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村政代回忆往事时多次落泪(图片来源:城市晚报) |
提取遗孤的唾液和毛发(图片来源:城市晚报) |
60多年音信全无
木村政代原名内田政代(木村是夫姓),1937年出生于中国沈阳,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她的家人都生活在中国。1941年7月,木村政代到了上小学的年纪,便回到了日本,与留在中国的父母和两个弟弟分开。
1945年8月9日,苏联红军对驻扎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发起全线攻击。战败的日本军队仓皇撤退。木村政代的父亲内田虎雄成为苏军阶下囚,后被流放到苏联的西伯利亚地区。母亲内田政子领着5岁的大弟内田弘和3岁的二弟内田俊,加入到逃难的大军中。途中,二弟内田俊不幸夭折。母亲带着大弟内田弘继续赶路,最后逃到“伪满洲国”的首都“新京”,即今天的长春。此时,长春已聚集了成千上万的日本难民。木村政代的母亲承受不了离夫丧子的打击而一病不起,于1946年6月病逝,留下孤苦伶仃的内田弘。后来,无人照看的内田弘被送到当时位于长春“春日町”附近的孤儿院,之后便不知所终。
木村政代告诉记者:“当时的邻居介绍,弟弟走的时候穿着花格衬衣和黑裤子,会讲日语,一条腿因为膝盖受过伤,不太灵便。”60多年过去了,木村政代想通过这仅有的信息找到弟弟,因为这是父亲生前最大的愿望。
“1948年8月,父亲从西伯利亚回到日本,便开始寻找遗失在中国的弟弟。中日邦交正常化后,父亲每年都会在厚生省掌握的日本遗孤名单中苦苦搜寻。”木村政代说。
直到1990年12月,木村政代的父亲内田虎雄去世。“临终前他拉着我的手一再叮嘱,无论多艰难,也要尽最大努力找到弟弟。”说到这儿,木村政代老人有些哽咽,“现在我73岁,弟弟也该69岁了,真希望我和弟弟能在人生暮年骨肉团聚,了却今生遗憾。”
5000多遗孤被收养
在12日的媒体见面会上,16位来自中国沈阳、延吉、唐山、邢台、广州等地的日本遗孤及遗孤后代来到现场。他们此行也是希望找到自己的亲人。木村政代委托专人给每位候选人采集了毛发和唾液样本,将带回日本进行DNA鉴定。
候选人杨树德告诉记者,他和内田弘同样出生于1941年,现居沈阳,1998年养父去世时,他才知道自己是名日本遗孤。“我大伯告诉我,我的养父母在我只有几个月大的时候,把我带回家。他们对我非常好,供我念书,娶妻生子。现在,我的孩子也成家了,自己和老伴都有退休金,日子过得不错。”他说。
“也许去了孤儿院的弟弟,当时已经被忠厚善良的中国百姓领回了家。”听了杨树德的经历,木村政代这样设想着,眼里充满希望。
和杨树德一样,据不完全统计,当年,日方有5000余名孤儿被抛弃在中国,幸运地被中国家庭收养。他们中最大的13岁,最小的刚刚出生几天。
他们在善良的中国养父母的呵护下顺利长大,许多中国养父母甚至为了养育日本孤儿而没有再生育孩子。中日邦交正常化后,日本遗孤纷纷回国,但日方却规定,只能带上自己的另一半和下一代回国。
“这些孤儿再次与自己的"父母"面临离别,”长期关注日本遗孤群体的中国学者曹保明说,“中国人都说"养儿防老",然而,到头来中国养父母和自己的日本孩子却要经受骨肉分离,养父母们只能在没有儿女的孤独中度过晚年。”
养父母恩情永不忘
67岁的日本遗孤杨治国,因放不下自己的中国养父母而选择留在中国。
“我非常感激养父母对我的恩情,”他说。在养父母的培养下,杨治国考上大学,后来还成为一名工程师。1987年,他第一次回到日本,看到了自己真正的故乡。
由于杨治国拥有高学历,日本方面曾开出优厚条件,希望他回日本定居,但他拒绝了。在他眼里,这片养育他的热土才是他真正的家。
想和木村政代认亲的杨树德也表示,即使自己就是内田弘,也不会回日本定居。“我只是想找到自己的亲人,但我的家还在这里。”他说。
“这场战争对中国人民和日本人民都是一场灾难。我和我的弟弟以及所有日本遗孤,都是战争的牺牲者。战争的苦痛和中国养父母的恩情,我们永远不会忘。作为一名日本平民,今后我能做的,就是为世界和平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希望世界上永远没有战争,没有核武器"是我最大的心愿。”木村政代动情地说。
她还表示,即使这次寻亲再次失败,她也不会气馁。“我不会放弃,直到离开人世。今天我带儿子来到中国,就是希望他们在我死后能继续完成这个心愿,并将中日人民的长期友好继续相传。”(来源:参考消息) (来源:新华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