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称,几年前几十块钱能买一卡车,现在一公斤就要几万块钱。一个三轮车夫,用300元起家炒黄龙玉,仅仅5年的时间就成了千万富翁。
由于黄龙玉身价暴涨,去年年底,云南龙陵县成立了黄龙玉公盘交易中心。所谓公盘交易,也就是采取公开竞标、拍卖的方式来交易玉料原石。有些黄龙玉原石的身价,几年间已经暴涨了数千倍,甚至上万倍。涨幅之快,创下了8000年玉史上的奇迹。
报道还称,从几十块钱一卡车的石头,到几十、上百万的金疙瘩,黄龙玉价格的疯狂,也让当地开挖黄龙玉的行为更加疯狂。当地村民突然意识到,原来自家村头、河边和田里的石头,竟然如此值钱,于是能捡的就捡回家,捡完了就往地下挖。龙陵县苏帕河流域可见一场场火爆挖河、挖地运动后的惨状。
在很多人还不了解黄龙玉的时候,这种新玉石就凭借暴涨的价格,赚足了人们的眼球……
疯狂的黄石头
黄龙玉的面世,首先得感谢广西人。
2001年,云南保山龙陵县苏帕河上,几座梯级电站面临建设,工人们要先将河水放干,然后再修筑堤坝。这些来自广西的工人在河道中发现了众多黄蜡石(在未正式定名之前,黄龙玉一直叫黄蜡石),敲开表皮,里面的“肉质”晶莹剔透,一些商人于是将这种石头当成奇石收藏,并带到广西、广东等地,当做广西蜡石或广东蜡石出售。
黄龙玉从石头变成玉,与德宏商人慧眼识宝密不可分。
2004年3月,德宏芒市的一位商人,收了3块黄蜡石。这位经营翡翠的商人觉得其中一块“肉质”非常好,于是请人加工成一只手镯。这只手镯,后来被人以800元的价格买走,创造了一个黄蜡石能做成首饰并高价出售的奇迹。
2004年下半年,芒市出现了“三剑客”——邵文、沈志祥、雷启云。他们3人合股,采购了大量黄龙玉毛料,除了卖石头,还将其中一些加工成貔貅等把玩件或摆件。
黄龙玉被市场所接受,缘于德宏州观赏石协会和当地政府的推动。
2005年,随着数十人的加入,德宏州观赏石协会在芒市举办第一次石展,有相当数量的黄龙玉参展,其中包括原石、抛光打磨件,却未得到人们的认可。
2006年,昆明举办“第7届中国赏石暨国际赏石展”,德宏州观赏石协会组团参展,黄龙玉成品、料石,占了七八个摊位,轰动了昆明,黄龙玉也夺得了2个金奖。
2007年,昆明、广西、广东、福建、贵州、四川人进军黄龙玉领域,石界由此公认黄蜡石为黄龙玉。此前,黄龙玉有多个名称:龙皇玉、黄龙玉、黑山玉等,德宏州观赏石协会首先在内部统一了黄龙玉这一名称,得到了云南省观赏石协会的认可。
2007年10月,由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牵头组织了省内外15名珠宝玉石专家、地质专家,通过考察矿山、研究地质结构及矿物成分,鉴赏各种黄龙玉饰品,充分讨论并评审通过了《黄龙玉分级》云南省地方标准,2009年7月1日正式实施。此外,还成立了云南省龙陵黄龙玉珠宝饰品检验站,为黄龙玉的评估、鉴定、分级检测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黄龙玉价格从低到高,是越来越多的人追捧的自然发展结果。
2008年,省观赏石协会的刘涛、葛宝荣、张家志等人编著的第一本关于黄龙玉的书籍《云南珍宝——黄蜡石、黄龙玉》面世。黄龙玉也走到向昆明、深圳、广西等地参展。
