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特区(资料图片)
.............................................. 新华网深圳8月24日电 题:深圳特区关键词:改革、创新、开放
记者王攀 詹奕嘉
在深圳特区迎来自己“而立之年”的时刻,不论是回顾特区的成功经验,还是观察她正在探索的发展道路,作为中国特区建设的典范,深圳的成长对其他特区甚至中国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今年8月,《深圳2040城市发展策略》项目正式启动。这份新鲜出炉的研究计划打算用12个月左右的时间,为深圳未来30年的发展探索途径。“我们希望这份发展策略首先能突出创新特色,让深圳在全国新一轮改革开放中继续走在前列、勇当先锋。”深圳市常务副市长吕锐锋这样说。
坚持改革、深化开放——从1980年8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深圳特区成立那天起,改革、开放就被烙印在深圳特区每一步的发展脉络之上,成为推动这座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力源泉。
早在建立之初,特区就率先在工资制度、基建体制、劳动用工制度、价格体制、企业体制、劳动保险制度、干部人事制度以及政府机构等方面进行改革,创造了“深圳速度”,让全国为之振奋。
深圳的改革,是与对外开放紧密结合、大胆学习借鉴人类社会一切先进文明成果,在扩大开放中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坚定之举。 30年来,深圳利用外资和国际先进技术,从“三来一补”企业起步,发展成为世界知名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城市,形成了较高层次的全方位开放格局和高度的外向型经济。1979年以来,深圳累计吸收外商直接投资456.2亿美元,平均每年递增27%。2009年,在深圳投资的世界500强跨国公司总数累计达166家。 “通过坚持对外开放,自身资源不足的深圳快速吸纳国际资源和要素,不仅迅速改变了自身面貌,而且对全国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李罗力说。
深圳的改革,是在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积极推进政治、社会和文化领域体制改革的统筹行为。
进入新世纪以来,深圳在持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同时,积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推行电子政务,改革重大投资项目审批制度,加快建设现代服务型政府,同时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2010年以来,深圳还率先在全国推进“大部制”等改革举措,为全国行政体制改革作出了积极探索。
深圳特区的成功,在于坚持把创新当做特区的灵魂和生命。深圳的创新首先是思想和观念的创新,作为市场化改革的试验田和排头兵,深圳为中国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进行了有益探索。
在短短的30年间,深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屡有创举。新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企业、第一家国有资产管理经营机构、土地转让第一槌……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框架搭建起来之后,一个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开始诞生。 2009年,深圳PCT专利申请3800件,同比增长40.3%,占全国年申请量近一半,连续5年蝉联全国第一。这个并不具备强大科研资源的城市,却不仅拥有招商、平安、中集、万科等传统行业的巨头,也出现华为、中兴、腾讯、比亚迪等高新科技行业的知名企业。
深圳的创新,还有赖于一个主动承担责任的政府来充当必要的保障,维持市场的公平正义和法治秩序,为企业提供自主创新的平台。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深圳市政府出台上百条政策,涉及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产业导向、财政补贴,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各个方面。
2009年深圳本地生产总值达到8201.23亿元,比1979年增长979倍,年平均递增25.8%,创造了世界城市经济发展速度的奇迹。这一年,深圳人均GDP达1.36万美元,达到国际公认中等发达水平。
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并不仅仅体现在物质条件的丰富上。现在,特区正雄心勃勃地筹划建立起一个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这里,博物馆、美术馆、公园将免费向市民开放。
改革、创新、开放……贯穿深圳特区发展的始终,在这些“特区启示”的基础上,人们期待深圳这座“改革之城、创新之城”,能继续担负起试验田和探路者的使命,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经验。
(责任编辑:李孟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