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 综合

科技期刊运行管理中的几个问题

来源:人民网
2010年08月20日20:21
  摘 要 论述和探讨科技期刊管理工作中要解决好的几个问题:期刊的宏观管理政策与法规、编辑部的组织结构、期刊属性、期刊发展方向、规范收费行为和稳定编辑队伍等。

  关键词 科技期刊 政策管理 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其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与经济发展全局,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科技期刊是反映一个国家科技学术创新水平的窗口。科学研究中创立的新学说、探索的新规律、创造的新方法、积累的新知识,往往首先发表在科技期刊上,再传播给广大科研、生产相关部门应用以及学生课本,使之成为人类进步的智慧结晶[1]。据国内调查,我国85%以上的科技信息来源于科技期刊,美国科技信息量的68%来源于科技期刊[2]。所以说,与科研工作息息相关的科技期刊在国家自主创新体系中不仅发挥着支撑作用,而且也是其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但是,目前中国科技期刊生存与发展状况不容乐观,为此文献[3]阐述了制约中国科技期刊可持续发展的四个因素并提出三个促进发展壮大的建议,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第16次学术研讨会和2006年中国科协年会4分会“科技出版与科技创新”上作了讨论,一些科技期刊编辑 同仁也基本上认同文中叙述的制约中国科技期刊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但是,体会到作为一个科技期刊编辑部是没有改变目前这种管理体制和科研评价体系的能力,针对这种现实,如何办好自己的刊物,增强发展后劲,创出品牌是编辑部目前最关心的问题。

  为此,笔者结合自己的办刊体会和在向《铸造技术》、《中国油脂》等陕西优秀科技期刊编辑部学习、交流的基础上,从管理的角度进一步阐述科技期刊编辑部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所要解决好的几个问题。

  1 中国科技期刊的宏观管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期刊出版事业逐步恢复和走向繁荣,国家对科技期刊的宏观管理政策也逐渐完善,达到了制度化、法规化。现对这一过程作一简要分析,以明确学术期刊应有的政策定位。

  1.1 科技期刊宏观管理政策与法规

  国家科委、新闻出版署1991年6月5日颁布,1991年7月1日起施行的“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第十八条规定:“各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委应指定专门机构和配备专职人员,负责本系统或本地方的期刊发展规划、期刊申报和期刊管理工作,并对所管的期刊进行审读和质量监督,在政治上和技术上负有领导责任。”国家对科技期刊的管理基本上是科技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审批、组织评比和审读,新闻出版部门进行年检审核。

  自2002年2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43号 《出版管理条例 》 第六条规定“国务院出版行政部门负责全国的出版活动的监督管理工作”,从条例上将科技期刊的监督管理划归出版行政部门,但各级科技行政主管部门继续行使其行政管理职能。2005年,国家新闻出版改革在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全面推开。中央把文化单位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公益性的事业单位,为非营利机构,按事业单位管理;另一类是经营性的产业机构,基本上要逐步分期分批转制为企业,按照市场化、企业化机制运行。

  2005年12月31日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颁布施行的《期刊出版管理规定》,进一步细化了期刊的出版管理条文,明确了期刊行政管理的职责范围。新闻出版部门负责全国期刊出版活动的监督管理工作,制定并实施全国期刊出版的总量、结构、布局的规划,建立健全期刊出版质量评估制度、期刊年度核验制度以及期刊出版退出机制等监督管理制度。地方各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期刊出版活动的监督管理工作。此外,《期刊出版管理规定》还明确规定期刊变更主办单位、刊期以及开本、页码均需要向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和批准备案。

  1.2 编辑部的组织结构形式

  中国科学院及其所属研究所主办的期刊编辑部属于科研支撑机构,在组织结构形式上比较多的是与文献情报部门或研究所内其他期刊联合建立信息中心或期刊联合编辑室,业务相对独立,大部分未设创新岗位,如中国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的期刊编辑部。

