曾远高于丰益桥,曾是一个每遇大雨必积水的“重灾区”,即使是平常降雨的水平,桥下也时常出现“没膝”、“及腰”深的积水。
但今年汛期雨水不断,红领巾桥下却没有出现一次积水。奥秘就在红领巾桥泵站的投入使用。
记者在泵站里看到,在位于地下的泵房内并列着三根直径足有半米粗的管道,一头连着红领巾桥排水管道的集水池,一头通向二道沟。
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刘和平告诉记者,这个新建泵站的排水能力达到3年一遇的标准,基本可以满足红领巾桥的排水需要。
换句话说,红领巾桥此前“逢雨必积”,就是因为没有这样的排水设施。
这就不免让人不解,红领巾桥是一座下凹式立交桥,本该在建设之初就有桥下排水设施。即便当时有疏漏,那么东四环通车已经十余年,红领巾桥积水也有十余年历史,为什么不早采取补救措施?
刘和平说,解决红领巾桥积水问题的方法看上去简单有效,就是建设泵排设施,但实施起来很是复杂。
城市积水点的产生,根本原因是城市排水设施建设没能与城市发展同步。这其中,有认识远见上的不足,有规划设计上的缺陷,还有建设施工中的缺项等等,许多是历史积累问题。要把这些城市建设的历史“欠账”还上,往往比建设之初的一次性投入还要大,面临的问题也更复杂,更难解决。
红领巾桥泵站仅选址就费了多番周折。东四环通车已经十余年,红领巾桥周边基本没有空地可供建设泵站。最终建成的泵站总占地面积800平方米,位于东四环东侧、二道沟北侧的规划绿地内,这一位置已经压了东四环的规划红线,但因为别无选择,最终获得了特批。
增加和改造泵站,是解决城市立交桥下积水问题的主要方法。本市不少积水点都通过这种办法得到了消除,比如莲花桥,市水务局将泵站的排水标准从每秒2.5立方米增加到每秒4立方米后,这里就再没有出现过严重积水。
虽然增加和改造泵站对排除立交桥下积水很有效,但排水能力提升之后,这些水流向哪里依然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
4根本出路
城市排水系统像一张网,根治一个积水点,涉及到一个区域的河道整治
一个健康的城市,就像一个健康的人,需要有动脉和静脉系统,两者协同工作,才能保证健康。
北京的排水系统就是城市的静脉,排水系统包括两部分,雨水排放和污水排放系统。其中雨水排放系统是由小区排水管线、道路排水支干线系统、排水河道支干流系统组成。这三个系统都通畅,城市才是健康的。北京一些中小型河道、排水管线的建设落后于城市发展,造成了城市静脉系统的堵塞。
去年一次下大雨,丰台水务局在南四环向马草河的一个主排水口做了一次流量记录,测得的最大流量是每秒20立方米——而马草河的最大流量才是每秒46立方米。
马草河是凉水河最大的支流,丰台区南部的重要行洪河道,流域面积31平方公里,流域内的降水基本都要靠这条河道汇入凉水河。
凉水河、清河、坝河和通惠河是北京城区的四大雨水排放系统。市水务局专家介绍,经过多年的整治,这四条排水主动脉的行洪标准是“20年一遇设计,50年一遇校核”,通俗地讲就是可以应付20年一遇的大洪水。只是,并不是所有区域的降水都能顺利地流入这四条大动脉。马草河曾经就是凉水河流域的一个“动脉血栓”。
马草河原属农田排涝河道,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这一流域变身为城市范围,原来的马草河难以满足日益上涨的城市排水需要,况且从南四环到南三环玉泉营一带的河道已大多被填平、覆盖。这31平方公里流域内的降雨没有出口,只能向低洼处汇集,所以造成了西南四环一带积水严重。
丰台区河道管理所所长李国龙过去一到汛期就精神紧张。他说,那时候南四环科丰桥至马家楼桥一带要预备下几十台机动水泵。一旦积水,十几台水泵一字排开,开足马力从路面抽取积水,但马草河已经注满了,只能把路面积水排到路旁的绿化带里,靠绿地下渗。渗水远没有抽水快,多数水还要流回路面。
这种情景曾引起一些人误解,李国龙至今感到委屈:“有人说我们是‘装样子’,其实我们真的在拼命干,只是事倍功半,在当时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马草河整治工程从2002年就开始了,目前已完成一期和二期工程,治理河道总长7.7公里。河道防洪标准按20年一遇设计,50年一遇洪水校核。三期工程从南四环至卢沟桥污水处理厂也将在今年内完成。
刘和平说,排水系统就像一张大网,一个积水点的产生,暴露的是一个区域的问题。像整治马草河,是在打通西南三环和西南四环一带排水系统的大动脉,同时完善整个区域的排水支脉。这种整治已经初见成效,马家楼桥、花乡桥等几个积水点,虽然没有增加泵站,却没有再出现积水。
5风险防范
京城排水系统能抗住多大降雨?
