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市副市长李天 据报道,肇庆市93宗列入中央和省规划的水利工程项目,竣工验收率为零,副市长怒摔讲话稿 南方日报记者实地调查发现,肇庆水利工程施工进展的真实情况,远非“市长痛批”如此简单 前期审批程序繁琐和资金掣肘导致工程滞后,偿还历史旧账,水利建设仍需要制度完善 近一个月来,肇庆水利部门对水利工程的话题,普遍感到“很敏感”。
8月5日,肇庆召开了全市水利工程建设会议。次日,当地一家媒体刊登了《93宗水利工程竣工验收率为零》的新闻,报道称,肇庆市主管水利的副市长李天在全市水利工程建设会议上怒摔讲话稿,批评全市水利工程进度严重滞后。
随后,该报道被各大媒体广泛转载,社会对肇庆水利部门的质疑和批评之声随即响起。
作为西江防洪的重要阵地,肇庆水利工程真实的进展情况牵动人心。
近日,南方日报记者深入调查后发现,肇庆水利工程施工进展的真实情况远非“市长痛批”如此简单,在工程建设和竣工验收的巨大压力下,亦有导致工程滞后的真实困境。
病况78座病险水库工程严重滞后
按照中央和省市各级政府的规定,列入全国专项规划中的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务必在年底之前竣工验收,省级的要在2011年4月中旬,汛期到来之前竣工验收。
肇庆水利工程的现实是,93宗水利工程中,包括15项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和78项中小型病险水库加固工程,总投资23亿多元,但目前仅有25宗交付使用,“竣工验收率为零。” 对于上述情况,当地一家媒体在报道中称,副市长李天怒摔讲话稿,斥责各县不要讲价钱,“工程干不好,如果省政府追责,谁也不想跑!”
这篇报道让肇庆水利部门的工作人员感到压力。肇庆水务局副局长谢桂坤坦言,事实上来讲,肇庆市水利工程施工进展确实比较缓慢。由于任务紧,压力大,形势很严峻,因此,“当天的会议氛围比较严肃,是工程决战前的动员会,领导说话严重点,也是事实。”
谢桂坤并不否认全市93宗水利工程只有25宗交付使用,但他表示“虽有压力,但也有信心在考核大限来临之前,完成任务。”
为什么水利工程牵动着众人的神经?谢桂坤举了一个例子。
据了解,目前该市共有70多座“病险”水库。“堤坝上水土流失,变得又矮又细,每逢下雨,村民个个担惊受怕。”这类水库多是解放后人工担筑而成,年久失修,加之长期运作,暴露出坝体单薄渗漏、护坡残缺、泄洪道崩塌甚至淤积等一系列问题,群众生命财产备受威胁。
“这是悬在水库附近居民头上的定时炸弹啊,我们都胆战心惊。”
1998年后,省人大专门出台议案,着手偿还农业水利旧账,“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被列入财政规划。
此次,肇庆共有78宗中小型“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项目。其中有4宗中型水库和5宗小型水库是国家项目,其余69宗都是省专项项目。
怀集县水利局局长石丽奇说,“李副市长说怀集县水利工程严重滞后,也是对的,进度确实很紧张。” 病因前期审批繁琐资金掣肘严重
谈及今年的水利工程,肇庆水利部门的第一感觉是任务重、责任大。
怀集县水务局局长石丽奇告诉记者,在全市93宗水利工程中,怀集小型水库加固工程就占34宗;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有2宗。此外,还有一宗省专项规划中的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
虽然工作任务总量重,但被公众普遍质疑的是,早在前几年就已经规划的工程,为何集中到今年才施工?
“约有三分之二的时间要花在前期工作上。”谢桂坤说,加固一个病险水库,首先要找有资质的单位认定水库是否危险,然后组织专家进行评估,之后市或省还要进行审批。
另外,资金困难一直制约着高要防洪堤工程的进度。
目前,肇庆市有70座小型水库需要除险加固,而怀集一个县就占了34座。分管水利的常务副县长黄成海感慨,“需要2.8亿的投入,但怀集一年的财政收入才有4个多亿。”
去年10月项目审批下来后,怀集成了省里BT融资模式的试点地区———这种政府利用非政府资金,来进行非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融资模式,得到汪洋书记的肯定。
肇庆市防灾减灾15项工程预计投资20.9亿元,目前完成11.2亿元,3宗水库完成上报等待验收;8个中型水库,投资1.56个亿元,目前完成8000万元,1宗基本完成;包括中央规划在内的70座小型水库,有25宗完工,其余大部也进展一半以上。
“现在是最紧张、最有决心、最有压力的时刻。”谢桂坤连用了三个“最”后,说“为了完成这项政治任务,现在要只争朝夕”。 阵痛偿还历史旧账制度亟需完善
水利工程建设提速,对于防汛压力较大的肇庆来讲迫在眉睫,今年压力陡增背后又有难以言说的尴尬。
“西江是广东汛期最危险的流域,但防洪措施最为薄弱。”谢向南方日报记者分析几个方面的原因:西江防洪线最长,仅肇庆市区的景丰联围就有60多公里;水流量最大,西江肇庆断面年径流量是2000多亿立方米;但基于地理、泄洪设施建设等原因,西江防洪只有一张牌可打,那就是防洪大堤。
“西江直接面对珠三角,防洪能力提不上去,一直是广东的心腹之患。”谢桂坤说,北江的部分大堤可抵御300年一遇洪水,而西江才朝50年一遇水平前进。
另外,“我们希望宏观调控部门能够简政放权,过度干预微观项目,已经无法跟上时代的要求。”
对审批制度的困局,干了二十年水利的谢桂坤深有体会。“几乎所有水利基建项目都要到发改委审批,这是一场消耗战。”
广东水利学院水利工程系调研室主任周卫民,获知此事后认为,这是国家在偿还历史旧账时出现的阵痛。
“加大水利投入,能拉大内需,同时利在千秋,这是好事。”周卫民说,但相关审批程序并没有及时随之完善,水利工程密集上马后,如何提高效率,吸引民间投资,筹集资金,不仅广东,乃至全国都需要继续摸索。
“报道引发质疑这是阵痛中的一个插曲,但背后寓意深刻。”周卫民说。(记者赵洪杰 见习记者汤凯峰 南方农村报记者黄栋林) (来源:《南方日报》)
(责任编辑:马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