2009年,3位石友编著的第二本书籍《国家宝藏黄龙玉》面世。寻宝节目走进芒市,黄龙玉雕件《清明上河图》当选为芒市民间国宝。
2010年,由德宏观赏石协会的官德镔编著的第三本书籍《中国黄龙玉》出版发行,该书对黄龙玉进行了全方位的介绍和阐述,成为鉴别和欣赏黄龙玉的工具书。5月,黄龙玉走进上海世博会,在云南馆向全世界展示;7月,由德宏、保山组织的参展团参加在昆明举办的泛亚石博会,芒市参展团销售总额为5053.5万元,其中黄龙玉的销售额为4732.5万元。
至此,黄龙玉完成了化蝶过程,成为各地人们热捧的玉石之一,价格也一路攀升。上海青年报报道说,涨幅之快,创下了8000年玉史上的奇迹。黄龙玉也从一块矿井边的顽石,摇身变成了市场里的“通灵宝玉”。
黄蜡石首次亮靓影 49岁的徐卫斌没有想到,因为他无意之间“吃了一次螃蟹”,致使黄蜡石逐步化身黄龙玉。
徐卫斌仅仅是将一块价值10元的黄蜡石做成了手镯,从而使人们意识到,原来黄蜡石跟其他玉石一样,也可以成为首饰、挂件或摆件。而这一次,没想到使黄蜡石后来逐渐有了一个新的名字——黄龙玉,随着追逐它的人越来越多,身价也猛增。
黄龙玉最早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是在2001-2004年期间,广西人前来龙陵县小黑山采购奇石,以极其低廉的价格一大车一大车地拉走。
这景象,使仅隔20多公里的芒市玉石商人产生了疑问。
2004年3月,龙陵县象达村的一名村民,拿了3块黄蜡石到芒市花鸟市场兜售,做奇石的商人都没有重视。
村民逛到当时还在做翡翠和奇石生意的一家商铺门前,老板徐卫斌仔细看了看这3块石头,决定买下。“因为太便宜了,3块石头才30元。”8月4日下午,徐卫斌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他本来就是做奇石生意的,觉得这3块石头成色较好,因此买了下来。
这3块石头中的一块,如果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属于质地非常好的玉石。
那时候,芒市还没有加工玉石的作坊,任何珠宝都必须送到瑞丽去请人加工。一个多月后,徐卫斌前往瑞丽,也带去了其中那块质地非常好的石头,他要尝试着用这块石头做件饰品。
加工翡翠的工匠,一眼就认出了这块石头是黄蜡石,认为没有加工成饰品的必要。“那时候,这种石料仅作为奇石观赏。而且,价格也非常低廉。”徐卫斌回忆说,加工费要25元,是当时加工一只翡翠手镯的价格。
徐卫斌并没有因为这块石头的身价低以及旁人认为“不值得”而放弃。他坚持要做一只手镯。经切割、抛光,打磨,一只黄澄澄的手镯,呈现在人们眼前。人们在惊叹它的鲜艳色彩时,并没有想到,此举将为黄蜡石变成黄龙玉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因为,它是史上第一只黄龙玉手镯。
不久后,这只手镯以800元的价格被人买走。
放飞的黄龙玉价格 芒市、瑞丽珠宝界沸腾了,徐卫斌将黄蜡石做成手镯卖了出去的消息很快传开。玉石商人、工人、农民、小贩都知道了:黄蜡石除了能作为观赏石,原来还可以成为饰品。
“那时候,人们以为黄龙玉只能做手镯。因为原材料价格低,做手镯的加工费也低,因此很快有了市场。”徐卫斌说,当地卖核桃的、卖青菜的小贩,纷纷腾空了箩筐里的农产品,赶到小黑山买来黄蜡石,并做成手镯投放到市场上。于是,芒市、瑞丽的市场上,出现了很多的黄蜡石手镯。
