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国际要闻 > 时事快报

世博城市启示录:底特律陷落 芝加哥依然坚挺

来源:中国经济网
2010年08月18日11:48

  邻居底特律陷落,芝加哥却依然坚挺

  始于世博,芝加哥像风一样善变

  “你见到的永远不是它的最后面貌”

  他们是怎样抓住风向,在变中制胜的?

  这是普力策奖得主山柏格(CarlSandburg)在上世纪20年代写就名篇《TheWindyCity》(风之城中)的一段描述。

  那时,芝加哥正兴起“白色运动”,刚结束的1893年世博会展演的白色馆舍建筑风余波未了,无数新生代的建筑师怀抱理想到芝加哥投石问路,加上衍生出的各种娱乐文化艺术触须,悄悄点燃了芝加哥“梦之城”的灵光。

  一发不可收拾

  时至今日,不仅“WindyCity”成为芝加哥城最流行的“绰号”,而且追逐、打造梦想城市的“执着血脉”,也不断催生出摩天大楼、核反应堆、81个诺贝尔奖,以及数不清的“世界第一”。

  然而,对于过去的每一个光环,芝加哥人都看得特别淡,甚至常常“记不起”,以致“轻易”地抛去对既得利益的依赖,仿佛总是在折腾冒险,总爱与自己过不去。

  这就是Windycity,风一样善变的芝加哥。

  但就偏偏这种“与自己过不去”的较劲,使芝加哥的优势领域不断喷张,总是在别人还没来得及播种的时候,她却已经含苞待放。

  近日,在美国穆迪评级机构对美国各城市关于地区经济多元化程度的评级报告中,芝加哥以95.1分(满分为100分)排在全美第一位,该报告称由于经济多元化程度高,芝加哥能够较好地应对单一产业的不景气,而且减弱其对整体经济所造成的影响。

  就当别人投去艳羡的目光时,芝加哥又启动了新的征程———打造世界最绿色的城市标杆。

  ●传奇

  芝加哥,始于世博世博会的魅力,在芝加哥身上展露无遗,就是它能绘制未来,让人类有无比坚强的信心去探测未知的将来。

  1893年夏天,在美国芝加哥,一届包括了艺术、制造业、商业、园艺、矿业和海洋产业的世博会开幕。

  13岁的双目失明女孩海伦·凯勒出现在展馆,她的指尖掠过一艘船的模型、一块南非钻石、一部电话机、留声机等许许多多她以前从来没有听说过的物品。

  40年后,她在那本著名的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写道:“博览会上度过的这3个星期,使我的知识有了长足的进步,从童话故事和玩具迈到了对现实世界中的真实而平凡事物的热爱。”

  在芝加哥历史博物馆内,副馆长、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亲历者奥利维亚·马奥尼(OliviaMahoney)给记者说了这样一段“开场白”。

  她说,这是芝加哥的骄傲。

  1890年代,美国一直急于想用一场盛会在世界面前展示实力。虽然在1893年以前,美国也曾经举办过两次世博会,却还是没有完全得到世界认可,不少人批评他们只会模仿英国技术。因此,在纽约、华盛顿、圣路易斯的比拼下,新生儿般的芝加哥之所以能赢得1893年世博会的举办权。

  不少学者认为除了归因于已经初见规模的交通运输网络外,更主要的是美国期待一种“锐气”。

  奥利维亚说,芝加哥不负众望地用一种创新的娱乐工业精神,打造了一场“世界嘉年华”,“大道乐园”以及各种先进的轻工业产品扭转了很多人对世博会仅是“高科技展览”的刻板印象。

  “芝加哥,乃至美国都因这届世博会所表现出的独有的气势和无穷的魅力在世界赢得了声望。”芝加哥市政府参事、芝加哥历史文化研究专员田明(Tim)说。

  而对芝加哥来说,更关键的是在世博会的成功中获得了灵感,萌发出多元产业规划的意识,有了对汽车制造、基础道路建设等重工业依赖路径的重新定位和认识,开始注重多元轻工业路径,并冒出了以建筑行业领头的现代服务业苗头,涌现出了大量工作岗位。

  据介绍,1893年世博会一举成名后,芝加哥人口从1871年大火后的30万人跃升到1900年的170万人,而且四分之三为外来人口,大多数是技术工人,活跃在新兴的各行各业。

  “怎样让生活在这里的人生活得更好的命题一下子就摆在了面前。”田明说,1909年芝加哥政府特地请柏翰(DanielHudsonBurnham)编拟都市计划蓝图。

  这部《PlanofChicago》对芝加哥及后百多年的发展足迹完全定位,终极目标指向了“20世纪全世界最伟大的城市之一”。

  “这是一部传奇性规划,芝加哥今天很多工作都只是这个规划的衍生品,尤其是多元发展的思维启发很深远,但当中很多思路是受世博会影响。”奥利维亚说。

  由此也可以看出,仅仅创造新的精密的发明,并不是世博会能不断传承的魔力;世博会的魅力,在芝加哥身上展露无遗,就是它能绘制未来,让人类有无比坚强的信心去探测未知的将来。

  ●割肉

  “脆弱钢铁”带来的转型

  即使芝加哥钢铁工业在战后有了复苏迹象,芝加哥还是坚定地认识到,钢铁是“脆弱”的,难以承受芝加哥的整体依赖,经济必须继续转型!

