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 法制日报

土地换社保的负面效应大于正面意义

来源:法制日报
2010年09月01日07:17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6年来首次出现夏粮减产。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称尽管国内不存在粮食短缺,但耕地在城镇化中被大量占用影响了粮食安全。此外,地方政府要求农民用土地来换取社保和公共服务但无法保障失地农民的就业,将制造新的不公平(8月31日央视网)。

  现在,“土地换社保”颇为流行。所谓“土地换社保”,就是将农民承包的土地来置换社保。“土地换社保”最早在长江三角洲一带出现。在上个世纪的90年代初,浙江省就为失地农民购买保险,变一次性的土地补偿为终生保障。眼下,这一做法已经向全国各地辐射开来。这种土地流转模式,从某种程度上讲,不仅能实现农村土地的规模效益,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通,也能为农村农民解除部分后顾之忧。但笔者觉得,让农民用土地“购买”社会保障的做法,也有其负面效应。

  一方面,“土地换社保”并非能彻底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就目前全国各地城市的试点来讲,所谓的“土地换社保”所换来的只是一部分保障或者浅层次低水平的保障,并非是完全保障。具体讲,农民用土地“购买”到的社保,大多数是单一的养老保险,而且保障水平也不太高,相当于城市的低保水准。当然,有些城市为了农民进入城市后的生计,也开展了一些生存技能培训,但从效果上来看,并不理想。这意味着,“土地换社保”,解决的仅是农民生存问题,而难以解决农村未来的发展问题。

  与此同时,“土地换社保”还有可能成为地方政府“圈地运动”的新推手。一项公共政策的制定出台,唯有符合民意,才容易贯彻执行。而在2008年8月至9月间,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组织农民土地使用权入户问卷调查,调查覆盖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639个村,共763名农户,调查显示,62.2%的农民不支持“土地换社保”这种办法。正如农村权威专家陈锡文所言,“为什么很多地方贴了告示让农民换社保,我给你城镇户口,人不去,没几个人去。”

  此外,人人享受社会保障是政府应履行的责任和义务,而不能让农民有偿“购买”。从宪政意义上讲,社会保障是政府应赋予每个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凡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这项神圣权利都应无偿获得,不能带任何附加条件,更不能让处于弱势群体的农民来有偿“购买”。正如像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调查所显示,真正解决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重要的是真正让农民享受到与市民一样的“社会保障”,而不是以“失地”为代价换取保障,这才是治本之策。

  广西黄绍祝读者
(责任编辑:Newshoo)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