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峰驼曾经是牧民们的生活依托,因为不适合现代需求,数量骤减。
道里木老人的女儿回到牧场看望母亲,她平时都住城里,远离草原生活。
一只骆驼在穿越公路,司机在这个路段开车的时候都非常小心。
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一驼毛加工厂,工人在分拣驼毛。
嘎查长(相当于村长)额登达来在亲一只小骆驼。老牧民们对骆驼都很有感情。
道里木家的帮工王永道在赶骆驼喝水,这里的水井很难打,一般都是咸水井,人无法食用。
退牧后荒废的房屋。政府在镇上统一盖房,分配给退牧后的牧民集体居住。
8月7日凌晨,阿拉善阿拉腾敖包贡达来嘎查,道里木老人像往常一样,一大早起来挤骆驼奶。
8月7日清晨五点,78岁的老人道里木挤完骆驼奶后,将手伸进奶桶,然后向天空弹洒三次。她每天都要以这种方式敬谢天地。
如今,在内蒙古阿拉善这个双峰驼的故乡,像她这样对骆驼充满感情的人越来越少了。她的大儿子阿拉腾巴格纳在“退牧还草”后,搬到了巴彦浩特,主要从事买卖奇石。女儿也住到了城里,只有小儿子留在家里和她照料牧场和骆驼。
阿拉善的版图有1/3是戈壁,草木难生,年均降水量仅为40—200毫米,年蒸发量却在3000毫米以上。和其他牲畜需要的草场不同,那些盐分含量极高其他牲畜不吃的盐草,比如梭梭、盐爪爪等,对双峰驼来说却是可以食用的美食。
曾经,双峰驼是当地牧民的生活依托。奶和肉能直接从蓄群上得到,没有劳力的家庭只要把自己的骆驼交给驼队,就能换回足够的粮食维持生活。但现在,别说是驼队,连骆驼也不是很多见。阿拉善左旗畜牧专家乌尼孟禾说,1982年双峰驼的数量达到顶峰25.1万,之后便一路下滑,现在只有7万多。过去十多年骆驼减少的原因是,人们不再依赖骆驼运输,养骆驼的收入也在降低。骆驼产品开发不足,牧民们更愿意买草料养羊。
2008年,国家农业部批准在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建立国家级阿拉善双峰驼保护区,这也是第一批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区项目。保护区的双峰驼主要依靠牧民散养,但是有科技因素的加入提高驼群品质。政府也在引导牧民走专业化、规模化养殖的道路。
乌尼孟禾说,骆驼全身都是宝。驼奶脂肪球小,容易消化,好的驼绒现在的出口价是15万元左右一吨。也许只有让牧民自己认识到骆驼的价值,得到实惠,才是对骆驼最有力的保护。
道里木老人养了四十多只骆驼,算是中等规模,雇了民勤来的小伙王永道当“骆驼倌”,一个月600块工资。道里木说,骆驼有灵性,调教七八天就能认人,知道自己的主人是谁,但现在年轻牧民们并不是真正懂得养骆驼,对骆驼的感情也不深。
资料
《山海经·北山经》中说,“其兽多橐驼,有肉鞍,知水泉,善行流沙中,日行三千里,力负千斤”。橐驼说的就是双峰驼。两个驼峰是仓库,秋季牧草丰美,营养充足的时候,积蓄大量脂肪后,双峰就会直立丰满。如果营养不良或者生病,驼峰就会萎缩,观察驼峰的变化就可以判断骆驼的营养状况。
本报摄影/本报记者
浦峰 本版撰文/本报记者 曹燕
(责任编辑:李孟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