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 综合

国家10年投资325亿内蒙古非项目区草原仍退化

来源:人民网
2010年08月19日14:25
  国家2000年以来累计在内蒙古自治区投入生态建设资金325亿元,先后组织实施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大生态工程,如今,这些区域呈现草长花荣景象,然而,记者采访发现“非项目区”大部分草原仍在退化

  新华社呼和浩特8月17日电(记者王欲鸣、田玥)国家2000年以来累计在内蒙古自治区投入生态建设资金325亿元,先后组织实施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大生态工程,如今,这些区域呈现草长花荣景象,然而,记者采访发现“非项目区”大部分草原仍在退化。

  项目区重现“荣景”

  40岁的董凤河家住距北京直线距离180公里的锡林郭勒盟多伦县。7年前,他带领家人离开严重沙化的家乡,搬迁到多伦县新仓村,这里是当地政府用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项目资金建设的生态移民村。村里300户人家与他家一样搬到这里养奶牛或从事其他行业,同时在家乡生态恶化土地上种榆树、杏树和各种牧草。

  董凤河指着一处40多平方米的砖瓦房说:“我们自己掏5000元就能得到这样一套住所。”房屋东侧是两间总面积40多平方米的牛棚。

  每年四五月,董凤河和妻子每天骑摩托车到距现住地80公里远的老家补栽和养护树木。他的114亩土地被划入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项目区,种植的树木成活率通过验收合格后,能拿到每年每亩160元的补助。

  董凤河说:“以前我们这里简直是个沙窝子,春天黄沙满天飞。种了几年树和草,现在终于满眼绿色了。”

  多伦县地处内蒙古中部,曾是森林茂密、水草丰美的地方。但由于过度开垦和掠夺式的生产经营,这里沙化严重。多伦县平均海拔在1500米以上,比北京高千余米,因此被称为悬在北京上空的巨大“沙盆”。

  多伦县林业局副局长俞海生介绍,2000年春天,我国华北地区发生多次沙尘暴和浮尘天气。国家紧急启动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实施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措施。通过近10年治理,多伦县生态环境得到很大改善,全县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6.8%提高到现在的24.38%,项目区林草植被综合盖度由2000年的不足30%提高到80%以上。

  多伦县是锡林郭勒草原十年生态治理的缩影。盛夏时季,记者到锡林郭勒草原、乌兰察布草原、呼伦贝尔草原采访,每到一处生态治理项目区,都能看到草木葱茏、繁花铺地的景象。严重沙化、退化区重现草长莺飞景象。

  内蒙古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杨崇义介绍,内蒙古是全国最大的生态建设区,截至2009年,中央累计给内蒙古投入生态建设资金325亿元,经过近10年治理,内蒙古基本形成了阴山北麓长300公里、宽50公里的生态屏障,以及浑善达克沙地南缘长约400公里、宽1公里至10公里的防护林体系,为华北筑起“绿色屏障”。

  杨崇义说,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大生态工程现已接近尾声,与建设初期比较,内蒙古森林覆盖度由14.7%上升到20%;京津沙源治理项目区草原植被盖度提升了14%至16%、牧草产量提高25%至34%;退牧还草工程区植被盖度提高了12.5%、牧草产量比全区平均亩产提高25%,项目区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非项目区依然退化

  内蒙古自治区草原面积为13.2亿亩,其中划入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项目区的有2.5亿亩。记者采访发现,内蒙古许多草原没有停止退化脚步。

  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生态办副主任杨胜祥告诉记者,这个旗十年来得到集中保护与治理的面积不到总面积十分之一,其余草场仍承载着传统畜牧业的重压。

  从中国社科院公布的2009年全国各省区市生态文明排序看,内蒙古被列入最低水平组。内蒙古发改委农牧处处长苏亚介绍说,草原生态恶化主要表现在草原退化、沙化、荒漠化状况加重;草原产草量下降,生产力降低;灾害性天气发生频率加大等方面。

  在呼伦贝尔,记者从农牧局了解到,本有“世界最优质草原”美誉的呼伦贝尔草原退化草地面积已占草地总面积40%以上,形成3条沙带,面积88万公顷,另外还有近300万公顷潜在沙化区域。呼伦贝尔草原还以每年2%的速度退化,而草原建设速度每年为0.2%。

  超载过牧、过度利用草原、偷牧,以及滥垦乱挖等破坏草原的现象屡禁不止,加剧草原生态恶化。历史上,苏尼特草原水草丰美,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常年干旱少雨,加之超量饲养、过度放牧,沙化日益严重,草原生态逐步恶化。据统计,苏尼特左旗1999年牲畜达198万头(只),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0倍;与1949年相比,锡林郭勒盟1999年牧区人口增加了3倍,牲畜头数增加了10倍。在锡林郭勒盟,正常年景牧草基本被“啃光吃净”。

  谁蚕食草原?

  千百年来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为何如今会出现放牧过度呢?

  杨崇义说:“首先是人口激增,草原负荷加大;其次是牧区收入单一,科技投入不足,品种改良滞后,单产下降,牧民只能靠增畜来增收。”

  通辽市扎鲁特旗曾是水草肥美的地方,随着科尔沁草原退化,扎鲁特旗成为“科尔沁最后一块完整的草原”。但就在这里,当地一位嘎查长介绍,1996年以来,该嘎查70%以上草场被开垦,总开垦数达5万亩。开垦后的草原对外承包第一年租金每亩280元,随着土壤逐步被风吹走,租金减少。村民们如果种玉米,耕种到第六个年头70%的土壤被风吹走,变成白干土了,如果种绿豆,3年,土壤就变成白干土。

  开垦者收入可观,每户年收入5万元至30万元不等,少数达60万元至70万元。

  草原专家告诉记者,内蒙古生态环境脆弱,草原一旦破坏,恢复至少需要30年,原始生态系统、植被种群和植物多样性的恢复则几乎不可能。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区坚决制止开垦草原行为。

  研究者还指出,近年来,随着煤炭、石油、有色金属等资源不断被探明发现,锡林郭勒草原、呼伦贝尔草原掀起开发热潮,“牧区工业化”与草原生态保护的矛盾显现。

  治理需有全局观

  草原治理项目区重现美景,非项目区难遏退化步伐,这暴露出草原生态治理缺乏整体性、全局观,处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状态。

  一些基层干部提出,现行休禁牧制度和项目囿于一定期限和范围,各地抱以“走一步、看一步”的心态。实施地区呼吁“项目延期”,似乎已形成“项目依赖”习惯。他们担心,如果项目按原规划到期停掉,可能会前功尽弃。

  以项目为依托治理草原的思路似乎走到一个“节点”,而保护和治理必然要付出代价。据草原监测显示,内蒙古草原亩均产草量在上世纪60年代是214.7公斤,80年代下降为71.36公斤,到2009年仅57.78公斤。可以说,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已进入关键时期。

  一些草原专家认为,项目治理不是“万能钥匙”,更重要的是完善草原治理的制度基础。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的投入责任主体一直没有明确,草原利用、草地自然资源开发等缺乏补偿依据,在征占用和临时使用草原过程中,存在资金不足、补偿不能及时到位等情况,特别是在具有重大草原生态服务价值的区域,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专家建议,条件成熟时应形成生态补偿机制。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责任编辑:李孟漪)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