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 综合

以人为本实施素质教育战略主题访谈实录

来源:人民网
2010年08月24日16:06
  主持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各位好,欢迎您收看由中国教育电视台和人民网联合推出的特别节目《未来十年面对面》:贯彻全教会精神,实施教育规划纲要系列访谈。除了通过我台卫星一套收看节目之外,您还可以通过人民网在线视频同步收看到节目内容。

  现在我们大家常说一个词,以人为本,您知道吗?我们规划纲要的战略主题正是以人为本,实现方法就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也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主题,认识一下我们的三位嘉宾。

  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副司长王定华、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曾天山;北京建华实验学校校长李金初。

  我们常说,其实教育问题归根到底要回答两个事,一个是如何培养人和怎么样培养人的命题,是一个终极命题,对这两个问题,您觉得如何来回答?

  王定华: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教育就是要重点思考和解决两个问题,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这样的人的问题。这实际上就道出了教育的目的、教育的方针,这就要求我们以人为本,要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教育实践中要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对基础教育来讲就是以学生为本,就是以中小学生为本。要尊重学生年龄阶段的特征和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既面向全体学生,又注重因材施教。这就是以人为本对我们的要求。

  贯彻以人为本实际上我们就要考虑培养什么样的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就是要培养素质全面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怎样培养这样的人?就是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主持人:您说得一个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样培养人,其实都回答了这个问题,我们觉得稍微有点抽象,我们来问问李校长,刚才王司长说得很好,就是回答了我们这样一个终极命题,我们把这个抽象问题再尽量具体一些,经过您的几十年的教育实践,您觉得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体现在学生上,到底包括哪些内容?

  李金初:实际上这些孩子肯定是我们祖国和民族的未来,他们现在从小学6岁到12岁,然后从中学12岁到18岁,他们从幼儿园蹒跚学步走过来进入小学,又从童年进入少年、进入青年,将来他们还要进大学或者直接走向社会,对于这些孩子来讲,我们把他们培养成怎样的人呢?我觉得这个既关系到我们国家、社会的未来,因为我们社会要发展,国家要富强,它需要建设者,需要接班人,所以,我们需要他们为社会将来服务,因此他们要有一定的本领和思想。

  同时,他们自己要成长,他们自己有未来。他们自己的未来、他们的人生究竟怎么度过,他们是幸福的吗?五他们幸福又从哪儿来呢?不光是靠国家和民族给他们提供,更重要的得靠他们自己的成长、争取,而且还要通过他们,为以后,为其他的人创造更多的幸福。所以,这样的话,我们把他们培养成为我们社会活动,国家所需要的那些建设人才和我们事业的接班人,应该说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至于怎么培养?我想,我们这次规划中提出很多具体的方式。比如我们这个主题所讲的,那就是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培养人才。素质教育应该在这个中间占有最为重要的位置,在培养人上。 主持人:关于素质教育,我们做过很多相关的的节目,各界都有很多的探讨,我们也看过全国各地很多地方国的素质教育的一些实践,问一下曾主任,我们这次规划纲要当中非常明确的战略主题: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您觉得今天再来强调这一点有没有什么新的意义?

  曾天山:现在讨论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因为非常有针对性,以人为本是和谐社会的一个核心主张,在教育领域就是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本,健康发展、健康成长为本,所做的一切工作都围绕这个主题进行。

  在这个方面实际上也是有针对性的。过去的教育比较考虑的是工具,就是考虑他就业、考虑他谋生、考虑为社会的发展,但是考虑个人的发展,从个人的角度,尊重教育规律、尊重个性,考虑得比较少一点。所以,这次把以人为本专门提出来,在教育领域里深化、细化,而且可操作,我觉得这是一个进步的体现。

  另外,实施素质教育,从1999年的中央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决定以后,这次又有新的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而且这次又有新的进步,考虑到,比如以德育为先,以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又提出了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的问题,我觉得这些和思想既是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一个先进的教育理念。实施素质教育,实际上是涉及到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我们培养的人不能是片面发展的,不能是建立在一个短期的功利的角度,是要适应社会的发展,适应人的发展,适应国际竞争力。从这三个方面来看待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确实是时不我待,刻不容缓。 主持人:我们也请王司长介绍一下,您肯定也看到过全国各地不少实施素质教育不少的做法,您觉得从中看到什么样的例子给您什么样的启示?