  一座又一座以钢架为架构的摩天大楼在芝加哥拔地而起。

  “芝加哥地处可通航的密执安湖沿岸,钢铁公司可以在北美五大湖区开采丰富的铁矿资源,通过水路将这些铁矿石运往临湖的工厂进行冶炼”,指着“南工厂”的规划图,田明说。“所以一直到20世纪中期,芝加哥的炼钢业不仅能满足当地建造办公塔楼的需求,而且其产品还出口到世界各地。”

  作为美国钢铁公司的大型炼钢厂所在地,“南工厂”真实地见证了芝加哥历史的沧桑变迁。

  “最辉煌的时候曾雇有2万多名员工,工厂中高耸的烟囱和繁忙的铁道运输是那个年代芝加哥人心中无比的骄傲。”

  “可惜好景不长,大萧条在战争结束的10年后席卷了美国经济。”田明说,轰隆隆运转了10年的生产机器不得不停了下来,大量的工厂只能关门度日。而二战降临时,洛杉矶凭借高科技获得了更多的军工订单,芝加哥的钢铁工业不再具有绝对的主导地位。

  “这时芝加哥开始很认真地考虑到对钢铁的依赖程度问题,尤其是按照伟大的规划,芝加哥理应发展郊区的卫星城,在主导产业为钢铁、机器制造、食品加工外,还应该迅速发展服装、印刷业。”

  “由于芝加哥本身就是一个‘移民城市’,劳动力要素适应性很强,加上优越的地理位置,东海岸的产品一直经芝加哥中转,所以这一次的‘被转型’反而进程迅速,失业的人民很快就找到了新的选择,服装、金融等在世博会有了苗头的第三产业开始走上了轨道。”美国芝加哥市中国经济发展中心上海代表处首席代表唐占晞(JohnThomson)说。

  但最终促使芝加哥摆脱对钢铁产业单一依赖路径、成为多元产业发展典范的,却是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割肉挣扎”。

  据介绍,美国在二战中是获利者,战后美国经济迅速腾飞,芝加哥的钢铁工业在其中也仿佛有了“复苏”。“南工厂”的机器又开始大量运转。

  但时任芝加哥市长的理查德·杰·戴利(RichardJ.Daley)就主张,钢铁是“脆弱”的,难以承受芝加哥的整体依赖,经济必须继续转型,而且越是在得益环境中,市场越是有复苏迹象的初期,就越要争取时间,敢于割舍既得利益,改进生产方式,并发展商业环境、培养人才、投资基础建设。

  “因为资源总是有衰竭的时候,但人们在它还丰富的时候却没有意识到。”芝加哥城市社区发展规划部副部长迈克尔·杰索(MichaelA.Jasso)说,当时的芝加哥确实经历了“阵痛”:一方面,改进了钢铁生产方式后形成了大量失业;另一方面,新兴产业所创造的价值还没有来得及填补去传统制造业所留下的空缺。“可以说,六七十年代的芝加哥在转型之中曾经举步维艰,市中心的人口一度迁出,甚至有种衰败的局面。”

  ●基因

  底特律“死”芝加哥“生”

  可能1871年那场毁灭性大火的教训太过深刻,芝加哥的血液中有一种总是担心厄运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来的忧患的DNA。

  果然,钢铁的复苏只来是“短暂”。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美国工业结构的转型,重工业的重要性日益下降,就业岗位大量减少,1967年到1982年间全美制造业就业减少了46%,有1/4的工厂被关闭。

  美国又遭遇了新一轮经济萧条,很多大城市都无可避免地卷入了经济停滞甚至倒退潮。

  但从1960年代开始研究新一轮城市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的芝加哥却已经有了全新发展局面的基石,让芝加哥有了抵御风险的能力和资本。

  最为芝加哥人津津乐道的,是他们和底特律的比较。

  曾是“美国梦”象征的底特律,是美国三大汽车公司通用、福特、克莱斯勒总部所在地,大街上的行人很少会和汽车业无关。但随着通用的破产保护,城市中心街区几近荒废,众多工人面临失业,城市陷入迷茫。

  “相比之下,与底特律毗邻的芝加哥也虽然靠制造业起家,但由于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决心,加上有着全世界最大的期货交易所、靠近密歇根湖等金融、物流、航运等先天优势,所以到了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芝加哥的金融、会计、法律、咨询等行业非常发达,人才储备优良。”唐占晞说。

  “人们也从中尝到了甜头。”田明说,芝加哥在1980年代就最终确定并贯彻执行了“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的发展目标;到了1990年代,基本完成了经济调整与转型,重新复兴。

