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 解放军报综合

雪域边关满目春(图)

来源:解放军报
2010年08月22日06:51

  历史与现实的反差,鲜明地叠印在位处“地球之巅”的千里雪域边关:昔日,住房难、取暖难、吃水难、用电难、洗澡难、如厕难,困扰着一代代戍边官兵;如今,一座座设施配套的新型哨卡矗立边关,一座座多功能保温岗楼坐落军营,边关生活条件今非昔比……成都军区西藏边防一线营房经过两年整治,官兵戍边条件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调研论证夯实基础

  2007年3月2日,漫天飞雪,詹娘舍哨所冰封雪裹,3名战士在破冰取水时,因雪崩坠入悬崖,壮烈牺牲。此事深深刺痛了成都军区各级领导的心。

  西藏边防线长3200多公里,平均海拔在4300米以上。边防一线班排哨卡都位于高山峡谷区,高寒缺氧,雪崩、塌方、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频发,恶劣的自然环境制约着边防一线班排点的建设发展。

  “再苦也不能苦边防官兵!”戍边官兵的冷暖疾苦,时刻牵动着军委、总部和军区首长的心。成都军区党委要求机关调查论证,着力研究新形势下边防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拿出新举措,搞好边防生活设施配套整治。

  成都、西藏两级军区组成联合调研组,对边防一线班排点进行实地勘察。调研组看到,经过各级努力,近年来戍边官兵的生活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但有的点位因水电难以保障,配发的洗衣机成了摆设;一些未经充分论证的技术项目,连队用不了、不会管……

  2007年5月以来,成都、西藏两级军区先后派出20余批工作组登上雪域高原,行程10余万公里,深入每个边防一线点位调研论证。成都军区联勤部基建营房部部长陈文平等领导先后多次带领工作组到一线,研究破解“六难”的方案。工程师陈殊雨、营房助理员李加勇穿越原始森林,徒步进入“孤岛”墨脱论证整治方案,陈殊雨的小腿钻进了几条蚂蟥,他强忍疼痛工作10余天,回到成都手术后才取出蚂蟥。

  与此同时,他们组织20多位水文、地质、建筑、电力等专家,10余次奔赴西藏边防实地调研论证,把“实验室”设在雪山哨所,先后开发出20多项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为解决边防“六难”提供了技术支撑。

  千方百计攻坚克难

  从2008年开始,成都军区对西藏边防一线班排点,实施了两年边防营房基础设施配套治理。

  海拔5300多米的查果拉哨所,年平均气温-9℃,夏季昼夜温差很大,地表下永冻层时常出现软化、松动现象,哨所地基经常塌陷。

  “用现代科技打造"世界屋脊"的营盘!”营房部门借鉴青藏铁路成功破解冻土层难题的做法,经过反复论证、试验,采用片石气冷、铺设遮阳棚和深挖灌浆“三合一”技术,终于解决了困扰多年的高海拔地区哨所地基塌陷难题。这项技术推广应用后,一线哨所全部由“雪山高脚屋”变成了防潮保温的二层楼房,室内温度平均提升了5至10℃,同时节省能源30%。

  今年春节,海拔4300多米的乃堆拉哨所官兵,从住了几十年的低矮陈旧的简易平房,搬迁到保暖节能、功能齐全的二层楼房。新居墙上挂的温度计显示18℃,宿舍里花草飘香,学习室里荧屏闪烁,眼前的场景让人很难相信这里是高原风雪边关。

  团营房股助理员张君介绍说,新营房不但美观坚固,而且墙面采用现代高科技聚氨酯硬发泡和高级保温材料,阳光棚采用双层罗普斯金保温材料,既能阻止热量散失,又能抗击8级以上大风。

  在海拔4900多米的詹娘舍哨所,士官杨军刚向记者展示了一条磨得有点发白的背包绳。“这是哨所官兵如厕时曾经使用的"保险绳"。过去,厕所只能建在离宿舍60多米远的室外,夏季蝇虫滋生,冬季寒冷刺骨,担心被狂风刮走,如厕时只得在腰上系上背包绳。”现在通过对营房进行改造,增设或新建卫生间,室外厕所顶部安装了太阳能集热散热装置,从根本上解决了边防官兵如厕难。

  标本兼治务求长效

  边防一线建筑材料匮乏,需要从外地购进,运输更是难上加难。驻墨脱边防某营等10余个点位全靠人背马驮,一些地区公路一年中断达38次,累计200余天。某边防团六连三班驻守在海拔4687米的雪山上,从排里到哨卡不通公路,即使把一根钢筋扛上哨卡,翻山越岭走一趟也需两到三个小时,还要支付昂贵的运费。

  “生命禁区”筑房困难重重。面对困难,边防官兵不等不靠,主动作为,协调地方组织护路保通队,出动军工保障道路畅通,帮助施工队运钢筋、水泥……数百项整治工程,在千里风雪边关紧锣密鼓展开。

  在西藏军区“边防一线班排哨点电力分布示意图”电子屏幕上,记者看到,80多颗小灯泡不停地闪烁,宛如一颗颗明珠点缀在雪域边关。成都军区联勤部基建营房部部长陈文平介绍说,目前,西藏边防一线班排哨所已全部用上了电。

  过去,驻守在高山之巅的边防哨所,大都靠燃油发电机发电,发电机在严重缺氧的环境中易出故障,晚上通常只能供电1个小时,官兵常常只能点酥油灯或蜡烛照明。为寻求破解难题的治本之策,成都军区各级领导带领机关人员蹲点住班,在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因地制宜、科学解决”的方案:把高原充足的日照、肆虐的狂风变成服务官兵的有效能源,充分利用光能和风力为哨所发电。

  2007年以来,38套技术先进的风能光能互补发电设备,相继落户雪域高原。他们还在水源充足的地方,陆续建起46座小型水力发电站。如今每当夜幕降临,“雪域孤岛”军营一片光明。

  边防一线哨所大多坐落在雪山,地势陡峭,远离水源,官兵几乎常年靠背水或化雪取水。军区营房部门经过反复实验论证,创造性地提出依傍哨所修建蓄水池、用高科技保温材料包裹池壁、水池上方搭建阳光棚,利用阳光融化冰雪的“阳光水窖系统”方案,结束了许多哨所吃水难、用水难的历史。各级还为水窖配备了净水器,官兵喝上了干净卫生的饮用水。

  题图:风光互补发电设备矗立雪山哨所。杨亚辉摄
(责任编辑:Newshoo)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