  王定华:各地推进素质教育都有自己的特点,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素质教育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各地都有成功的实践。但是素质教育又有一些共同特点,素质教育其实有四个特点,这是我从各地成功的实践中总结的。当然我认为也是我学习规划纲要、学习全教会精神的一些体会。

  (旁白)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副司长王定华,他认为教育规划纲要对于素质教育要求呈现了四个特点:一是要面对全体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让学生拥有中华传统美德,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包括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能够以更健康的身心融入社会生活。

  三是促进学生主动生动活泼的发展,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励学生爱学、好学。

  四是重视学生责任感的培养,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都能承担责任。对此王定华提出,要加强学生劳动习惯的养成。

  王定华:过去我们说学生学习是劳动,老师教学是劳动,科学家做实验是劳动,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这是一种广义的劳动,狭义的劳动指的是体力劳动,现在很多地方体力劳动这一点要求削弱了、淡薄了。我想面向未来也要交换一点体力劳动,让学生出出汗,让学生在家做一点家务,让学生在社会上做一点学农、学军、学工,或者做一点公益服务,我觉得这一点都是应该强调的,对于他对知识的理解、对品德的形成、对创造能力的形成都是有好处的。 主持人:其实王司长把这个内容扩大了很多倍,我们刚才说规划纲要里面其实两个全: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您是把这些任务、目标都细化了,给学生具体实现什么样的目标,给他什么样的能力。再问一下李校长,我听到很多人说您是名副其实的教育家,对于学生的教育很有自己的心得,我们刚才说素质教育,其实没有一定之规,可能很多做教育的都有自己的探索和想法,在您的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最看重的是什么?

  李金初:我觉得我们纲要里面讲的很好的一句话,它就是讲,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要关注每一个学生,要使学生得到主动的发展。

  我觉得,这句话内容很丰富,而且也说得非常深刻。应该说,在我们的实践工作过程中,是很有很深的体会。我觉得,在我们学校来讲,以学生为主体,我们非常强调。我们有主体性的德育,也有主体性的教学,也有主体性的发展、主体性的管理。

  主持人:什么叫主体性的德育、主体性的教学?

  李金初:一般来讲,这个主体性体现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在我们的德育工作中,或者教学工作中,学生是自主的,所谓自主,就是他自己能够做主。比如学习,他自己的学习应该自己能做主,自己的学习自己应该能承担责任,自己的学习自己应该能够实现。这就表明,他在学习上、成长过程中,他的一种权利、他的一种责任和他的一种能力。我们老师干什么?我们老师就得尊重他这个权利,而且教育他懂得这个责任,并且帮助他能够具有实现这个的能力。 主持人:他要说我不喜欢学习我就不爱学习怎么办?

  你们遇到过这样的学生吗?

  李金初:有这样的孩子。所以,使那些不喜欢学习的孩子,老师如何想办法启发他、帮助他,甚至是通过一些活动或者一些实践的活动或者是一些知识的活动,或者是一些故事影响他,让他去热爱学习。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很多孩子不太爱学习,他不是天生不爱学习,我觉得,孩子好象是天生比较爱学习,几岁的孩子看到大哥哥、大姐姐背着书包上学校,他非常高兴,所以他往往特别想进学校读书,只是读来读去,读得什么都不太会了,他不是取得很多的成功,而是得到了一个又一个的挫折和失败,最后使得他不爱学习了。所以,创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不断成功,这是引起他对学习有信心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主持人:这就是教师为主导。

  李金初:没错,教师应该给他创造这样一个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学生能够成功的学习。当然还要帮助他克服困难,有毅力地学习,最后在学习有了越来越多的成果的时候,他感到学习不是一个痛苦,而是一个快乐,是一个享受,那当然,他对学习的兴趣就会越来越高。所以,这就是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我觉得有一个问题要特别弄清楚。好象教师是主导,教师是不是主体呢?教师也是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教的主体,教学活动中实际上是一个双主体,这是我的一个看法。

  王定华:双主体、教学相长,我觉得这种判断是准确的。

  李金初: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其实是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的一种正确的发挥。就是老师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不是包办,不是垄断,不是灌输,而是主导,这个主导的导,我有一个理解,就和你们编导、导演、导引、指导、辅导的意思是一样的。

  主持人:不是带他学习,而是他在一边指导。

  李金初:但是要演一出好戏,编导不重要吗?导演不重要吗?都很重要。所以他们共同使这个学生成长,通过教学实现学生的学习,促进他的成长活动过程中,都是主要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是主导的作用。 主持人:我们再往下看,关于素质教育中,我发现有这样几个词很有意思。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这三点我们请曾主任给我们解释一下,这和素质教育有多大的关系?

