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名复旦大学教授联名请求学校破格录取一个“天才”。但因高考成绩6分之差,省招办拒绝投档。陕西省西安市高新一中的高三应届生孙见坤征服了教授的心,也摸到了大学的门,却“搞不定”招办的章(8月24日《中国青年报》)。
消息甫出,争议迭起,不少网友把愤怒的矛头指向了陕西省招办,有人感叹,“这是中国教育的特色,一千个教授也抵不过一个橡皮图章。”当然也有人支持陕西省招办,“陕西做得没错,陕西省招办秉公办事。”由此观之,孙见坤的遭遇,让民意十分纠结。
在笔者看来,陕西省招办颇有几分无辜。的确,其所作所为并未违规,无可厚非,正如省招办方面表示,“博雅杯”(复旦大学为自主招生而举办的人文知识大奖赛)的章程上并未写明可以“破格录取”,所以“今年一个破格的都不能有”。
那么,像孙见坤这样的天才是不是就该埋没?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钱钟书数学不好,但英语、语文出色,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的佳话是不是就不可复制?当然不是!惟其如此,才越发倒逼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与紧迫性。而当前正在逐步推行的高校自主招生制度,其制度设计初衷就是扩大高校自主权,让那些偏才怪才天才有机会进入高校。但如出一辙的是,高考招生制度同样遭遇了民意纠结,一方面坊间极力呼吁应该加大教育改革,充分赋予高校自主权,另一方面为数不少的人不无忧虑,高校一旦拥有自主权或拥有较大的自主权,就难免出现招生腐败,许多名不副实的伪偏才怪才天才,就会以偏才怪才天才的名义被特招,而但凡能被特招的这些人,必然非富即贵,以至高考成为权势人家子弟饕餮的盛宴。
在这种语境下,需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改革招生制度,陕西省招办不是按制度办事吗?那么,相关制度是不是应该改革一番?如果不改革,孙见坤的悲剧命运就不是孤立。二是强化公众监督,这种监督是多重监督、全程监督、动态监督,既要监督所谓的怪才偏才天才,也要监督推荐怪才偏才天才的中学,更要监督意欲录取怪才偏才天才的高校。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当一切受到公众的监督,相关人员才不能造假,公众的疑虑和担忧才会最大程度地冰释。
北京王石川读者
(责任编辑:Newsh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