2006年,黄龙玉的第一个价格高峰期来临,原本产石头的山上,已经很难寻觅更多的石头。当初在山上卖石头的老百姓,纷纷拥到芒市,要从当时购买得多的商人手中,将石头返购回去。原本值10元的石头,攀升到了100元;原本值1000元的石头,卖到了1万元;原本值1万元的石头,攀升到了数万元甚至10余万元。
而那一只改变黄蜡石命运的手镯,如今已不知去向,人们尝试着寻找最初买走它的人,却一直未曾寻到。“如果现在能找到,我愿意出5000元以上的价格回购。”徐卫斌说。
镇店之宝价值数百万 如今,徐卫斌还在经营着翡翠、树化玉、黄龙玉等,其铺面设在芒市华丰市场。这幢商住楼里,摆着无数价值不菲的珍宝。
徐卫斌已经将轿车换成了一辆皮卡车,主要是为了拉送货物方便。记者有幸参观了徐卫斌那个黄龙玉毛料仓库,全是未经加工的毛石,这堆未经打磨的石头,如今已价值数十万元,但是他不会卖。因为用这堆石头可雕刻出无数精美饰品。
徐卫斌的资产有多少,他自己也说不清楚,因为每件饰品都有一个价格,有的高达数十万元,有的仅几百元,“没有卖出之前,这些东西可说就只是商品,不是钱。”
玉石商人都有很多保险柜,这些柜子中装的,不会是股票、现金,只会是石头。但凡商人们打开了保险柜,就知道那些东西绝对是“镇店之宝”,其价格动辄数十万元至两三百万元。
芒市珠宝街上,“三和玉缘”的老板赖长金的保险柜中,有一条“鱼”,那是一条看起来像鱼的黄色石头,有眼睛、鳃、鳞片。倘若出售这块石头,赖长金要200万元;“三源珠宝”的保险柜中,有一块白底黑花的黄龙玉草花摆件,老板刀搏称这块石头价值200万元。
玉石老板可能拥有一屋子的宝藏,但其账面上不一定有多少现金,因为他们一直在买进卖出,要买一套房子,可能必须得变卖一些宝贝。“假如卖出几件东西,有10万元了,那么我们可能立即又得外出寻觅更好的毛料石,打造更多更漂亮的饰品或摆件出来。”徐卫斌说,人们都在不断地追求美,这就要求了大家不断地提升物品的质量和价值。
卖了房子“炒石头” 2002年,时年53岁的沈志祥从德宏州国土局办公室主任的位置上退了下来,办理了退养手续,开始正式与奇石结缘。
在正式辞去公职之前,他就在玩石头,仅仅是奇石而已,没想到后来变成了玉石。那时候的黄龙玉,叫黄蜡石,就分产地有了名称,有柬埔寨黄蜡石、广西黄蜡石等。2002年3月,沈志祥在芒市大河中发现了一块黄蜡石,带有铜钱花,很漂亮,还专门找了一辆拖拉机拉回。
2002年4月,沈志祥正式办理了退养手续,开始了他的根雕、树化玉、奇石生涯。当时,黄蜡石无市场,只是作为一种奇石进行收藏。
2004年泼水节,北京来了几位客人,看见店里面的石头后非常震惊,要买走,而沈志祥当时并没有卖过黄蜡石,连参考的价格都没有。“我觉得那两块黄蜡石,最多只值几十元,不知道怎么报价。”沈志祥说,对方执意要买,每块石头以3000元成交。
那两块石头被人买走后3个月,沈志祥又迎来了另外几位北京来的朋友。那块在芒市大河中发现的铜钱花石头,又被人以1万元买走。
2004年5月,他见到了徐卫斌用黄蜡石所做的手镯,因此萌发了用黄蜡石做貔貅、皮带扣等饰品的想法,并且选了材料,做出了第一批貔貅,共5只,其中2只以150元一只的价格售出。沈志祥目前仍保存着那3只貔貅,2黄1白。
黄蜡石有了市场,沈志祥开始大量购买。由于采购需大量资金,沈志祥、邵文、雷启云因此合股。黄蜡石也开始成堆购进,一般为500元一堆,约100多公斤,用骡子拉到山下,再由汽车运到芒市,15元一公斤卖出。
