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嘉定区(编者注:上海市)安亭镇玉兰一村,传颂着一件邻里相助的感人事。
60多岁的吴彩英患病瘫痪在床,左邻右舍唐美英、郭玲元和刘秀英不顾自己年老体迈,想尽办法用背、托、扶、搀等方法帮其锻炼。经过约11个月,如今,原本连床都不能跨下一步的吴阿婆,在别人搀扶下能行走1个小时了——用邻居们的话说,是3位好心阿婆把她从病床上“撑”了起来……
“3”牵挂“1”
“要让她重新站起来”
去年10月初,吴彩英的胃动脉及脾脏因病相继破裂,大量吐血,经医院抢救,做了胃动脉结扎和脾脏切除术。不久后她又出现肝昏迷、肝腹水及其他病症,整个人瘫痪在床。
与她同住底楼的邻居唐美英、郭玲元及住在2楼的刘秀英,以前常与吴阿婆一起晨练、买菜,见老邻居瘫痪在床,纷纷前来问候,为她递茶喂饭、擦身洗衣、端屎倒尿。吴阿婆全身肌肉,特别是腿部肌肉一天天萎缩,人也越来越瘦,几位邻居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一定要让她重新站起来!”她们商量后,决定对吴阿婆进行恢复训练。
“77+62+73”
前、中、后三路分工
从此每天一早,3位阿婆总会不约而同来到吴彩英家,与吴彩英的丈夫一起,帮她洗漱完毕后,再一起用背、托、扶、搀等方法帮她练步。为防止病人摔倒,3位阿婆还分了工:77岁的刘秀英年岁最大,在前面“开道”;62岁的郭玲元身体最壮,担起了身背吴阿婆的重任;而73岁的唐美英则负责在后面扶牢患者的双腿。
功夫不负有心人。不久,吴阿婆竟能站立起来了。
之后,她们加大训练强度,每天要“背”吴彩英走三四百米,并不断变换向前、倒走、上下蹲立等多种姿势,还发明了几种锻炼身体的土方法。如在一张椅子的两边各绑上一根布带,地上放一个自制的棉垫,病人跪着双手抓住带子作上下前后运动,此法对手臂、胸腹、大腿及腰部练习有独特的效果。
阿婆们怎么想到用这些办法的?“一部分是从电视里看到、向邻居们请教的,更多的是大家根据训练情况动脑筋想出来的。”她们说。此外,她们还天天为吴阿婆按摩腿部和帮她用温水洗脚,增强腿部血液循环和肌能恢复。
11个月
卧床不起到能站能走
除了练走路,近11个月来,3位阿婆在照顾吴彩英的日常生活方面也“分工合作”。
郭玲元的丈夫几年前患了严重的肾萎缩,平时生活起居靠人服侍。每天凌晨4时许,郭阿婆就起床了。她先把早饭烧好,再到菜场买菜,回家放好东西马上赶到吴彩英家。临中午时,她赶回家煮饭烧菜,饭后又到病人家帮忙。她常对老伴讲:“生病的人是最痛苦的,我能帮人家就尽量帮人家。”
刘秀英阿婆把家里的买汏烧全部“扔”给了老伴儿,自己腾出手来经常串门到吴彩英家。特别在病人寂寞时,刘阿婆更是耐心地当起了“陪聊”。
唐美英阿婆曾在派出所干过多年保洁工,在3人中算是拿主意的“头儿”。如给病人训练时换些啥动作,身体补充些啥营养等,均由唐阿婆帮忙张罗。尤其病人训练时的动作,唐阿婆会根据病人颈部、臂部、腰部、腿部等情况不断变换花样。
现在吴阿婆在别人搀扶下每天能走约1个小时,无人“托手”情况下也可独立站立好几分钟了。(记者 陈浩 通讯员 刘必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