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跑马圈地,还是政绩工程?是市场发展需要,还是汽车企业盲目扩张?面对国内汽车企业的造车热情和快速发展,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司长陈斌在日前举行的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上指出,国内汽车企业的快速扩张会加剧产能过剩风险,必须坚决抑制。
陈斌指出,2009年,我国实现了1364万辆的新车销售,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产销国,许多企业欣喜若狂,纷纷制定规模庞大的产能扩充计划,新一轮扩产潮已经开始。调查显示,我国主要的30家汽车企业(集团)2009年年底形成整车产能1359万辆,2015年年底规划产能为3124万辆,全国有27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生产整车。“十二五”末期规划产能已经远远大于市场需求。
“由于汽车工业具有产业链长、带动性强的特点,大规模发展汽车工业成为地方政府全力推动经济发展的重点,在利益驱动下,规划产能被盲目抬高。但严重的产能过剩会导致市场恶性竞争、企业经济效益下滑、工厂开工不足等问题。”陈斌表示,产能盲目扩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一些原本不生产乘用车的汽车企业也开始进入这一细分市场;二是去年自主品牌汽车的销售不断攀升,对产能扩张的预期度很高;三是在国家鼓励产业重组的背景下,一些跨国公司开始在国内寻找新的合作伙伴;四是国家鼓励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措施,极大地推动了广大企业研发、生产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的热情,新能源汽车和关键零部件的产能急速扩大。
陈斌认为,“十二五”是中国汽车工业由大向强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保持汽车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在目前情况下,政府要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的准入管理,防止以新能源汽车为名上传统汽车项目,引导企业把投资用在上水平、上质量、打造企业品牌和核心竞争力上。
陈斌的观点很快在业界引起热议。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张小虞认为,现在中国汽车产业基本不存在产能过剩问题。而且,对于消费者来说,产能过剩是好事。如果产能不足,厂家和中间商就会加价,危害消费者利益。即使真的存在产能过剩,也可以通过开拓市场解决,比如开拓中国的农村市场、海外市场。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咨询中心主任徐长明也表示:“汽车行业并不存在产能过剩问题。首先,无论民营企业还是合资企业、国有企业,都会自己根据市场进行调节。其次,现在产能利用率比较高,汽车行业正常的产能利用率为75%,我国去年汽车产能利用率在120%左右,已经是超负荷生产,而且汽车市场还在发展。”
“在市场经济下,产能要有一定富余,10%到15%的富余,如果一个产业每年增长20%,应该再加20%,在年均增长20%的市场里,产能有30%的富余是很正常的。历史证明,国家主管部门担心汽车产能过剩的局面都没有出现。”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秘书长董扬认为,在做“十二五”规划的当前阶段,政府和企业应该重质量轻数量,着眼于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从汽车大国向强国的转变。
虽然多数业内人士都不认同“产能过剩”的看法,但事实上,从今年的情况看,产能过剩已经出现苗头,特别是一些自主品牌企业。从今年上半年的统计数据看,多数自主品牌车企没有完成半年目标,有的甚至相差很多。7月,比亚迪宣布将年度销量目标从80万辆调低至60万辆,成为第一家调低销量目标的车企。业内人士认为,包括奇瑞在内的自主品牌车企,有可能会步比亚迪后尘调低销量目标。
“与合资品牌相比,自主品牌的扩张计划更为迅猛,比亚迪新增80万辆产能,吉利新增的产能在100万辆以上,长城天津新基地的规划产能也达50万辆……”专家称,地方政府热衷于上马汽车项目,不断推出各种优惠政策,也助推了自主品牌车企不断跑马圈地,扩张产能,这是很危险的现象。“即便消费需求能消化这么多产能,但年销3000万辆以上的规模也严重超越了目前中国社会的承受能力。一方面,目前中国一、二线城市的堵车问题已经到了让人难以忍受的地步;另一方面,在电动车大规模产业化之前,石油问题也是个很难突破的瓶颈。”
对于汽车产业的发展来说,未雨绸缪,才有可能真正实现跨越式发展。
(责任编辑:刘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