  高等学校主办的期刊编辑部一般为科研教学辅助部门,有两种组织结构形式。一种是大学成立期刊中心或杂志社,所有期刊隶属其行政管理,编辑出版工作以各个期刊编辑部为单元开展,如长安大学杂志社、西安石油大学期刊中心;另一种是大学成立期刊中心或杂志社,仅在行政上管理大学学报和主办的部分专业期刊,其他专业期刊和专业学报在行政上隶属于各学院管理,大学期刊中心或杂志社只在业务上指导,如西安交通大学期刊中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杂志社等。

  中小企业、单位主办的科技期刊编辑部,其组织结构形式基本为企业的一个部门,大型企业、单位主办的期刊编辑部隶属于企业内研究开发部门的一个单元。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大部分科技期刊编辑部的组织结构形式按管理学理论划分基本属于直线组织结构[4],管理运行机制是计划经济的审批登记制。 对管理政策中期刊定位的建议

  从上分析知,中国科技期刊的宏观管理政策和编辑部组织机构设置一直是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使得中国科技期刊的商品属性成分很弱,更多的是其赋有的社会精神文明功能,从而形成科技期刊编辑部大多只重视编辑校对,而发行出版和相关经营较弱的局面,特别是目前高等学校主办的学报和一些专业性强的学术期刊,邮局期发行量很少,有的甚至才几十册。目前在面对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图书期刊出版市场国际化不可逆转,研究院、所主办的期刊逐步取消补贴,企业主办的期刊基本上走向市场的情况下,国家有可能会把自然科学学术期刊纳入改制方案,以促进期刊“优胜劣汰”机制的建立,如此一来,众多的学术期刊将面临生存危机。

  关于改制问题,其实早在两年前就已引起科技界和科技期刊界的广泛关注。2005年4月18日,刘振兴、陈运泰、曾庆存等15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向国家有关部门提交了“关于自然科学学术期刊纳入公益性事业管理的建议”,建议将具有特殊社会效益的自然科学学术期刊纳入非营利性出版事业,作为公益性事业来管理;应由管理科学技术的部门——科学技术部来统一进行宏观管理,并设立国家“学术期刊专项基金”,资助优秀的学术期刊走向国际等[5,6]。

  笔者认为,中国科技期刊的宏观管理正处在从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模式的转型过程之中,中央将部分文化单位定性为经营性的产业性质,要求逐步转制为企业,按照市场化、企业化机制运行,正是这一转型期的体现;但于永湛副署长“根据现有新闻出版事业单位的性质和功能,区别对待、分类指导,深化新闻出版单位的体制改革”[7]的观点也许更具有参考价值。据此,建议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期刊管理部门应采纳15位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建议”,对自然科学学术期刊,特别是有一定国际影响的学术期刊,不但划归为公益性事业单位,而且国家要以项目投入为手段,继续并加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协对这些期刊的支持力度,使其实现可持续发展,尽快成为世界著名的权威性期刊。建立自主创新型国家就是要有自主创新的高科技成果作为国家发展的原动力,使我国不再依靠牺牲环境和消耗自然资源为代价,生产依赖国外核心技术产品的“空心化”制造大国。要变成拥有高科技创新成果的国家,就必须拥有一大批高质量的论文,而高质量的论文代表了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成果,原创性基础性的学术研究正是科技自主创新的原动力,有时一篇论文可以促使一门学科的诞生,促进一个行业实现历史性的变革,这种例子在科技史上不胜枚举。但是,没有世界权威性的学术期刊,我国高水平的创新科研论文只能依靠国外期刊发表,受制于国外同行学者的审定和认同,使得我国很难诞生诺贝尔奖获得者。虽然近些年我国在SCI期刊发表论文数量有所上升,但是不少论文只是用实验数据验证外国人的观点[8],谈不到真正的创新。因此刘振兴院士认为:在21世纪,我们想成为一流的科学大国,就必须有一流的科学家,就必须有一流的科学期刊,扩大国际影响[9]。

