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专家摸底各省碳排放“家底” 山西占碳强度榜首

来源:21世纪网-《21世纪经济报道》
2010年08月30日22:56
  随着我国碳强度下降目标即将分解到地方,探清全国各省碳排放“家底”则成为目标分解的首要问题。对此,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方精云和其研究团队,日前拿出了一份有力数据。

  即《1995-2007年我国省区碳排放及碳强度的分析》(以下简称《报告》),该报告对2005-2007年,中国年均碳排放量进行了“摸底”,并分别给出了各省市碳排放量、人均碳排放量和碳强度的“榜单”。

  “这项研究是在去年年底哥本哈根会议之前,为政府有关部门参加国际政治谈判提供科学依据而作。”方精云对本报记者表示,该课题属中科院学部评议咨询项目,不过,对各省碳强度的分析,是哥本哈根会议后才进行的。

  但需要厘清的是,该研究中所述“碳排放”、“碳强度”中的“碳”并非指“二氧化碳”,而是“碳”。

  “使用单独的碳和二氧化碳计算,这两种方式在国际学界都通行。像CDIAC(美国能源部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二氧化碳信息分析中心)就用碳来计算,而国际能源署和美国能源信息署则喜欢用二氧化碳。”课题参与者之一、北大城市与环境学院的研究员岳超对记者解释。

  也就是说,根据分子量的不同,后者是前者的3.67倍。依此,二者数据可互相换算。

  中西部多属高排放低增长

  在方精云递给有关决策部门的这份《报告》,首先对全国的“碳排放量”给出了大致轮廓。

  《报告》显示,2005-2007年,中国年均碳排放量为16.7亿吨,其中东、中、西部地区占全国碳排放的比重分别为49%、34%和17%。

  其中,排放量最高的4个省份是山东、河北、山西和江苏,碳排放均在1亿吨以上,四省排放之和占全国排放量的31%。

  其次,《报告》也给出了各省人均碳排放量情况。即全国人均碳排放量为1.35吨碳/年,区域排名由高至低依次为东部、中部、西部。其中,山西、内蒙古、宁夏的人均碳排放最高。

  而在碳强度(碳排放总量与GDP或地区生产总值的比值)榜单上,山西和宁夏分别处在“状元”和“榜眼”的位置,并且是所有省份中仅有的两个碳强度超过2吨碳/万元的省份。

  同时,贵州和内蒙古,二者均超过1.5吨碳/万元,远高于0.75吨碳/万元的全国平均水平。

  此外,《报告》显示,北京、广东、上海的碳强度最低,仅为0.3-0.4吨碳/万元。“总体而言,中部和西部的碳强度相差不大,均远远高于东部地区,约为后者的2倍。”岳超称。

  从方精云的研究看出,碳强度与经济发展水平没有同比关系。

  更值得关注的是,《报告》把各省的碳强度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做了对比,发现其呈现出不同的关系。

  即在1995年-2007年间,以碳强度为水平轴,以经济增长率为垂直轴,以全国平均碳强度0.8吨碳/万元及经济年均增速10.9%为分界线,可将各省的经济发展划分出4种模式。

  其中看出,在东部省份中,除福建、海南属低排放低增长、辽宁属高排放低增长模式外,其余均为低排放高增长;而中西部省份以高排放低增长模式占绝大多数。

  “这都是各省之间相比较而言,并不是说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都是实现了低碳增长。”岳超强调。

  产业结构影响碳强度

  既然经济发展水平与碳强度并无线性关系,那么究竟是什么在决定碳强度?

  根据方精云的研究,1995-2002 年我国碳强度呈持续下降趋势,至2003 年时略有上升。而与此相关的,1994-2003年全国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有所下降,2003年后快速增加。也就是说,产业结构的变化,是影响碳强度的因素之一。

  即尽管在1995-2007年间,东部地区的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一直高于中西部地区,但中西部地区的高耗能行业占工业产值的比重却远远高于东部地区,在2007年,这一差值竟高达10%。因此,这造成了中西部地区碳强度远远高于东部地区。

  此外,能源资源禀赋也是碳强度的决定因素之一。

  “一方面,由于碳强度较高的产业多为能源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能源资源丰富的省份发展这些产业具有比较优势。”方精云表示,同时,由于国家长期以来对能源价格实行管制,能源价格低,导致能源的过度需求,同时推高经济的碳强度。

  纠结的数据

  尽管在还未出台官方数据前,专家们依据各自“工具包”给出了测试数据,但不同的统计工具核算的结果并不一致。

  岳超坦承,由于条件所限,他们并未将全部的碳排放纳入到研究范围,“比如在农业领域,农田中因化肥与微生物的分解发酵而排放出来的甲烷,就没有办法计算和统计”。

  “但我们的数据与研究方法是经得起考验的。”方精云强调。 方精云解释,有关中国的碳排放数据,来源于美国能源部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二氧化碳信息分析中心(CDIAC)。CDIAC计算了世界各国自1850年以来的逐年碳排放数据,主要包括固体、液体、气体燃料碳排放和水泥生产排放数据,是目前世界碳排放研究中使用最为广泛的数据源之一。

  “至于各省的化石能源消费及水泥生产占全国的比例,则来源自国家统计局的年报。”方称。

  岳超告诉记者一个细节,之所以用“比例”,而不是直接的数据,是因为各省的化石能源消费数据累加起来超过了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总数。

  岳超介绍说,将各种化石能源消费换算成碳排放,其排放系数来源于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而各省碳强度的差异及其因素分析,则是运用了经济学中的Theil系数和一些其它的统计学方法。

  世界资源研究所中国区首席代表邹骥则表示,在碳排放的核算方法上,国内外并无本质区别。“如果要核算各省碳排放,我并不建议另起炉灶去寻找新的数据,而是尽可能利用现有、可获得的数据,否则会给企业和政府带来额外的成本。”

  “"十二五"碳强度的目标分解,核算仅是参考的基础,它在更大程度上还是一个政治决策问题,将是各省利益均衡的产物。”邹骥表示。 (来源:李微)
(责任编辑:李恺萌)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