“三剑客”合作的关系,只维持数月,因原料紧缺等原因走到了尽头,各人开办了属于自己的公司或铺面。
2005年7月后,龙陵县开始对矿山进行控制,禁止私挖滥采,毛料开始紧张,价格也开始攀升。沈志祥意识到,黄龙玉毛料将来会越来越少,因此他变卖了根雕加工厂、住房等,筹集了50万元,买了大量毛料。
这把赌注,沈志祥算是中了大奖,回头来看他家里现存的黄龙玉石,都是些价值不菲的。
沈志祥在徐卫斌的店铺里看到了那只黄龙玉手镯之后,决定用黄龙玉做一批貔貅。于是,史上第二批饰品便出现了:5只貔貅,有白色的,黄色的。
沈志祥卖出了2只貔貅后,意识到了其价值,因此将另外3只保存了下来,放在家中一个玻璃柜里。
由于最早进入黄龙玉行业,沈志祥、邵文、雷启云等3人也被德宏州观赏石协会称为“三剑客”,写进了关于黄龙玉的历史中。8月6日,记者在芒市华丰市场找到了他,在“石之居”中,回忆起了那段已经发黄的历史。
“吃亏吃亏,亏亏是福” 沈志祥有句座右铭:“上当上当,当当不一样;吃亏吃亏,亏亏都是福!”
这缘于他曾经“上过多次当”,比如:在2006年期间,曾以每公斤15元的价格,卖出20吨黄龙玉毛料(其中有80多片是大料),在当时来说,这笔钱已经非常多了。但是,对方拿到这些毛料后,仅卖了4片出去,就将本钱赚了回来。
“这件事,只能说明我懂石头,不懂价。”沈志祥说,他并不后悔,因为市场价格是谁都说不清楚的,黄龙玉属于资源型产品,不像兰花和普洱茶可以通过种植获得。
2006年9月,沈志祥到广西参加石展。没想到,石展上出现的大量黄龙玉优秀作品,竟然是广西等外地石友所拥有,还获得了那届石展金奖。“我当时想,回来后一定要发动一场黄龙玉革命!”沈志祥有意识地开始控制手里的毛料。
那届石展,也让外界更多地了解到了黄龙玉,也让龙陵、芒市人知道黄龙玉的价值了。
10月10日,沈志祥刚在昆明下了飞机,就接到电话,称龙陵人等候在他的仓库门前,要以高出当初数倍的价格买回卖出的毛料。
“越是这种情况,越要保持清醒。”沈志祥说,回到芒市后,他仅出售了部分毛料,同样是称斤卖,不过要根据其石质重新定价,所卖出的石头,也超出了买时的几倍、几十倍。
黄龙玉市场的第一次价格高峰一直持续到2007年3月。这段时间,黄龙玉的制作工艺也有了大幅度提升,各种精美饰品和摆件也相继出现。2007年7月,昆明举办的首届东盟石文化博览会上,最多的展品就是黄龙玉,黄龙玉也由此进入与翡翠、和田玉等玉石平起平坐的时期。
黄龙玉为什么会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就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关键是它的色彩好、价格低、保有量大,普通人都能拥有它。”沈志祥说,黄龙玉的发展前景仍然是好的,因为它有4种优势:一是达到了玉的标准,稳稳地站在了玉的行列,不会因为几个人的说法而改变;二是有储量保证,黄龙玉产自云南,得到了政府的重视;三是喜爱的人多,那么它就有市场,不是任何人能左右的;四是市场已经接受了黄龙玉,那么它就会逐步趋于理性。每3个月一次的黄龙玉公盘,决定了黄龙玉的身价,它将永远跟随市场的变化走。
据都市时报张波文章综合
(责任编辑:周径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