  此外,还建议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继续实施“期刊方阵”工程,加大支持力度,在短期内使数十种科技期刊提高质量,形成具有国际化品牌的名刊。

  2 明确期刊发展方向

  我国科技期刊类别基本上由研究院所、学科专业学会主办的专业学术期刊和高等院校主办的高等学校学报,研究院所、学科专业学会、企业集团和高等院校等主办的专业技术类期刊,政府事业单位或学会等机构主办的科普及政策指导咨询类期刊组成[10]。

  这样的分类没有考虑期刊的学术水平、社会影响,在管理体制上制约了期刊的发展。因此,一些部门如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协、教育部等对所属期刊尝试性地按精品、优秀、特色分类加以引导,对精品期刊从政策上扶持,资金上支持,使精者更精,朝着名刊大刊目标迈进。但是这种尝试需要规范,需要统一标准,需要接受实践的检验,才能真正选出精品期刊,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同时,精品期刊的确定不应仅仅限定于学术期刊,技术类、科普类期刊中仍有精品存在,只需正视即可。另外,尝试单位对期刊有评价权而无淘汰权,对质量再平庸、前景再黯淡的期刊最多只是不关痛痒的警告,而让其停刊以减少资源的浪费,则属越权。因此,精品、优秀、特色的遴选只对有追求的期刊产生吸引力,而对大量平庸者言并无太多的触动。那么,对科技期刊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管理指导问题,我们试从其他方面加以思索。

  2.1组建期刊出版联盟 进入国际期刊市场

  我国是科技期刊数量大国,不是学术影响力强国,特别是科技期刊的总体结构失衡,表现为:学术类期刊数量多,但缺少具有国际影响的大刊,且主办单位过多过细,类同严重,一所大学有的,其他大学也要有,期刊是不是有特色有水平有质量,则另当别论,因为学报的功能就是反映教学科研成果的阵地,从而导致低水平重复办刊现象严重;技术类期刊市场化程度较低,与生产和市场单元要素结合不够紧密;科普类期刊数量少。其主要原因是,目前在微观管理上,绝大多数科技期刊编辑部属于事业费拨款型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与当今市场经济大环境不相适应,与科学技术整体发展不相适应,造成了中国科技期刊整体水平发展缓慢,制约其前进速度[3]。为此,科技期刊编辑部必须创新管理制度,把科技期刊的出版、流通和经营活动纳入市场经济轨道,通过竞争,依靠市场机制将低水平、重复性、财政负担过重的期刊淘汰掉,当然这需要国家宏观管理政策的调控和支持;与此同时,一些编辑部可根据期刊的办刊模式及主办单位的管理基础,借鉴岗位目标责任制和股份合作制管理制度及其组织结构模式,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通过体制保障实现中国科技期刊的可持续发展[11]。

  根据2005年12月31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颁布施行的《期刊出版管理规定》,今后几年将实施全国期刊出版的总量、结构、布局的规划,建立健全期刊出版质量评估制度、期刊年度核验制度以及期刊出版退出机制等监督管理制度。由此看来,科技期刊结构的布局调整和期刊出版退出机制的实行已是势在必行。因此,一些学术类期刊编辑部,在国家实施期刊出版退出机制之前,依靠主办单位的支持,通过学习贯彻国家新闻出版管理条例,要积极探索实践编辑部的管理体制改革,从深层次上解决期刊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与此同时,期刊编辑部首先要继续努力提高学术质量,加强期刊的市场推广、发行宣传和广告经营等方面的工作;其次要“抱团”,形成规模,做大做强,与国外出版集团合作,借船出海,形成国际影响力[12]。因为近年来,一些科学研究机构主办的学术期刊受科研工作成绩评价指标的引导,一直把被SCI收录作为办刊方向,有的还办起了英文版,但就销售业绩而言,成功者少[13]。目前科学出版社正在打造投资3000万元的内容资源平台,努力宣传推广,形成科技期刊的出版平台,希望国内的科技期刊编辑部共同改变分散的局面,联合起来做大做强,走向国际期刊市场[12]。据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至2006年底,我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有1494种,其数量规模在国际上也是个特例。由于国家科研、教学评价体系的导向,致使高等学校的高水平研究论文纷纷流向SCI期刊,大学学报基本上发表研究生的论文,邮局发行量普遍仅有200份左右,已不能代表本大学的学术水平。为此,建议全国高等学校学报研究会组织有影响的高校期刊与高等教育出版社联合成立高校学报出版联盟,向国际出版市场推介,赢得学术质量的提高和一定的出版市场效益。

