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煤业“国进民退”的调整移出了海量的民营资本,这批急于寻找出路的“黑金”最终“肥水不流外人田”地消化于山西境内,30多个煤老板目前正准备将50亿元资金注入山西轻工第一国企———清香型白酒代表山西汾酒。“不差钱”的汾酒已决定要在汾阳市杏花村打造一个5平方公里的“杏花村酒业集中发展区”,并计划在2015年前冲刺100亿元年销售额,重返白酒第一阵营。
“黑金”撬动百亿项目 据悉,54岁的吕梁市中阳县的“下岗”煤老板白卫国,刚刚牵头组建了“中汾酒业投资有限公司”,准备投资50亿元,在著名的汾阳市杏花村,打造一个5平方公里的“杏花村酒业集中发展区”。白卫国的身后,是30多个当地煤焦领域的私企老板。
记者从知情人士处了解到,注资汾酒集团的煤老板,基本都是在山西煤炭“资源整合”中退出来的,手握重金,却苦于找出路。而汾阳地方政府也怕这些资金流到省外,所以想方设法合理疏导,在当地消化掉。同时,山西省政府提出了在汾阳杏花村建设“酒业集中发展区”,正需要大把资金,于是双方有了合作的契合点。
“煤老板们出银子,汾酒集团出品牌技术、托管经营,50亿元再造三个汾酒集团。”山西汾阳一位当地官员透露,这个酿酒项目“就是汾酒集团的原浆基地”。目前,该项目的各种审批手续已“基本落定”,只待良辰吉日剪彩动工。新项目的年销售收入预计约100亿元,利税30亿元。目前项目的2亿元启动资金已经进入采购市场。
扩产三倍急追一线品牌 所谓的“再造三个汾酒”,是指将汾酒的年产量增至15万吨,是现在产能的3倍。
这一工程的背后,是汾酒集团迫切的赶超欲望:2009年,五粮液集团产量9万吨,销售收入350亿元;茅台集团产量2.3万吨,销售收入122亿元;泸州老窖集团产量15万吨,销售收入120亿元。而在“中国八大名酒”占有两席(汾酒、竹叶青)的汾酒集团,2009年产量5万吨,销售收入仅37亿元,早已跌入“二线品牌”。
作为全国清香型白酒的代表,汾酒从1988年起连续6年在业界称雄,是货真价实的“汾老大”。1993年,汾酒集团麾下的“杏花村汾酒厂股份公司”在沪市挂牌,成为全国“白酒第一股”。但是,汾酒上市10余年,不过募集资金数亿元。
“汾酒这几年发展缓慢,主要原因是投资不足。”吕梁市副市长张中生认为,汾酒集团每年投资平均不足1亿元,而五粮液每年能投入50亿元左右。
煤老板们50亿元的注资无异于给汾酒打了一支强心剂,汾酒重新燃起勃勃雄心。“50亿投资,能让汾酒集团产量扩大3倍”,“汾酒可以腾出更多的资金去做好营销”,吕梁市官员普遍认为这场合作会“双赢”。
汾酒集团董事长李秋喜前不久公开表示,汾酒已定下了“百年金奖、百亿汾酒”的中期发展目标,即到2015年“汾酒荣获巴拿马金奖100周年”之际,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这被业界解读为汾酒希望追赶百亿军团重返第一阵营的宣言。
品牌或成发展最大瓶颈 50亿给汾酒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但“不差钱”并不等于其未来发展必会一帆风顺。赢道顾问快消品营销中心高级顾问穆峰表示,可以预见的是汾酒在山西的市场占有率会再次提升,但由于多是中低端白酒,对利润额的贡献有限。同时,产能扩大3倍后,当地会消化一部分,但大部分要走省外市场,而走向全国的白酒品牌,意味着得走中高端路线,而这恰恰是汾酒的短板。
据了解,之前汾酒集团为了节约开拓资金,试行的“工商联营”对品牌损害很大,现在还在恢复。当时,汾酒集团授权经销商开发子品牌、设计酒瓶包装并做广告;而汾酒只为其灌装调好的白酒。于是乎,汾酒麾下冒出了200多种子品牌,经销商窜货严重,互相压价厮杀,外地消费者也摸不着头脑,不知谁才是“地道货”。这种模式直到2008年上半年才被叫停。
“我们知道,全国各地的低端市场基本被当地品牌垄断,受地方保护,而且利润较低,所以白酒走向全国,只能走中高端路线。但让汾酒头疼的是品牌和营销的短板,高端白酒不是提高价格那么简单,背后的品牌文化和消费者认知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建立起来的。”穆峰说。
从30亿元到100亿元,走向全国是汾酒的唯一选择,而要减少来自地方品牌的阻力,只能让产品更具品质,品牌更有价值,渠道更具推力。穆峰认为,提升品牌形象,加大品牌建设,应该是煤老板注资后,汾酒最棘手的问题。(记者周照) (来源:南方日报)
(责任编辑:李孟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