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国际要闻 > 域外华闻

探访哈萨克斯坦“陕西村”:仍沿袭百年前风俗

来源:解放网-新闻晨报
2010年09月02日11:45

  

“陕西村”姑娘用具有百年风味的点心款待考察团
“陕西村”姑娘用具有百年风味的点心款待考察团。晨报特派记者 杨育才 本版现场图片

龙形馍代表了当地最高礼遇
龙形馍代表了当地最高礼遇

“陕西村”创始人白彦虎第五代白伟华(左男)携妻儿在丝路长卷上签名
“陕西村”创始人白彦虎第五代白伟华(左男)携妻儿在丝路长卷上签名

    晨报特派记者 杨育才 哈萨克斯坦报道

  “我幸福的母亲啊,你的心太软;一百多年前,我走了,离你太远;那会儿把我没护住,我没法知道,出了陕西,还能在哪里扎下营盘……”

  ——摘自哈萨克斯坦东干诗人索阿宏诗歌《相信母亲》

  从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西南约200公里的库尔代县,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以及吉尔吉斯斯坦三国的交界处,距离唐代诗人李白的出生地仅十几公里。在这里,居住着一群特殊的居民,他们黄皮肤黑头发,小孩子们都会背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老人们能用地道的陕西话进行交流。他们就是在100多年前迁移到哈萨克斯坦境内的“陕西回回”,也被当时的沙俄政府称为东干人(陕西方言“东边的人”)。

  今天,“陕西村”人在创造并享受现代生活的同时,也固守着先辈们从中国带来的百年传统。丝绸之路复兴之旅车队离开阿拉木图之后继续前行,顺道探访了这个被称为“陕西村”的东干人聚居区。

  反清起义军战败西迁

  “月亮月亮渐渐高,骑白马带大刀……”6岁的伊斯兰姆站在自家的院子里,吟唱着歌谣。这首曾在陕西流传数百年的歌谣,竟然能够在距离西安4000多公里外的异域他乡也能听到,这让考察团内的陕西籍团员们兴奋不已。

  伊斯兰姆的父亲叫安胡塞,今年50岁,他不仅是哈萨克斯坦东干协会会长,还是哈萨克斯坦人民委员会的常委,哈总统的10名顾问之一。昨天晚上,考察团的部分成员就住在安胡塞的家里,受到其家人的热情款待。

  据安胡塞介绍,在1862年太平天国运动期间,中国西北陕甘宁等地的回民联合当地各族人民掀起大规模反清起义。1877年起义失败后,起义队伍约3万余人向西翻越天山山脉,最后仅有3314人来到中亚。其中由起义领袖白彦虎率领的一支队伍就在俄国秋河岸边扎下“营盘”。从此,他们居住的村子就被称为“营盘村”,当时的沙俄政府接纳了他们,并按陕西话音称他们为东干人。

  130多年之后,当初的3000多人,已经繁衍为现在的近13万人。当初的“营盘村”自然无法容纳这么多人,在过去的100多年里,“陕西村”由“营盘”向四周扩散。前苏联解体后,他们分别居住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三国。

  一身嫁衣穿了130多年

  安胡塞家所在的新渠村,就是从数公里之外的营盘村分出来的。一条东西走向的马路穿村而过,酷似中国的一个小镇。这里的居民,每家每户都拥有1-2辆小汽车,无论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苏联生产的“老爷车”拉达,还是最新款的丰田、奥迪,在村子里都可以看到。即便是在马路边卖水果,摊主也是坐在驾驶室里等待顾客的光临。

  尽管小汽车早已经普及到家家户户,但“陕西村”的居民们却近乎顽固地保留着130年前从中国带过来的传统。他们吃饭用筷子,睡觉睡大炕,称政府为“衙门”,称公务员为“衙役”。在陕西已经失传的一些歌谣,仍在这里传唱。

  为了保护和传承自己的文化和传统,“陕西村”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建立了自己的人文历史博物馆。在中小学校的走廊里,也张贴着不少关于东干人生活习俗的图片和文字。

  在博物馆门口,一名9岁的回族小女孩站在门口,双手捧着一小碟盐和一大块龙形的馍欢迎大家品尝,这是东干人欢迎贵客的最高礼遇。这种风俗,也是他们的祖辈在100多年前从中国带过来的。

  “陕西村”的博物馆不大,陈列着不少黑白照片、画像、服饰以及农具等。据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第一代“陕西村”人抵达这里后,看到人烟稀少,土地肥沃,就定居下来,并垦荒种地,播种下从老家带来的麦种和菜籽,就此繁衍生息。

  博物馆里一名身穿华丽服装的少女,引得大家纷纷合影。少女身上穿的是出嫁时的婚服,头发也盘成“蓬头”并带上精美头饰。这身出嫁的服饰,在“陕西村”130多年的历史中来从未改变过。

  考察团到达时,恰逢伊斯兰教的斋月。安胡塞不无遗憾地说,如果不是斋月期,肯定可以看见东干人举行婚礼,“婚礼是东干人文化的‘活化石’”。

  然而,“陕西村”人要固守传统也面临不少挑战。会盘“蓬头”的老妈妈只剩下两三位;这里的学校只教哈萨克语、俄语、英语以及他们自己的东干语。所谓东干语,就是用俄文字母拼出来的陕西方言。这种文字语言,懂俄语的听不懂,中国人也读不懂。尽管他们说的陕西话都非常地道,但方块汉字在这里已经失传。

  根在陕西,心系中国

  在陕西村博物馆里,考察团还见到了2位德高望重的东干老人,82岁的作家兰贺雅(音),他填词的歌曲《营盘》,传遍了前苏联的回民聚居区;68岁的东干诗人索阿宏,还当场为考察团朗诵了自己的诗歌《相信母亲》,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游子不能归的思乡之情,颤抖的乡音,催人泪下。

  “陕西村”里所有人,无论耄耋老人,还是学前小童,都知道自己的先辈来自于中国陕西,他们自称为“老陕”。据安胡塞透露,自从1994年第一次回到陕西,他就多次返回陕西省寻根。

  2003年10月底,在陕西师大教授王国杰的帮助下,安胡塞终于在西安市长安区王曲镇一个村上找到了自己的本家姑姑——82岁的姓安的老太太。在安老太太拿出的家谱上,安胡塞找到了他爷爷兄弟二人的名字——安兴虎、安兴皇,这也证实了哈萨克斯坦“陕西村”的来历。

  赴麦加朝觐,回中国寻根,这是大多数“陕西村”人的愿望。“陕西村”学生到中国留学,则是一个最好的选择。安胡塞的一个儿子,现在还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读书。记者在新渠村18号学校遇到的马奔,也是西安外国语大学的留学生。在安胡塞的支持下,“陕西村”已经有数十名学子被派到中国学习中文和普通话。在“陕西村”人的内心中,回中国读书,不仅仅是学习,更多的是源自血脉深处的寻根。

  在寻根的同时,东干人其实早已融入了当地的社会政治生活。在哈萨克斯坦130多个民族中,东干人是受教育最高的少数民族之一,出现了许多音乐家、画家以及艺术家,在该国经济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安胡塞担任人民委员会常委,还是总统顾问,可以直接向总统反映问题。

  马奔告诉记者说,阿拉木图市民所需的蔬菜,很多都是东干人种的。据统计,哈萨克斯坦全国50%的蔬菜粮食都出自东干人的辛勤劳动。

(责任编辑:news1)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