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 综合

历史传统文化与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

来源:人民网
2010年08月24日17:06
  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的本质特性要求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必须重视历史传统文化的建设。《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中要求“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而历史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正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源泉。因此,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必须重视历史传统文化,借鉴、传承优秀的历史传统文化,才能实现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又好又快的发展。

  建设国际旅游岛,是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对国情、省情深刻认识的前提下,作出的重大决策。以国际旅游岛建设为载体,全面推动海南旅游业的转型升级,为早日实现国际化创造条件。要加快海南旅游业的发展,全面提升其国际竞争力,就必须重视历史传统文化建设。

  国际旅游岛的本质特性要求必须重视历史传统文化

  旅游与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旅游本身就是一种大规模的文化交流。不论是旅游者的产生,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旅游设施的建设,乃至对旅游者所提供的各种服务,都是一种社会文化实践。文化因素渗透在现代旅游活动的各个方面。它是旅游者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旅游景观吸引力的渊薮,是旅游业的灵魂。旅游者的旅游行为就是一种文化消费行为,其外出旅游的动机目的在于获取精神上的享受和心理上满足;而旅游经营者要达到盈利的目的就必须提供一种能满足旅游者文化享受的旅游产品。旅游产品不论自然旅游资源还是人文旅游资源,其吸引力和激发起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必须具有独特的地方历史文化内涵,满足人们对科学、史学、文学、艺术和社会学等方面的不同需求。因此,旅游的文化本质特性要求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历史传统文化。一个国家或者是一个地区若缺少了自己本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的底蕴,便会失去特色,不能反映出本民族独特的精神内涵,也便失去了强大的吸引力。实践证明,举凡旅游业昌盛的国家或地区,莫不以旅游文化取胜。奥地利的旅游,几乎都与斯特劳斯等奥国音乐大师紧密关联。巴黎街道的命名,每每蕴含法兰西民族的历史掌故。国内旅游业相对发达的地区北京、西安、成都、南京、广州等,往往都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当然,文化的本质在于创新,旅游文化不是旅游和文化的简单相加,也不是各种文化的大杂烩,它是历史传统文化和旅游科学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旅游经营者必须经过精心的研究本国、本地区的历史文化,并进行适当的取舍、吸收,精心加工和开发,才能成为可供旅游者观赏或享受的旅游文化产品。

  国际旅游岛首先应该是和谐的旅游岛

  和谐是中国历史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华历史传统文化就是一种以“和”为宗旨的文化。这可以一直追溯到《周易》和《尚书》中原始初民的和谐观念。构成中华传统文化主干的儒、释、道三家,对和谐理念都有深刻的阐发,都将和谐视为一种重要价值取向和审美追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

  《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要求“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而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与人的关系是社会生活中最为基本的社会关系。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注重“人和”,提倡“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礼之用,和为贵”,在“仁爱”的前提下,主张通过“礼”实现“人和”,创造“宽厚处事,协和人我”的人际关系。孔子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认为在人和人的相处中,应当设身处地的为对方着想,凡是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就不要强加于别人。自己希望做到的事情,也要允许和帮助别人做到。孟子推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墨子从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功利原则的角度,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这都充分表达了对人和人和谐相处的追求。儒家认为,个体的身心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只有通过个人加强道德修养,实现身心和谐,才能为家庭和社会和谐打下良好基础。这就是儒家主张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个体实现身心和谐的过程,就是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加强道德修养的过程,必须坚持“吾日三省吾身”,持之以恒地改造、充实和完善自己。

  中华历史传统文化认为,社会不“公”是和谐社会最大的威胁,是激化社会矛盾的主要根源。历代先贤都主张通过利益调整实现社会的公正平等。孔子就认为“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尽管这种良好愿望在当时缺乏实现的可能,但其中蕴涵的和谐理念却有着超越时空的价值和意义。

  《意见》中还要求“加强生态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儒家认为,人与自然(天)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只有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规律,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这就是所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道家强调以自然为最高法则,做人做事皆以自然为师,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历史传统文化还主张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时下海南正在大力推行的生态文明村建设,正是顺应了“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法则。这也是海南国际旅游岛构建文明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国际旅游岛建设离不开对海南历史传统文化的传承

  海南有着丰富的历史传统文化资源,古有“海滨邹鲁”之美称。早在宋代就出现“才华横溢、慧悟超绝、能诗善文、书画俱佳”的白玉蟾。他一生云游天下名山大川,收徒传道授业,不仅光大“因顺自然”、“天人合一”的道教思想,还融入了忧国忠君、守礼孝亲的理学观念,被尊为道教南宗第五世祖,誉隆天下。时至明代,海南文化进入鼎盛时期,仅明朝中进士者六十二人,中举人者五百九十四人。文运兴盛,才贤大起,以“海外衣冠盛事”为天下文人称羡。其中,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丘浚,一生致力于探求治国富民之道,其编著的《大学衍义补》,提出“政在养民”、“藏富于民”的思想,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一代廉吏“海清天”海瑞,“刚直不阿,公正廉明”,“革除时弊,为民谋利”的为政之道,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他们的思想不仅在海南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中国思想史、文化史都占有一定地位。现代海南更是人才辈出。宋庆龄、张云逸、周士第、冯白驹、陈序经等,他们都是中国现代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海南人。

  海南历史文化悠久,远在先秦时期就与中原地区有了交往。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海南已正式设置郡治。随着大陆汉族的大量迁入,海南当地少数民族和汉族的融合,海南本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流,长久以来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海岛历史文化。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哪一个地区或是哪一个民族是以否定、割断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作为代价实现现代化的。越是在全球化的时代,民族化就越应该成为一种有价值的追求。一个不尊重自身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不可能赢得其他民族的尊重。因此,必须加强对海南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研究利用,特别是加强地方志系列文化工程的编修工作。运用多种形式,广泛开展读史用志等文化宣传活动,把地方历史传统文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轨道,提高文化对经济的参与力度,提升经济产品的文化含量和品位。一个高品位的国际旅游岛,既体现在优美的自然风光上,又要体现在特色文化内涵上,既要造“形”,又要塑“魂”。

  国际旅游岛建设也需要借鉴历史传统文化

  中华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始终没有中断、连续五千多年发展至今的文明。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深深的影响了古代中国,也深深的影响着当代中国。现时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社会和谐、和平发展,既有中华文明的根基,又体现了时代精神。而科学发展观,正是立足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海南解放60年来,从一个边远海岛、国防前哨到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特别是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有过辉煌,但也有过沉寂。在社会发展的道路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大胆尝试,改革探索,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教训。站在历史和全局的高度来看,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也需要借鉴历史传统文化,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基本国情、省情,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实现国际旅游岛又好又快发展。

  (作者单位:海南省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海南日报》)
(责任编辑:李孟漪)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