北京这样的特大型城市,有着一个堪称庞大的排水系统。市水务局资料显示,截至2009年底,北京市城八区共有地下排水管网5227公里,相当于北京到乌鲁木齐的距离。
这个排水系统能抗住多少年一遇的大雨检验?北京的城市道路排水标准该定在多少年一遇?这个问题恐怕很难有确切的答案。目前国家对城市道路、立交桥等城市基础设施的排水标准都有具体的规定,北京的做法是,设计和施工都略高于国家标准,市政排水基础建设应该适当超前城市建设。
目前,北京市城区道路排水一般按1至2年一遇,重点地区按3至5年一遇,立交桥雨水泵站按2至3年一遇设计。相对于更常听到的“几十年一遇”乃至“上百年一遇”的河道防洪标准,这个城市道路排水标准也许会让人感到不解。
专家解释说,城市道路排水标准和河道防洪标准不是一个算法。城市道路排水说的“1至2年一遇”指的是降雨量,而河道防洪的“几十年一遇”指的是水文流量,这是两个不同的标准。
据市水务局提供的资料表明,北京的城市排水系统标准并不算高。如果把“几年一遇”的标准换算成降雨量的话,北京城市排水设施应对每小时30毫米、50毫米的大雨不会出现特别严重的积水情况。但如果雨降到了每小时50毫米——70毫米暴雨级别,道路可能会出现一些短时的积水、滞水的情况。
从2004年开始,水务部门累计治理积滞水点300余处,以首都机场滑行东桥、红领巾桥、知春桥、万泉河桥、安华桥为代表的立交桥积水问题彻底解决,同时升级改造雨水泵站20多座,环路雨水泵站实现双路供电,主要干道基本消除严重积滞水隐患。
今年从3月份开始,市水务局在全市启动公共排水、再生水管网设施普查工作,建立管网运行状况,泵站汇水面积、抽升能力等基础档案,完成了11万座雨水口的清掏,完成城区82座城市道路雨水泵站排水管线的排查。今年全市公布的58处积水点将全部完成治理。积水点实行风险防范,实行提前布控,力争出现过的积水点今年不再积水。
与此同时,北京还将投入更多的力量用在排水管理上。市水务局局长程静表示,从2004年开始,为配合奥运会召开,北京的排水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到了2008年,在连续几年积累的基础上,各种预案已经做得非常充分了,做到了一个场馆一个预案,一个立交桥一个预案,如果一个地方下雨了,哪支队伍来抢修,水往哪儿排,都写在预案里,都有明确的规定。RJ025
链接
丰草河治理工程
丰草河治理已纳入城南规划,该项工程将获得世行贷款支持,其中涉及部分河道“改线”,需要配合丽泽商务区整体规划方案制定。制约河道治理的主要问题是拆迁占地的巨额投资,按照现行的市区两级投资体制,拆迁占地资金由属地政府承担,目前仅靠丰台区一时还无法解决,这种巨额投资随地价攀升还在不断增长。
图片均由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