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 沈阳日报

农民成葡萄产业链“原始股东”

来源:沈阳日报
2010年08月20日06:05
  又到了葡萄成熟的季节,在苏家屯区永乐葡萄产业区,农民孙国玺成了大家羡慕的对象——这个有着五年种植经验的葡萄种植户,现在的身份是一家葡萄饮品厂的股东。而在此之前,他只是种植户、“产业工人”。

  这种身份的变化,使孙国玺与葡萄饮品企业更紧密地捆绑在了一起。像他一样,苏家屯区不少农民成了葡萄产业链上的“原始股东”。

  变革之前:订单种植户松散合作

  “"七分靠原料,三分靠工艺。"没有好的原料做支持,再好的工艺也造不出优质的葡萄饮品!”8月19日,山野葡萄饮品有限公司负责人陈春生说,把企业开到葡萄产区就是要抢好的原料。但是,占据地利优势不一定就能生产出优质葡萄。

  过去,苏家屯区葡萄产量很大,但却卖不出好价钱。孙国玺清晰地记得十几年前大家种葡萄的情景:“当时,乡亲们主要种食用葡萄,也有人种酿酒葡萄,每到收购季,农民们都到外地卖葡萄,一些经销商常常到第二年才能付清款项,收入很不稳定。”

  近几年,在苏家屯区一些加工企业先后落户葡萄产业区。一些葡萄饮品企业承诺:设最低收购价,上不封顶,还提供技术支持。然而,由于葡萄原料市场价格有涨有降,企业与果农之间签订的订单合同在实际操作中变得很脆弱,果农毁约情况严重。

  一变:收入变了

  为了控制葡萄的产量和质量,苏家屯区探索出“公司+农户”一体化经营的模式:农民把自己的土地按法律程序流转到葡萄企业,每年需求葡萄原料的企业一亩地付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使用费。如此一来,葡萄用料企业就获得了稳固的种植基地。

  孙国玺兴奋地告诉记者,种葡萄有三部分收入:一是最少五六百元的土地使用费,二是每月八百元的劳务收入,三是如果葡萄质量好,每亩地还可得到100至300元奖金。

  二变:习惯变了

  产量高并不一定能赚更多的钱,为了葡萄的质量达标,种植户必须严格控制葡萄的产量。周勇是苏家屯区农林部门的葡萄种植技术员。“现在,在苏家屯区的农民们都会得到一本印刷很简单的葡萄种植小册子,按里面的要求操作,葡萄的防病能力会变大,而且吸收的养分变多,果实的糖度高。”

  让农民高兴的是,这种技术创新大大提高了葡萄质量。

  三变:身份变了

  虽然农民的收入稳定了,但由于增收空间不大,利润的大头却被葡萄饮品企业拿走了。不少农民觉得,还不如自己扣大棚单干。2009年,陈春生的葡萄饮品企业决定让农民进入“合作社”,即农民入股,由“产业工人”变为“股东”,这样,农民的收益上不封顶,但干不好也会有风险的。

  记者在苏家屯区一些葡萄产区发现,农户显然更喜欢合作模式。

  本报记者 李欣
(责任编辑:Newshoo)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