  2.2 以读者为办刊导向

  从宏观管理角度讲,对期刊定位的准确把握,仍然属于管理学关注的范畴。学术期刊在办刊目标上就是追求学术的高质量,尽管它也不能游离于市场经济之外,但在期刊定位上一般比较单纯,这里不再赘述。技术类期刊就不一样了,在保证期刊学术质量的基础上,还要走向市场,参与市场,培育市场,发展市场,开展多种经营。这也是符合“有条件的期刊均应开展经营活动”的要求的。在这个意义上说,技术类期刊相对学术类期刊更加难办,学术水平上不去,经营则发展不起来,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因此,技术类期刊在刊物定位上出现的问题似乎更多一些。比如,一些技术类期刊围绕核心期刊和统计源期刊评价体系,将能被确定为“核心”作为办刊方向,致使期刊技术不像技术,学术不像学术,失去特色,同时任何一种期刊评价体系都不被认同,失去固有读者群,也失去行业产品广告市场,最终走向衰败。

  科研成果、论文的评价指标体系,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还将继续维持,技术类期刊切勿被“核心”的光环所迷惑,被“评价体系指标”牵着鼻子走,要切实解决是为读者而办还是为少数几个“评价体系”的制定者——专家而办。如果是后者,则会将期刊引向一条危险的办刊方向,因为目前的几个所谓“核心”评价体系,基本是依据学术期刊而制定,以彼标准要求此刊物,无异于削足适履。所以,一定要以读者为办刊导向,确定期刊的发展定位。自2002年起,《中国有线电视》编辑部面对与核心期刊和统计源期刊评价体系的许多“格格不入”,将目光盯着“核心”、“统计源期刊”评价体系,有意识地增加了高校和科研院所理论性较强的稿子,试图提高期刊的“学术”分量,但在这一转变过程中经常受到基层工作者的质疑,认为那些理论性强的文章不切合他们的工作实际,缺少实践操作性。而相当多的高校作者,他们只是杂志的利用者,不是使用者,他们甚至连杂志订都不订。如此一来,订阅数下降,导致广告量下降。因为生产厂商经常会到各地广播电视局、有线电视台去调研,以确定广告的投放对象。实践的结果使编辑部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必须恢复并坚持自己办刊10多年来所形成的特色和定位,必须适应目前大多数广电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让他们看得懂,用得上[14]。为了广大目标读者满意,只能选择突破“核心”指标的束缚,很快使期刊重获活力。获国家期刊奖的《棉纺织技术》主编阎磊在2006年陕西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学术年会的发言中,也深有感触地讲道:《棉纺织技术》确定不考虑各类“核心”评价指标,而是以刊发深受棉纺织企业技术人员欢迎的短小、实用的技术革新和排除生产故障的文章为主,加强编辑部与企业的联系,开展技术信息服务的办刊定位,大受企业欢迎,期刊年发行量不断上升,年广告收入也突破300万元。这两个案例,值得一些技术类科技期刊编辑部思考。

  当然,现实中大量存在既是“核心”又是双效期刊的成功范例,也存在发行只有百十份、社会影响有限、生存困难的“核心期刊”的尴尬,还存在什么核心也不是,但实用性强、效益明显的期刊实例,同样找到了最佳的生存之路。还是那句话:找准定位,找准方向,追求两个效益比翼飞,不是“核心”也核心。

