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直达维和军人大本营 175名蓝盔天使维和刚果金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0年08月17日17:20
  中央电视台《军事纪实》8月17日播出《铁血维和》之《维和刚果金》、《维和利比里亚》,节目实录如下:

  上集 维和刚果金

  在非洲大陆的中部,一个面积234.5万平方公里的国家闪耀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它的名字叫做刚果(金)。

  2005年12月,175名头戴蓝盔的中国军人经过19小时的长途飞行,降落在了刚果(金)的卡乌姆机场。这群远赴非洲的中国军人在这里将要开启他们全新的使命。

  这次抵达刚果(金)的维和部队由总参谋部工程兵某旅抽组组建,其实早在2003年4月,中国应联合国的邀请,派出了第一支维和工兵连加入刚果(金)维和行动。而此时刚刚抵达这里的已经是中国派出的第五批维和官兵了。

  联合国维和部队在这里执行维和任务,主要是因为这是一个饱受战乱创伤的国度。1998年8月,刚果(金)与卢旺达的矛盾引发了中非七国参与的局部战争,刚果(金)再次陷入政治混乱、经济恶化和社会动荡之中。

  多年的动荡与战乱,给生活在这个国度中的百姓带来了无尽的痛苦。从卡乌姆机场南行19公里就是中国维和工兵的营区。一路上所见低矮的茅草屋以及衣衫褴褛的孩子等等,这一切都让官兵们对“贫穷”二字有了深刻的体会。而当地武装分子对于中国维和工兵们的过分“热情”同样让人不寒而栗。

  当地政府军士兵们的过激举动,让刚刚踏上这片土地的中国维和官兵们大吃一惊。但是好在有惊无险,几个小时后车辆抵达了中国维和部队驻扎的营区。

  这座营区是一个三面环湖,一侧临山的小半岛,这里被当地人称为“中国半岛”。

  地处险要位置的中国维和部队,他们在刚果(金)最主要的任务便是负责勘查维护超过1000公里的路段,以及确保80余座桥梁的畅通。这项任务对于维和官兵们来说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当然,在他们维护的路段当中,最重要的一条便是经过营区门口的这条交通要道。由于战事纷扰加上赤道地区雨季雨水的冲刷,让这条公路屡受重创,经常出现重大险情。因此第三批维和官兵对这段公路有着十分深刻的记忆。

  这段录像是第三批维和官兵在一次执勤期间拍摄的,当时车队正要通过这个路段,可是头车驾驶员突然发现路面异常,于是车队停止前进,下车查看后,让所有人都惊出了一身冷汗。

  一段70米长的公路,尽管路面看上去几乎完好如初,可是路基下方却已被洪水冲毁,如果车队没有发现险情驶上这段路面,后果将不堪设想。

  为了尽早修复这条运输大动脉,于是维和官兵们开始了夜以继日的工作,各种大型车辆和机械轮番上阵。

  由于这个路段远离中国营区,加之这里的社会动荡,所以为保证中国工兵的修复工作安全顺利地进行,按照上级命令,巴基斯坦维和部队承担了保护中国工兵的任务。于是在尘土飞扬的路面上,不同肤色的军人同甘共苦,头顶的“蓝盔”让他们变得亲密无间。

  不到半个月的时间,中国维和部队不但完成了施工任务,而且还帮助当地百姓在出险地段搭起围堪,暂时缓解了洪水的破坏。

  直到今天,这条交通要道在中国维和官兵的精心维护下再也没有中断。可是第五批维和官兵在到达刚果(金)之后不久便遇到了一个更加棘手的问题,由于刚果(金)首轮大选的进行,让这个国家陷入了十分紧张的局势,中国维和营区面临着严重威胁。

  当地武装派别众多,大选期间几乎每天都会发生激战。中国营区扼守交通要道,营区附近也成了兵家必争之地。流弹甚至能够打到营房门口的防护墙上。

  为了加强营区的防卫力量,几乎每批官兵都要扩建防卫工事。官兵们在营区中修建了多个碉堡和二十多个大小掩体。每个碉堡中既有射击孔也有可容纳一个班战士隐蔽的猫耳洞和三天的粮食。