  由于在新经济中率先起步,芝加哥的低税收、便利交通以及充满活力的发展前景,吸引了不同类型的跨国公司驻扎在此。财富500强企业有47家在芝加哥设立总部,同时把与之紧密相关的近百个知识型服务产业聚集在这里。

  “充满朝气与志向的年轻人又回到了芝加哥,不仅是安身立命,而是追求梦想。”

  1990年至2002年期间,芝加哥服务型经济的重要地位急速提升,使其在商务服务业领域的表现毫不逊色于纽约,10年间服务业就业岗位总量增长了82%,达到56.58万人,其中大芝加哥地区共有外资企业3400个,提供就业岗位24万个。

  目前,芝加哥已被称为美国的制造之都、经贸之都、会展之都、文化教育和工业中心,形成多元化经济发展的典范。

  “可能1871年那场毁灭性大火的教训太过深刻,芝加哥的血液中有一种总是担心厄运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来的忧患的DNA,这就是为什么虽然她也是制造业起家,却能在百多年下来持续繁盛的原因。”田明说。

  田明说,也许对不少城市来说,好不容易找到适合发展的优势项目,铆足全力发展都尚且不及,身在其中就难以克服这种依赖。但是芝加哥总是会在某个优势项目起来时,就想办法发展其他项目,而且不放弃原来的优势。

  比如,在经济调整过程中,芝加哥并没有因为追求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而完全放弃传统制造业,而是重点扶植如包装工业、食品加工及金属加工等传统优势制造产业,争取成为制造业产业链的高端位置。

  “所以很多人都来问怎么芝加哥的势头永远都那么好,我只能回答的是‘一鸡死,一鸡鸣’。”田明说,多元的产业经济使芝加哥能在各种风暴中都有应对的“法宝”拿得出手。

  “如今金融风暴对芝加哥的影响不是一点都没有,但由于我们的经济是多元化发展,所以大家都认为现在只是过渡期。”

  ●下一站

  “绿巨人”的野心

  “芝加哥最新规划最宏观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要打造‘最绿色的城市’,在世界树立标杆。”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曾经因为钢铁业退居二线而于1992年关闭停产的“南工厂”如今又活跃了起来,处在了芝加哥新绿色活动的最前沿。

  因为,早在20世纪末,不甘停步的芝加哥已经把目光瞄准了绿色产业,试点之一就是对被闲置遗弃的“南工厂”进行总体规划,将众多公园、公共空间、公共交通、步行街和诸多可持续发展性策略融入城市网络,使之完全转型为一座紧凑简洁、以人为本的21世纪新型社区,为芝加哥填补了27英里长的湖滨开放空间链的空白。

  芝加哥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卓舒亚·密尔本(JoshuaC.Milberg)向记者透露新鲜出炉的《芝加哥大都市展望2020年》时说,“芝加哥最新规划最宏观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要打造‘最绿色的城市’,在世界树立标杆。”

  作为老市长的儿子,小戴利(RichardM.Daley)就任芝加哥市长后就牵头商界、学界、社会组织等人士讨论推出了区域性规划《芝加哥大都市展望2020年》,希望能通过新绿色运动把“大芝加哥”域建成宜居宜商的城市,与伦敦、纽约、东京、巴黎、法兰克福这些世界级城市出现在一起。

  在一个前身有着120年历史的编织厂改造而成的“街区技术中心”环保机构办公室内,这样的“野心”被轻易彰显了出来。

  “我们会议室的这张桌子,以前是私立教会学校男生厕所的隔板,想不到吧?!”在中心首席执行官托林的带领参观下,街区技术中心充满着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环保器物和让人意想不到的环保创意。

  卓舒亚笑着说,很多人认为环保是浪费钱,但芝加哥却要告诉人们环保本身就是一个“绿色经济增长点”。

  比如,《芝加哥大都市展望2020年》规定,芝加哥市中心内的最大绿洲———千禧公园沿线一概不得建任何商用或民用高楼。

  “看上去好像在浪费全市最昂贵的地皮,但实际上我们已经有一个‘绿色账本’。”芝加哥城市社区发展规划部副部长迈克尔·杰索(MichaelA.Jasso)举例说,千禧公园沿线轴旁边正在建设和计划建设的10000幢新住宅,至少有25个百分点是受到了这个公园环境的鼓励;而周边的商业消费,如餐饮、住宿和购物,预计年增幅将高达1.9亿美元。

  当记者站在100层高的约翰·汉考克中心(JohnHancockCentre)顶端俯瞰芝加哥城时,覆盖70%楼宇的“绿色屋顶”告诉我们,曾经工业衰败留下的废旧工场依旧存在,但她们不再是华丽外表下的脆弱躯壳,而是重新焕发青春的绿脉,不知疲倦地在跃动。

  也许,就像马克·吐温在《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中写道:“芝加哥是一座摩擦神灯、精灵就会出现的城市,她始终在创造与实现新的不可思议之事。她比自己能预知的成长速度更快,你所见到的永远不会是芝加哥的最后面貌。”

(责任编辑:赵志鹏)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