  3 管好用好论文发表费 促进期刊可持续发展

  该不该收取论文发表费问题的讨论十多年来持续不断,且相当激烈[15]。近期,在网上和报刊上发表了许多关于学术期刊收取论文发表费(也称版面费)的讨论,有人甚至认为收取发表费是学术腐败的根源之一[16,17]。诚然,科技期刊在收取论文发表费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也有个别亵渎纯洁的科学研究之现象发生,但是不能掩盖或否定发表费收取的合理性[15~17]。游苏宁等认为“科技学术期刊收取论文发表费既合理又合法”的观点[18],以及那些收取发表费必然孳生学术腐败的观点,笔者虽不完全赞同,因为目前发表论文收取版面费还没有法律依据和相关条文,导致学术腐败的根源也不仅仅是学术期刊本身的收费问题。其实,一个不争的现实是,在目前环境下收取发表费确实有其合理性,关键在于编辑部如何规范其收费行为,将收取的发表费真正用于期刊的质量提高和扩大影响力上,使期刊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为建设自主创新国家做出贡献,这才是需要加以关注的。

  目前一些学术期刊将期刊的出版活动完全市场化,以营利为目的收取论文发表费,如个别期刊编辑部,将收取发表费作为编辑工作的重点,利用科研人员晋升职称和研究生毕业答辩需要发表论文的需求,一再大幅度提高收取费用,降低论文录用标准,甚至出钱就给发表,并收取所谓的加快费,变相加重科研人员和研究生的负担,而期刊的出版服务质量并未提高,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这种短期的办刊行为,极大地阻碍着中国科技期刊的可持续发展。正常收取一定的论文发表费,用于提高期刊的质量和扩大其影响力,众多作者还是理解和支持的,也期望自己专业领域的学术期刊能早日跻身国际一流期刊行列,推动学科的发展进步。

  为了保证期刊“版面”物有所值,期刊编辑部要努力提高学术水平,扩大学术影响,使作者在“购”得版面以后能够获取更大的利益,如扩大学术影响,加强学术交流,推进科研项目的拓展等。对一些优秀的学术论文和生活贫困的在读研究生的录用稿件,不仅不能收取发表费,还应当支付较高的稿费,保证期刊的学术水平。对审稿录用的普通稿件,一定要按照编委会、编辑部等制定的收取标准、规章制度及国家的税法运行。编辑部应当明确论文发表费只能用于学术期刊的出版及相关活动,如支付编辑、排版、印刷费用,支付稿费、审稿费、培训费和办公费用等[15~17],因其是科研经费的组成部分,自然应当遵循科研经费开支管理的规定,而不能成为经营性收入。

  学术期刊的出版活动不是普通的商业活动,而是一种社会公益事业。科技期刊编辑不能、也不应当只追求商业利益,仅仅依靠收取论文发表费来改善自身的收入,此等行为如同杀鸡取卵。

  为了期刊的可持续发展,《西北植物学报》在2003年准备多渠道筹建期刊优秀论文奖励基金,试图解决期刊仅依靠论文发表费支撑出版运行的问题,建立起一定的出版保障体系,部分地解决期刊出版的经费来源问题,资助无科研经费、科研经费紧张和一些贫困研究生作者的论文出版,打下期刊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使学术研究和期刊出版更好地为建设自主创新国家服务。此外,在编辑部加强编辑职业道德建设和行业自律建设的基础上,政府行政出版管理部门对于一些违背学术期刊出版宗旨、社会影响极坏的行为,应依法监督管理,特别是要贯彻执行《期刊出版管理规定》中“主管主办单位”的职责要求,督促主管主办单位切实负起责来,保证科技期刊的出版工作更好地为学术交流服务。

