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最新要闻 > 世态万象

教育资源配置不均逼出“送礼风”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2010年09月09日01:49

  教育资源配置不均逼出“送礼风”

  只要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性突出,给教师送礼的现象就难以尽绝。

  ■时论■朱述古

  教育部网站近日刊登了上海市七宝中学等10所知名中小学联合向全国教师发出的倡议书,倡导全国教师反对利用职务之便牟取私利,不收受学生、家长的财物。据悉,此次联名倡议书系学校之间自发组织,也是教育部首次以学校联名的方式挂出不收礼的倡议书。(《山东商报》9月8日)

  实在不应该在教师节的喜庆气氛中冒出“杂音”,但是,既然教育部网站都挂出了不收礼的倡议书,也没必要回避这个问题。这种不正之风成为千夫所指却又久刹不住,不仅暴露出部分教师职业道德的缺失,更暴露出教育领域资源配置不均的痼疾。让每一个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享受到质量基本均等的教育产品,对很多家长和子女而言,还只是个传说。

  家长为什么要给老师送礼?无非是希望子女获得更优质的教育。那么,为什么子女不能获得优质的教育?无非是优质教育资源稀缺。如何获得稀缺的优质教育?答案在于额外付费。这种额外付费,包括有偿家教,包括请吃请喝,也包括“红包”和实物。当然,在制度不许可的现实条件下,家长向学校私自购买优质教育产品不会成为明码实价的交易,但只要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性突出,给教师送礼的现象就难以尽绝。

  家长购买优质教育资源的支出,岂止体现在教师节送礼这一个环节上。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让自己的孩子进入其他孩子望尘莫及的重点学校,很多家长都支付了昂贵的择校费;一些地方不仅进重点学校要交择校费,进重点班级还需另外付费。总之,只要学校的名气足够大、名师足够多,就不愁无人送钱上门。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教师收礼的现象比较普遍,但并不是每一个地方的老师都能收到昂贵的礼物。受办学条件优劣和教学水平高下的直接影响,教师本职工作之外的收入呈现出结构性分化格局。一些重点学校的重点老师往往成为收礼的重点户,非重点学校的收礼之风就相对淡薄得多。而那些边远地区的农村教师,甭说收礼,就连学生都流失得差不多了。每年开学,还要走村串户动员家长把孩子送去读书。

  其实,并不是每个老师都渴望收礼。即便那些办学条件优越、社会名气响亮的重点学校,也有相当一部分老师恪守着“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职业道德。但是,当送礼成为一种普遍现实,如果拒绝家长的礼品,家长反而放心不下。这就像手术之前很多患者亲属都会在医生收下“红包”后方才放心一样,只有老师收下礼品,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愿才找到安放之处。

  《中国青年报》前不久举行的民意调查中,有“61.7%的人支持出台规定禁止教师接受学生或家长的礼物”。其实,出台一项规定很容易,但要把规定落到实处,就非拆除背后的体制性障碍不可。如果有朝一日义务教育阶段的各类公办学校在教学质量上实现大致均等,再不用削尖脑袋动用一切关系把孩子送进所谓的“重点学校”和“重点班级”,家长就不会为给老师送礼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教师的职业荣誉也会真正名至实归。

  

  
(责任编辑:高瑞)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