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四川:抗击地质灾害科技力量总动员

来源:人民网
2010年08月20日08:54
  8月12日起,四川部分地方发生因暴雨引发的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致使成都、德阳、阿坝等10个市(州)34个县(市)567万人受灾,特别是汶川特大地震集中灾区:德阳绵竹市清平乡、阿坝汶川县映秀镇和都江堰龙池镇受灾最为严重。

  针对近期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频发,四川省科技厅组织中科院、四川大学等高校院所专家,共商抢险救灾与灾后重建。四川省科技厅厅长彭宇行表示,科技部门将迅速组织科学防灾救灾专家团队开赴灾区,同时计划在地震灾区建立地质灾害科学防控示范点。

  8月17日,“抗击山洪地质灾害与灾害重建专家咨询会”气氛凝重。参会的地质、生物、医学专家绝大部分都参与过5·12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有的刚从甘肃舟曲返回成都,而与他们交流的则是四川省科技主要领导和各职能处室负责人。讨论的话题简单明确:当前如何科学应急抢险、今后灾后重建中如何科学防范地质灾害。

  “强烈地震后会对灾区地层造成严重破坏,产生极大地质灾害隐患,通常灾后5—10年为次生地质灾害高峰期,20—30年左右才能逐渐恢复到灾前水平。”中科院成都山地所副所长韦方强研究员,对当前地震灾区地质灾害的防控难度仍是忧心忡忡:四川是泥石流、滑坡的频发区域,目前已经排查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有2.2万多个,全国受泥石流直接威胁的城镇中,四川占四分之一,仅次于甘肃居全国第二位。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城镇泥石流防灾的任务十分艰巨,如果采取工程防治的手段,近5年内其代价很高且风险较大。”韦方强说,山区泥石流流量震前和震后相比往往相差数倍甚至10倍,一旦有超规模的泥石流发展,传统工程防治措施成本极高。此外,防治工程的修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很有可能今年工程还没完,一场泥石流之后就把工程摧毁了。特别是泥石流坝在空库运行时,如果遇到特大泥石流则可能变成直接冲击城镇的“先头部队”,这是最危险的。

  他建议,灾区应结合植被恢复、生态重建等进行城镇泥石流综合防治,而工程防治的设防标准仍需要提高。“目前我国的地灾设防标准普遍偏低,20万人口以下的小城镇是按50年一遇来设计的,我个人认为现在至少应该提高到100年一遇的标准。此外部分城镇过去是做过泥石流防治工程的,但随着城镇的开发,时间久了容易引起人们的麻痹,地方政府切勿掉以轻心。”

  同样担忧的,还有陈宁生、乔建平两位研究员,综合目前四川地震灾区防控情况,他们认为应该着重加强对地质灾害的深度排查和区划工作。

  “今年6月刚做完成都龙门山地震带都江堰、彭州等4个县(市)的地质灾害评估报告,就发生了这样的灾难。”刚从舟曲赶回成都的陈宁生说,此前通过对成都龙门山带2784平方公里、2亿多立方松散固体物质的全面排查,已查明了区域内潜在的泥石流沟248条,划分出7%的高危险区、21%的中危险区和16.5%的低危险区。“相信这项成果在本次灾害避险中已发挥积极作用,并将对今后的地质灾害评估起到关键的支撑。”

  “根据目前的评估,10个极重灾区即北川、青川、安县、汶川、茂县、什邡、彭州、都江堰、平武、绵竹,总面积差不多有9万平方公里都需要排查。”两位专家希望下一步应该在汶川、清平等地继续开展科学评估,将比例尺做得再大一些,从乡镇一级做到村组一级,把科技成果更好地运用到防灾减灾工作当中。“这项工作尽管是复杂并且长期性的,但坚持去做就会有成效。”

  那么,当前或近期内四川地质灾害频发的情况该如何应对?更多专家就建立科学预警体系提出了意见。

  “当前极端气候常态化,灾区又面临长期的地质灾害潜在威胁,一套科学预警体系能最大限度保障群众生命安全。”国家防灾减灾分析测试中心副主任杨杰斌研究员、成都理工大学王运生教授均表示,应立即着手在重点城镇、乡村建立地质灾害监测站点,同时在未来综合无线传输、物联网等科技手段,建立从省到村的监控网络。

  “有一种流量监测仪,平时插在上游的水中,水流超过警戒线它就自动通过手机网络报警。”杨杰斌表示,灾害预警手段的滞后多是因为监测网点不足,如何在第一时间掌握一个村、一个组的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仍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协调,如果先进监控设备配合科学的防灾预警体系和指挥系统,要做到“抢先一步”并非难事。

  “具体到现在,首先应该把群众防灾体系建立起来。”王运生认为,“群防群测”的救灾体系在偏僻山区的突发性地质灾害中往往能收获奇效。“如今降雨、水流量的基础监测设备大多使用简便,一个乡、一个村都可以安排专人操作。一旦险情来临或山洪初发,上游下游、山上山下的监测人员联动起来互通信息,监测责任人或第一发现人,就可以采取敲锣打鼓、打电话、拉报警器等进行避险。

  “光有监测预警还不够,还需要制定临灾预案。”省中医药科学院副院长张毅、成都理工大学沈军辉提出,各乡镇甚至到村组都应做好转移避险方案及群众宣传工作,一旦发生险情受潜在威胁的群众就能立即组织起来撤离,知道往哪里走、沿着什么路线走最安全;如何立即向下游更大范围施放警报、广播通知;怎样上报求援或组织群众就地抢险救灾。

  在认真听取专家们的建议后省科技厅厅长彭宇行表示,当前全省国土、水利、交通和卫生等部门正战斗在抢险救灾第一线,科技部门发挥“智囊团”的作用,为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建言献策义不容辞。当前,希望各级科技工作者加大对省内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力度,加强预警预报体系建设,研究思考今后灾害工程治理综合实施方案,做好重建科学规划、科学规避风险。下一步,省科技厅将首先组织防灾救灾专家团队开赴灾区各地,为抢险救灾提供科技支撑。此外,针对地震灾区地质灾害频发的情况,省科技厅将着手建立地质灾害科学防控示范点,通过整合中央和地方科研院所力量,集成现有应用技术和研究成果,深度研发和成果转化相结合,为防灾救灾贡献“科技力量”。 (来源:《科技日报》)
(责任编辑:renyue)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