  曾天山:这就涉及到怎么培养人的问题。我觉得这次规划纲要非常大的一个亮点,不但是从国家宏观的考虑,也考虑到微观的人民群众满意教育的需要,不仅仅考虑到国家大政方针的问题,也考虑到教育教学先进理念思想的问题。比如学思结合的问题,现在我们学校教育理念重学轻思,过去讲“学而不思则罔”,现在不思,不问,他不思考就成了一个灌输。教师也是这样,拼命地教、下苦功夫地教,苦教、苦学、苦练,这种教学不好。为什么负担重也在这个地方。所以要把它学思结合。思,才能知道学的目的是什么,才能消化,才能长进,学就有方向性,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知行统一的问题,我们太偏重知,忽视行动。大家都知道该怎么做,但是没有一个人行动,不行动怎么知道?书到用时方恨少,你不用时,你觉得书读得很多了,滚瓜烂熟,什么都读得很熟,但是实际上是不够用的,我们讲读万卷书,还要行千里路,还要交八方友,就是要知行统一,切磋。我们太重视前者,忽视后者,这就是我们传统的在以前的教育中存在这样一个问题。

  因材施教也是这个问题,医生看病和教学是一样的,医生看病并不是说大家凑在一块,讲完病就好了,他一个一个地看,而且先听你说,为什么他用排除法,你说你心脏有问题,他就不看你腿了,我们现在不管你得病不得病,一块吃药,然后一块旧好了,当然咱们有大班额教学的问题,客观上有这样的条件,他也没有这样的想法,教育部在大班额方面会控制,随着人口的减少,学校资源的丰富,我觉得大班额的问题会逐步地解决。在标准范围之内,甚至有的地方开始小班化教学,教师要跟上这个,怎么因材施教,必须要改变我们的教学方式,现在有人谈到我们的教学方式是流水线式的,不管谁都这么讲,哪堂课都这么讲,而且教师有的时候不但是导演也是主演,成为他的表演课,不管学生听不听得懂都这样,现在要变成茶馆式教学、研讨式教学。大家针对问题,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教学,可能我们是找问题的教学,然后排除一个问题,再产生新问题的教学,周而复始、前进式的教学,这样比我们漫灌式的教学效果更好。培养人方面,我们这样的学生就学到能力了,将来他的终身学习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举一反三能力都得到增强。这就是我们看到和国外发达国家教学方面差距在这个地方,就是教学理念必须改革。

  王定华:杭州市有一个天堂小学提出来“差异教育”,实际上就是因材施教的一个典范。这个学校就是把每一个学生的情况都尽量了解情况,从校长到教学主任,到班主任,到各科老师,给每位学生制定一个教育计划,然后对他进行恰如其分的、有针对性的教育。这样每位学生都感到自己是成功者,都能够信心百倍地、愉快地成长。所以,这个学校出来的学生,大家一看就感觉到特别阳光,特别开朗,而且还非常有礼貌。

  所以,因材施教,有差别性的教育,确实对学生的成长是有益的,值得提倡。

  主持人:我觉得这个学校恐怕不像我们刚才说的大班额,没有那么多人。

  王定华:不是很大的班额。

  主持人:可能特别规模比较大的学校很难做到这一点。

  王定华:大班额固然为因材施教造成了一些困难,但这不是不开展因材施教的理由,还应该是因地制宜、因校制宜搞分层教学,尽量让每位学生获得充分的全面的发展。 主持人:再问问李校长,刚才我们说规划纲要制定得非常细,包括把具体的办法都说出来了,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你们怎么做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有什么好的办法?

