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学者吁西方理性看待中国民主:应正视民主多样性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0年09月08日14:31
  中新网9月8日电 题:理性看待中国的民主

  作者 郑熙文

  西方学者曾经预言,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终将实现西方式民主制度。然而,近年来中国发展的现实并非如此,令一些西方人很不爽,于是他们加大指责中国政治改革停滞不前,指责中国缺乏自由和民主。这是一种从“西方中心主义”出发,对中国的歪曲和偏见。试想,中国如果没有政治上的进步,不能进行民主高效的决策,不能调动亿万人民的智慧与活力,怎能取得如此的经济成就?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就确定了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以当时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例,中国的“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经济体制改革,而废除“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则是政治体制改革。二者同时进行,政治改革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和强大动力。

  在随后的30多年里,中国经济发展同时伴随着政治社会巨大变革。村民自治制度已经常态化。全国60多万个村几乎全都进行了村委会直接选举,9亿中国农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什么是民主。从全国人大会议热议各种国家大计,到社会团体参与公共决策,再到政府信息公开,中国民主创新不断涌现,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

  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中国不断扩大基层民主,稳步推进党内民主,机制不断完善,决策透明度不断提高,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诉求得以表达,社会各界就重大问题达成共识的成本得以降低,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得以长期坚持。中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既充分协商、民主决策,又集中力量办大事,表现出了巨大的凝聚力和动员力。

  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民主,取决于本国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和历史文化传统。能够契合时代需要、推动生产力发展、照顾自身历史文化传统,就是好的民主。反之,就可能出现“民主失败”。民主是有条件的,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西方发达国家的竞争性选举往往加剧社会分歧,一旦生硬地移植到经济社会条件尚不具备的国家,往往导致社会动荡、发展停滞乃至流血冲突等灾难性后果。中国正是坚持从自身国情出发,循序渐进地发展和扩大民主,才走出了一条不同寻常的发展道路。西方不能简单地用自身标准来衡量中国。

  勿庸讳言,中国的民主仍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少数干部作风不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比较突出,奢侈浪费、消极腐败现象比较严重,有些地方和部门对公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比较薄弱。但这些都是发展中的问题。这些问题西方发达国家历史上曾经有过,今天也仍然存在。只要中国现行政治体制总体上符合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这些问题都将随着中国的进一步发展而逐步减少乃至解决。

  18世纪英国思想家埃德蒙·伯克说过,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应该主要从自身的传统中衍生而来。在国际金融危机余波未平的今天,西方应该正视民主的多样性,理性看待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民主,在全球合作的时代潮流中多一份理解,少一些说教。中西方在共同推进全球民主化进程中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作者是资深国际问题观察员)
(责任编辑:李恺萌)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