  4 稳定编辑队伍 健全激励机制

  笔者之一曾在《仿像与超越——当代文化语境中的文学期刊》一书中对影响我国文学期刊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作过探讨,认为:“主编在一段时间内提出的经营方针、经营思路为文学期刊的稳定发展给予了有力保障。尤其是在主编对文学期刊的影响逐渐加大且日益突出的情况下,灵魂人物的更替对未来发展的负面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在某种程度上,主编对期刊的经营已经深深打上了个人气质的烙印,一旦易将,发展态势就会出现波动,经营思路会在短时间内出现调整,尤其是假设文学期刊走上产业化的发展之路甚至成立股份制公司并挂牌上市,那么主编的更迭对期刊的影响将表现得更加明显,有的会保持与前任的连接,沿袭原主编的办刊思路,基本实现平稳过渡;有的则改弦更张,或者出于事业发展的需要,或者出于人事上的原因。”〔19〕科技期刊与文学期刊相比,承载内容不一,但媒介属性相同,我们的观点是,主编(编辑部负责人)尽管受任期年限的限制,面临着三五年一重聘的选择,但如果不是违法乱纪的,不是平庸无能不思上进的,不是组织协调能力过差和心术不正的,则应保持相对较长时期的任职,否则,频繁更换,只能使期刊正常发展受到影响。

  从近年一些主办单位对期刊编辑部的管理看,仅依靠科技期刊编辑部的自身力量是无力改变编辑部的管理体制弊端的,连期刊编辑部负责人的岗位都无从稳定,何谈长远发展!如某省有6种科技期刊分获第一、二届国家期刊奖项,2004年以来,却有其中三家势如朝阳、蓬勃发展的期刊编辑部负责人被调离编辑工作岗位。如果是正常的人事更迭,倒也无可非议,怕只怕人为的、非期刊本身的因素左右着编辑队伍的建设。

  对更换了负责人的期刊编辑部,编辑部虽无改变体制管理现状的力量,但是作为从业人员可以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做好办刊理念的继承与创新工作,使期刊可持续发展。对接任者来讲,一方面要尽快掌握期刊编辑出版知识和学科发展动态,了解作者队伍、审稿专家队伍情况和市场经营状况;另一方面要做好办刊方针的继承与创新,既能发扬期刊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办刊经验,充分利用办刊资源,又能根据科技期刊发展的新情况和编辑出版新技术,结合自己的办刊思想,推陈出新,丰富和创新办刊理念。

  随着机构改革的深入发展,单位内部的事业与企业、服务与经营的界限也变得清晰起来,管理机构也相应成立并各司其职。但随之而来的新问题出现了,这种“泾渭分明”的管理体制不可避免地对期刊发展造成负面影响。某科技期刊编辑人员的定编定岗、业绩考核在期刊中心,期刊中心却只能从期刊本身的属性上管理编辑出版业务;经营状况及利润上缴则由产业经营部门管理。而对杂志社来说,它所呈现出的效益是综合性的,是相互促进相互激励而产生的,但由于体制分割,每个上级部门都只管“份内”,不管“份外”,致使对杂志社整体工作的评价,对编辑人员全方位的考核难以做到周全,难以做到不出现偏差。从长远看这种分割的管理体制不利于编辑人员潜力的发挥和创新力的拓展,影响编辑队伍的稳定,制约杂志的可持续发展。

