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邹伟刘奕湛颜昊
他有一份特殊的职业———作为一名法医,他已为舟曲灾区62具无法辨认的遇难者遗体采集DNA样本。
他是一个坚强的人———他强忍家里19名亲属在泥石流中遇难的巨大悲痛,昼夜坚守在救灾一线。
他就是舟曲县公安局刑警大队教导员兼刑事技术室主任陈玺栋,也是舟曲泥石流灾害公安机关法医技术工作组的一员。
见到记者时,失去亲人的悲伤和连续数天的超负荷工作,让这位36岁的法医面容憔悴,双眼红肿。
灾难袭来,陈玺栋的舅舅家、姑姑家还有自家房屋被泥石流无情冲毁,亲戚中有19人遇难,82岁的老父亲、妻子和9岁的儿子失去联系。
一边是逝去的亲人需要寻找、悼念,一边是众多遇难者的遗体无人认领,陈玺栋选择留在工作岗位。与幸免于难的家人匆匆见过一面后,陈玺栋给领导打了一个电话———“有什么工作需要我做?”
作为舟曲县公安局唯一的法医,陈玺栋随即投入遇难者遗体的勘验、取样工作之中。由于炎热天气和泥沙长时间掩埋,损毁残缺情况严重,让许多遇难者遗体无从辨认。在十分简陋的工作条件下,陈玺栋和同事们顶着恶臭,对每具无名遗体进行人像、衣着照相并采集DNA样本。样本由公安部门统一保管和检验,建立遇难人员身份识别DNA数据库,为遇难者身份认定打牢基础。
同事们说,最开始的30个小时,陈玺栋一直没有合眼,也没有吃饭,玩命地工作,直到领导强行命令他回去休息。
“睡不着,只能躺着,也吃不下。”陈玺栋说,一闭上眼,全是亲人们的影子,全是昔日家里的样子,拼命工作,心里还能好受一点。
灾难发生后,陈玺栋与妻子至今只见过一面。妻子是县人民医院的护士,日夜在病房值班;老父亲和孩子也被他托人送到了外地,这样不用心里时时挂念。
法医,这个在常人眼里有些神秘甚至有些恐惧的职业,陈玺栋一干就是14年。
每次一接任务,陈玺栋从不推辞,总是立马出发。舟曲山高路险,有时候在路上就要走一整天,甚至需要连夜赶路,陈玺栋从没叫过一声苦。凭借精湛的法医技术和丰富的经验,陈玺栋多年来协助破获过许多疑难案件。陈玺栋是法医,也是一名医生,是乡亲们眼中的“陈大夫”。
舟曲县每一个乡村都留下过陈玺栋的足迹。距离县城300多公里的博峪乡,是舟曲最贫困落后的地区之一,也是陈玺栋最关心的地区。多年来给乡亲们看病结下的深情厚谊,让陈玺栋威望很高,只要他一去博峪乡,老乡们会热情地招呼他们的“陈大夫”到家里坐坐,吃上一顿便饭。
“我爱舟曲,这里是我的家乡,舟曲的人民都是我的亲人。”陈玺栋说,能活下来已是万幸,不敢再要求什么,只希望尽量多做点工作,就是对灾区最大的支持。
灾后至今,陈玺栋始终坚守在工作一线,用自己的默默工作,为遇难者指引着“回家”的路。
据新华社甘肃舟曲8月16日电
(责任编辑:Newsh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