  李金初:这在老师中间应该进行一种创造。我觉得我们学校校长的任务,一个非常重要的就是把我们一些学者研究出来的、发现的教育规律或者是把我们党和国家制定的一些教育方针,这些很好的理念,包括我们从外域中引进来的这样一些好的理念,通过一个一个具体教育行动转化为对学生发展的一种促进。

  创造一个一个具体的办法应该说是我们的一个任务。比如,我们说学思结合的问题,我们在一堂课上,那就不是老师把这个题目出出来,然后按照课文的内容,我们再宣讲一遍,这是照本宣科,或者是说就是一种满堂灌,我们现在不是这样提出问题,不是这样进行一种教学。而是什么呢?老师对这个课文进行了研究,我们在课堂上首先就会让学生对这个课文进行一个自我的研究、自我的阅读。然后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在小组进行讨论。

  (旁白)北京建华实验学校校长李金初向我们描绘了一个这样的课堂,全班同学以小组的形式,分别组织讨论,把不理解的问题总结出来写在黑板上,让大家找出共同想要寻求答案的问题,大家通过你一言我一语讨论问题,让每个学生在思考与争论中融入课堂,老师在这里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最后由老师带领学生们找到最终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得到了多方面系统化的知识,而且学习态度会更加积极,并且富有探索精神。

  李金初: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干什么呢?老师就很好地组织这个问题的讨论,来适度地补充一些问题,到最后,老师要发表自己的看法。因为他毕竟比孩子可能思考得再前面一点、思考得再多一点、经验更丰富一点,老师也作为一个发言者,作为一个问题的研究者,把对问题的看法也说一说,是不是就更加丰富了这个课堂,也就丰富了孩子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不光是获得了多方面的认识,更重要的通过老师的发言,有可能更加系统化。这堂课下来,实际上他们是在学思结合,而且也在知行统一,也在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能力。

  主持人:我们刚才说这么多素质教育,但是有一个词,或者说有一句话各位应该听说过就是素质教育轰轰烈烈,但是应试教育扎扎实实,因为很多家长和学校,搞了那么多素质教育,但是最后还有升学考试的压力,应试教育很多地方还在搞,搞素质教育这是一个大方向,非常非常正确,但是怎么样让一些措施和办法保证素质教育也能够扎扎实实地推进下去?

  王定华:我想地方政府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按中央的要求,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不能给各级学校下达升学指标,不能按学生的课业考试成绩给学校排队,给校长排队,给教师排队。这是一个很关键的评价机制的改革。

  事实上,素质教育的理念在深入人心,素质教育的实践也正在扩大,从上一次全教会之前,素质教育停留在民间的探索和学者的研究,1999年改革开放以来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之后,素质教育已经变成政府的行为、国家的行为,而且从局部的实验到全国推广。在小学阶段要率先实现减负,在中小学里我们都提倡实行等级加评语的考试方式,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是成功者。因为百分制往往以几分之差让很多学生觉得自己考砸了,从而产生很大的心里压力。等级加评语的考试办法,让更多的学生觉得自己也很优秀,这样就让中小学成为培养成功者,而不是失败者的场所,让大家都感觉到愉快、愉悦,从而轻装上阵,全面发展。这样的话,不光是知识学到了,而且能力也能增强,良好的品德也更有利于形成。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当然要改变这种情况,我觉得校长、教师都是非常关键的,广大的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一定要把素质教育的要求真正落实到自己的管理上,落实到课堂上。刚才李校长说的这些教师通过自己的课堂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主张,我觉得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做法。面向未来,我们基础教育要实现内涵发展,更多的要在课堂教学中提高效率、面向全体学生,要落实素质教育的各种要求,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

  曾天山:我感觉现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外部环境得到了很大的优化。一是我们教育内部的考试,就是强调综合素质,强调能力,记忆性的东西,死记硬背的东西越来越少,题目越来越活,所以,考的是平时的功夫、考的是综合的知识,这是一个变化。第二,社会的考试也发生了变化,社会公务员考试、干部考试、其他行业职业资格考试也是在发生这样一个变化,就是越来越强调能力,特别是及时反应的能力、综合的知识能力。这两个人才选拔制度发生变化了,比如这次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也是强调不拘一格育人才、不拘一格选人才,给我们人才发展提供了很多通道。再加上我们的教育也构成了一个立交桥,有终身学习的机会,学习型社会。我想素质教育的内因和外因都发生了变化,这个条件下素质教育的实施越来越顺,而且大家都认识到了,从未来的发展来讲,从全面的发展来讲,我们国家还是要走素质教育这条路才有希望。

  主持人: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就是我们素质教育的真谛。刚才嘉宾已经说得非常清楚,我们素质教育已经上升为政府行为,上升为国家的意志。现在所需要做的就是我们现在的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我们的学校、家长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感谢收看本期节目,让我们下期再见! (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
(责任编辑:李孟漪)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