  另外,还要避免另一种管理思路的呈现。最近,从上到下在探讨文化产业改革与发展问题时有一种提法,对不能走向市场的学术期刊,应纳入事业管理;对经营良好的科技期刊则应推向市场,实行企业化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这是大势所趋,无可非议,但带来了新的问题:走市场的期刊,其社长、主编身份是企业家还是编辑家?其编辑人员是企业员工还是专业技术人员?他的职称晋级、发展目标应该怎么确定?按照某高校对事业编制和产业编制的规定,其工资福利待遇、人员以后的工作调整和前景发展,是有巨大差别的,给人的感觉似乎存在对企业、产业的某种政策性歧视和偏见,虽然这与管理的初衷大相径庭,但其结果使得开展经营活动的期刊编辑人员心里缺少了稳定感和长久感,特别是对中老年编辑的冲击力更大。笔者认为必须明确,对经营性期刊不能完全按照产业对待,首先期刊作为媒体,有其与生俱来的社会责任,它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其次,即使尝试股份制、公司制改革,控股的一般都是主办单位,因为它对期刊必须保证监管职能,这是《期刊出版管理规定》明确赋予它的职责。由于期刊和编辑人员与主办单位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可能与原单位完全脱离而实行真正意义上的自主经营自我发展,因此,期刊的企业化运作其实是不完全的企业模式。第三,开展经营活动的期刊,它首先是期刊,它必须遵循期刊的运行规律,按照期刊自身的特点和要求办好期刊,只有期刊办好了,才有开展经营的基础和条件,而经营性期刊恰恰就是确立了办好期刊可以开展经营的理念,并充分利用优秀期刊可以开展经营活动的条件,比其他期刊做得早一些好一些,因此,产业只是附着于期刊这个主体之上的附属物,“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第四,虽然都具有文化产业的属性,但期刊与出版机构也不同,出版机构是先有“社”,才有书,为了社的生存与发展,它必须开展经营,不开展经营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因此,完全按照产业性质来要求期刊,是对期刊属性的肤浅理解,表面上是鼓励期刊走向市场,鼓励编辑人员积极开展经营,以增加办刊活力,但实际上认识不清楚,一些配套措施跟不上,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支持,既不利于稳定人心,充分调动和鼓励编辑人员的积极性、开拓性,也容易使杂志完全按照企业化要求背离办刊宗旨,朝着一味追求利润的目标滑落,最终葬送杂志,这样的例子并不罕见。

  参考文献

  [1] 刘振兴,钦俊德,陶诗言,等,加强我院自然科学期刊工作,迎接知识创新的新局面.中国科技期刊研究,1998,9(4):201-202

  [2] 张爱绒.科技期刊在信息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科技与出版,1996,7(6):33-34

  [3] 张行勇.制约中国科技期刊可持续发展的因素.科学新闻,2006,(18):17-18

  [4] 周健临.管理学.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151-153

  [5] 刘振兴,陈运泰,曾庆存,等. 关于自然科学学术期刊纳入公益性事业管理的建议.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5,16(4):437-438

  [6] 刘振兴.建议将自然科学学术期刊纳入公益性事业管理的思考.中国科技期刊究,2006,17(1):1

  [7] 于永湛.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大力推动我国新闻出版业繁荣发展.新华文摘,2006,(8):127-129

  [8] 汪品先.国际科技合作不能仅满足于“跻身”.新华文摘,2006,(8):164

  [9] 刘振兴.对推动我国科技期刊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意见和建议.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5,16(3):269-271

  [10] 张行勇,李明德. 论科技期刊编辑部的体制创新.编辑学报,2002,14(3):188-200

  [11] 李明德,张行勇.科技期刊创新论.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45-48

  [12] 麻晓东.科技期刊——借船出海问风波.科学时报,2007-03-01 B1(读书周刊)

  [13] 许昌淦.科技期刊界在“奔小康”中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3,14(5):539-542

  [14] 李明德,张英芳,聂云章,等.“核心期刊”对广电类科技期刊的影响.编辑学报,2005,17(4):291-293

  [15] 李明德,张行勇.科技期刊创新论.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72-82

  [16] 张行勇.科技论文发表费需要规范——访赵大良. 科学时报,2007-05-15 B3(大学周刊)

  [17] 赵大良,颜 帅,陈浩元. 科技论文发表费收取的合理性及其规范.编辑学报,2006,18(4):249-251

  [18] 游苏宁,陈浩元.科技学术期刊收取论文版面费合理合法. .编辑学报,2007,19(1):1-2

  [19] 李明德. 仿像与超越——当代文化语境中的文学期刊.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71
(责任编辑:李孟漪)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