  一天清晨,营区内凌厉的警报声突然响起。三百米外的政府军营传来密集的枪声。官兵们在最短的时间内准备完毕,迅速按预定路线进入阵地。碉堡中,瞭望台上,营房的防护墙后瞬间被紧张的氛围充斥。一旦受到攻击,营区内将立即展开一张密不透风的交叉火力网。

  等待许久,敌人并没有出现,营区门口却聚集了一群孩子。他们对有枪声“伴奏”的生活似乎习以为常。经过调查,刚才的枪声是政府军正在试验武器,原来是一场虚惊。

  就在中国维和官兵恢复了正常作息的时候,他们惊奇的发现营门口的这群非洲孩子竟然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更有甚者还会唱中国的歌曲。

  其实前几批维和部队就已经认识了他们,总在营区周围玩耍的他们都无师自通地学会了汉语,并且能够用汉语巧妙地解决自己的温饱问题。

  这个男孩叫贾马里,父母都死于战乱。他和爷爷相依为命。得知这一情况后官兵们给了他很多帮助。第三批维和工兵连总指挥秦伯雄很喜欢他,甚至让家人从国内专程寄来儿童食品和衣服送给他。官兵们开玩笑说秦指挥有了一个“干儿子”,而小贾马里也不知道从哪里学会了“干爹”的称呼。这对不同肤色的“父子”一直被官兵们津津乐道。

  尽管官兵们与当地百姓其乐融融,但是刚果(金)的局势还在进一步恶化中。2006年6月4日,布卡武中央监狱发生暴动,192名重犯集体越狱。不安定因素倍增。

  为了保证大选安全进行,联合国立即启动紧急预案,决定向刚果(金)增兵,同时打乱了原有编制,中国工兵连一夜之间转变成了快速反应部队。

  为了使增兵计划顺利进行,刚果(金)的两个机场需要进行扩建,并且任务时间紧急,这项艰巨任务又落到了中国维和官兵的身上。于是中国官兵迅速整理装备开赴500公里外的卡莱米机场。然而,就在部队接近机场的道路上,他们却遇到了意外情况。

  到达卡莱米机场后,官兵们又看到了一群像贾马里一样的孩子。然而发现他们手持AK47步枪拦截过往车辆的举动后,官兵们猛然意识到他们就是非洲的“娃娃兵”。

  这群娃娃兵稚嫩的脸庞与他们身上的枪支,让每一名维和官兵都真切感受到了社会动荡给当地人民所带来的痛苦挣扎。官兵们也同时意识到了自己肩头沉甸甸的责任。

  到达卡拉米机场后,官兵们发现这里的施工条件非常艰苦,官兵们只能住在临时搭建的帐篷中,这里白天40度,晚上气温陡降到10度,巨大的温差考验着每名官兵。但就是在这样的恶劣条件下,中国官兵克服了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通宵达旦地在尘土飞扬的机场上施工作业。

  中国维和官兵用自己的双手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创造了外人难以想像的“中国速度”,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内,平整场地 4000平方米,在卡乌姆机场开辟出四个直升机停机坪,建筑面积达900多平方米。

  中国军人远赴非洲的维和经历给当地的群众留下了最为深刻的美好印象,在这里肤色的差异被真诚的笑容所取代,这群头戴蓝盔的中国军人在遥远的非洲大陆上,为五星红旗又增加了一抹鲜艳的色彩。

  下集 维和利比里亚

  离开了非洲中部国家刚果(金),让我们把视线聚焦到非洲的西部,这片广袤土地上的另外一个国家——利比里亚。

  利比里亚位于非洲西部,滨临大西洋,国土面积11万多平方公里,人口348万,是1847年非洲建立的第一个共和国。

  2006年12月19日,275名中国维和部队官兵,从一万五千公里之外的中国北京来到了非洲大陆的利比里亚。这片大陆、这个国度对于这群头戴蓝盔的中国官兵来说都是一片陌生。

  利比里亚属于热带雨林气候,一年只分两季,5月至10月为雨季,11月至次年4月为旱季,首都蒙罗维亚更是有非洲“雨都”之称。此时正值旱季,降雨稀少,白天气温达到四十多度,地表温度接近六十度。

  那么中国维和部队在这里将要担负起怎样的特殊任务呢?

