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时评:以制度化举措阻止官员外逃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2010年08月31日02:57

  以制度化举措阻止官员外逃 

  河南省安阳市委原副书记李卫民在神秘“失踪”数月后,其涉嫌职务犯罪外逃的事实终于得到安阳当地政府的确定。据悉,李卫民已被开除党籍、开除公职,检察机关也已依法对其立案侦查。“失踪”真相既明,引得舆情哗然。

  近些年来,贪腐官员出逃的事件,几乎年年都会出现。外逃官员数量之大,早就可以列出长长的名单。今日李卫民的“失踪”,只不过是为这份长名单再增添一个人名而已。外逃官员“前仆后继”,令人感慨。

  官员外逃的逻辑,只有一个,就是畏罪而跑,以躲避法律的严厉惩罚。贪腐官员不同于普通民众,到底神通广大,在东窗事发之前,或主动或被动地逃离国境,在异国他乡谋得自由生存空间。“三十六计,走为上”,这一古老的计谋已被应用得淋漓尽致。一些问题官员在逃跑前计划严密,准备充分,往往都是举家远走高飞。

  外逃官员,又几乎都携巨款出行——很多人,早就有将资金弄到境外的安排,以为日后的不测布局。转移不法资金的手段也有多种,或以子女留学名义汇出学费或生活费,或借助地下钱庄将资金汇往海外账户,等等。今年年初,有一条消息“振聋发聩”,称外逃官员人均带走了1亿元人民币,尽管后来又有消息说,这个数据并不精确。不论如何,可以肯定的是,30年来的数千名贪官,带出国门的巨额财富相当惊人。于是,国家资产大量流失,政府的公信力与公务人员的形象大受伤害。

  有人会问,官员外逃之路真的就这么通畅吗?其实并非如此。比之在国内伏法的大量贪腐官员,外逃者的数量还是有限的。只不过,官员外逃事件新闻性强,影响力大。如2008年10月,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原区委书记杨湘洪在法国考察期间“失踪”,就曾轰动一时。一段时间里,杨湘洪牢牢占据了媒体的重要版面,从中便可见一斑。总体而言,由于近年来强化了对官员外逃的防范,官员出逃之路可谓日益狭窄。

  当然,也要看到的是,官员外逃仍是中国反腐斗争中不可忽视的一大课题。在反腐形势如此严峻的背景下,在外逃官员的“成功示范”作用之下,必然会有一些问题官员仍在铤而走险,图谋必要时走这条道路。正视官员外逃这个现象,也是加大反腐力度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

  无疑,面对这一问题,要有针对性的反腐教育。教育的功能,在任何时候强调都不为过。但是,仅靠教育也是不行的,还要有专门的制度设计。在目前条件下,仍然需要在出境资本管理、国际司法合作,以及官员出境管理等方面发力。事实上,察看其他一些国家防止类似问题的举措,大抵也是从上述几个方面着手。

  近些年来,在认识到官员外逃这一现象的严重性之后,上述制度性的举措都曾有过运用。但是,比之制度的建设,制度的执行有时显得不够有力,或者说,执行过程中也常有漏洞。就拿官员护照管理来说,有些问题官员提前准备了多本护照,以备不时之需,而这些护照如何办得出来,本身就是问题。有些时候,外逃官员只是某个腐败利益群体中的一个枢纽人物,其他手中握有权力的官员为了自保,也会想方设法提供便利,“襄助”相关官员外逃。这些现象与问题,都是值得倍加重视的。

  在官员外逃事件此起彼伏的情况下,法学界呼吁建立刑事缺席审判制度的声音也渐渐加强。这种声音值得倾听。平心而论,贪腐官员若不是害怕沦为阶下囚后的不堪生活,不至于丢掉官位而流浪异国成为边缘人,而在海外能够维持体面生活的主要依靠,就是国内带出去的不法财富。当刑事缺席审判制度建立之后,一旦外逃官员被缺席审判有罪,根据中国已经签署的《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规定,腐败资产可以得到返还与没收。这对于外逃官员来说,无疑是一把悬空的利剑。

  还要认识到的是,面对贪腐官员外逃的现象,不论是事后的亡羊补牢,还是事先建立防范措施,尽管都非常必要,但仍未触及官员外逃问题的根本。治本之道,仍在于大力反腐,管束好公权力。问题官员少了,外逃现象必然减少。这其中的重点,又在于管好“裸官”,管好“一把手”——须知,不少外逃官员,就出在这两类人群当中。

(责任编辑:徐永刚)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