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三十周年 > 10深圳30年消息

深圳蛇口开发:改革“试管”分娩“蛇口系”

来源:南方日报
2010年09月06日12:36
20世纪80年代中期,建设中的蛇口。鲁力翻拍
20世纪80年代中期,建设中的蛇口。鲁力翻拍

  【精要】

  特区迈出的第一步,是从“特区中的特区”蛇口工业区开始的。

  1979年7月8日,深圳蛇口响起的填海建港开山炮,犹如一声春雷,预示着中国改革开放春天的来临。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试管”,当年蛇口的风起云涌、澎湃激荡看似归于平静,但“试管”中成功的改革因子如今已播撒到深圳甚至全国各地。

  在晚清洋务运动中诞生并一度独领民族工商业风骚的招商局,进入20世纪70年代已是影响甚微。1979年,招商局抓住机遇从香港渡海而来,率先在深圳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工业园区。

  现在还被人们津津乐道的就是蛇口率先实行的4分钱超产奖。当时蛇口港刚刚开始建设,由于吃“大锅饭”,工人干得没劲,每人每天运泥20到30车,工程进展缓慢。为了调动工人的积极性,施工单位实行定额超产奖励制度,超定额者,每超一车奖4分钱。工人热情高涨,主动加班,最多一人一天可运泥131车。

  然而,1980年4月,这一奖励制度被勒令停止了,重新吃上“大锅饭”,施工速度急剧下降。直到这4分钱的“官司”闹到中央领导的案头,经批示,才在8月重新恢复了超定额奖。结果,工地运泥量又从每人每天20车猛增到100车以上。

  【延伸阅读】

  封建特权不破经济改革难行

  30年来,蛇口进行了一系列大胆的改革探索和试验:

  提出的“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被称为“冲破思想禁锢的第一声呐喊”;率先迈出了基建体制改革的第一步———实行工程招投标;率先进行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实施公开招聘、民主选举;率先改革了劳动分配制度———实行定额超产奖励制度,改变吃“大锅饭”现象;率先进行了城市住房制度改革———采取银行按揭、实行住房商品化;并率先推行社会劳动保障,建立了社会保险制度等一系列改革试验,所取得的成果被深圳和全国各地广泛借鉴并利用,为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发挥了独特作用,带动了国内各类开发区的兴起。

  1986年7月30日,《人民日报》刊载文章———《建设民主的窗口———蛇口工业区选举领导班子的调查》,称工业区的民主选举把干部体制改革又推进一步,从各个方面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和“铁交椅”。

  蛇口工业区创始人袁庚曾被人问及“蛇口是怎么发展起来的?”他回答:“是从人的观念转变和社会改革开始的。”

  1984年第一次给领导班子用信任票打分时,蛇口仅有300余干部参加。而1986年,投票人数为2300人。投票率飙升至84%以上。获信任票数最高的袁庚得1955张,不信任票91张,不了解票160张,弃权票91张。共计341人未投袁庚的信任票。而在1984年,他仅获一张不信任票的。

  当年的媒体记载了袁庚对这一“权威遭遇挑战”的态度:敢于对权威投不信任票,正是“蛇口人在民主风气熏陶下,对自己的干部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的表现。“封建特权不破,腐败之风不止,经济改革就难以进行”。

  1992年12月袁庚离休,原定1993年蛇口工业区第三届董事会民主选举宣告流产。之后,工业区的负责人,恢复了由其“婆婆”———交通部指派,实行委任制。这场还未来得及盛放的尝试,黯然凋零,但争论从未停息。

  这场民主试验的成绩单是:“10多年的岁月里,蛇口工业区领导干部虽然掌管人事权和数以十亿计的财权,但确实未发现有贪污、受贿一类案件。”一位内地的纪检干部说,“这确实是个奇迹”。但更有人愿意将之看成是“监督的力量”。

  值得告慰袁庚的是,24年后,同样是在深圳这片热土上,公推直选和公选局级干部的改革,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向前推进。

(责任编辑:肖尧)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