  尽管利比里亚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天然橡胶、木材、铁砂矿储量巨大,并有五个深水良港。然而自1989年内战爆发,已有二十多万人死于战争,国家局势异常紧张。2003年8月利比里亚政府和反政府武装签署和平协议,9月,联合国安理会决定成立联合国利比里亚特派团以监督落实和平协议,并帮助该国重建。

  2003年12月根据联合国有关规定,中国开始在利比里亚执行维和任务,由于担负的任务期长,参与官兵人数多,所以在利比里亚的维和行动,是迄今为止中国参加的规模最大的维和行动。

  现在,利比里亚的局势已经有了很大改观。但首都蒙罗维亚大街上,荷枪实弹的各国军人和喷涂联合国名称简写UN的车辆随处可见,这不能不让初到利比里亚的人都有些紧张的感觉。

  侦察兵出身的侯晓俊在利比里亚维和部队中任警卫战士,他和战友们主要担负指挥车外出的护卫任务,像这样的阵势在国内是十分少见的。

  尽管利比里亚已经处于恢复重建时期,但战争遗留下的阴霾却仍然让每个人的安全随时受到威胁。

  这三声枪响,让警卫战士侯晓俊与战友们立即紧张了起来,难道自己所在车辆遭到了追踪袭击?是否需要立即反击?一连串的疑问出现在了大家的眼前。

  虽然是虚惊一场,可是这次事件却让每名官兵意识到在这里执行维和任务的特殊性。

  与在国内执行任务不同,保障人身安全成为官兵们遇到的最大难题。中国维和部队运输分队担负利比里亚境内所有维和部队的给养、物资运送任务,由于当地物资较为匮乏,运输工作的危险性很高。因此按联合国利比里亚特派团规定,规模较大的运输行动都要由相关驻防部队担负护卫。

  单台车辆运输无疑要面对更大的危险。陈江飞是刚到利比里亚的战士,这天他要和已经在这里工作了八个月的鲍永勇一起到90公里外的纳米比亚军营运送柴油。

  由于这是陈江飞第一次出车,因此他的主要任务是熟悉路况,坐在副驾驶位置的他同时担任护卫。

  三个多小时后,鲍永勇他们安全到达纳米比亚军营。

  除运输分队外,中国维和部队还设有工兵分队和医疗分队,他们部署在距离蒙罗维亚500多公里的利比里亚第三大城市绥德鲁。

  绥德鲁是利比里亚全国的交通枢纽,中国工兵分队负责维护这里通往外界的道路。由于这里的道路多为土路,加上非洲大陆雨水又特别充足,所以这里的道路破损严重。中国维和工兵每天的工作十分艰巨。

  这是工兵分队雨季施工的一段录像资料,拍摄于2006年10月。本来并不宽阔的路面被雨水冲出一条两人深的大沟。

  然而由于道路中断,施工车辆根本开不过来,30多名官兵只能进行人工排水,他们端着事先准备好的脸盆下到了深沟里面。

  这段仅有50米长的路段,三天后终于恢复了通车。

  这天晚上,同样欢乐的场面出现在中国维和部队医疗分队的营区,维和部队附近村庄的民间艺人来到这里表达他们对于中国军人的感激之情。

  中国维和部队医疗分队按联合国二级医院标准编配,其规模相当于国内部队师级野战医院。43名医护人员担负3000多名联合国维和人员的医疗保障任务,同时为当地居民提供医疗服务。

  在中国二级医院住院病人中有70%都是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对于这里的医护人员来说,艾滋病已经不再是书本上的某些数据或说明,而是每个人、每天都要直接面对的现实。

  对这些艾滋病患者,来自中国的医务人员不单单用医学治疗他们的病痛,更是用善良的情感对待他们。这是在中国二级医院经常能够看到的场景。

  这是一个远离大路的偏僻村庄,第四批中国维和部队医疗分队第三次来到这里举行义诊,为迎接中国军医的到来,这里的居民特意按传统的民族装束打扮起来。古朴的戏剧表演、即兴的歌舞,利比里亚人民用同样真挚的情感传诵着中利两国之间的友谊。头戴蓝盔的中国军人给非洲大陆的人民带来了最为真诚的奉献,相隔万里的两片土地也因彼此的心灵汇聚而紧密相连。 (来源:央视《军事纪实》)
(责任编辑:黄珊)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