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观察:化解自杀心结,需织就一张社会干预网

来源:新华网
2010年09月09日17:46
  新华网南京9月9日专电(记者 朱旭东)人的生命是脆弱的,因而更加需要坚强的心理,需要社会的关爱。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年有近100万人自杀。9月10日是“世界预防自杀日”,让我们多一些尊重和关心、多一些爱和温暖,给那些徘徊在死亡边缘的人以勇气和希望,帮助他们重拾生活的信心,继续谱写生命的旋律。

  心理科门诊量15年上升10多倍

  早在2004年,南京市脑科医院就挂牌成立了心理危机医疗救治中心,包括心理危机干预中心、急诊科和精神科三部分,150名医护人员组成了集“早期干预、紧急救助、后期治疗”为一体的自杀干预中心。

  “15年前,心理门诊每天门诊量也就10例左右,可现在猛蹿到150例以上,院里的专科医生由当年的5人增加到16人,仍忙不过来。”医院心理科副主任医师乔慧芬介绍说,每年高考、中考前后,甚至还有“黄牛”炒卖心理科的号头。“心理门诊量增多,既与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上升有关,更与社会大环境变化密切相关。”

  在南京某大学就读的小李是东北人,与他同宿舍的两位同学家境优越且都是学生干部。小李和他们住在一起,先是有严重的自卑感,继而发展为心理疾患。后来,老师将他调离了原宿舍,可原先的心理压力仍如影随形,他最终只好到脑科医院寻求帮助。满脸郁悒的他向医生倾诉自己的烦恼:“同学们觉得我是外地人,合伙欺负我,我实在受不了,甚至有与他们同归于尽的想法……”

  某机关一位副处长,在竞聘正处长时失败,而升为正处长的恰恰是他平时最看不起、认为最没有能力的一位同事。于是,这位副处长心理不平衡,长期抑郁,认为社会不公,看周围的人和事都一片灰暗。 “这样的例子,几乎每周都能碰到几例。近几年,来看心理门诊的人群中,大中学生、外企白领、机关干部约占三分之一。”乔慧芬说,目前,有抑郁、焦虑、强迫等心理障碍的人群比例逐年上升,而具备资质的心理咨询人员却严重不足。“如果这批人群缺少心理调适能力,社会又没有周到、有效的心理干预机制和生活救济机制,一旦他们心理出现畸变,行为失控,将是非常可怕的"定时炸弹"。”

  捕捉预警信号或可避免悲剧发生

  自杀学创始人涂尔干在《自杀论》中阐述,“自杀所完成的动作似乎只表现他个人的性格,实际上是这些动作所表观出来的某种社会状态的继续和延伸。”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咨询专业委员会心理督导师、南京市脑科医院心理科主任李箕君表示,自杀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并非由单一原因引起,而是生物、遗传、心理、社会、文化和环境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但如果能早发现、把自杀念头扼杀在摇篮里,很多患者是能够避免自杀发生的。

  据介绍,在我国,农村自杀率是城市的3倍,女性自杀率比男性高25%左右。李箕君说:“在我国社会经济水平高速发展的同时,面向公众的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的医疗资源相对不足,使得一些患有严重精神疾病或长期处于不良生活事件中的个体,不是向外界寻求对自己的帮助,而是选择自杀作为解脱痛苦或减轻他人负担的一种方法。”

  但是,有强烈的自杀意念而又拒绝向外界求助的人群,的确会在日常生活中流露出蛛丝马迹,如果周围的人能及时发现、疏导,就很有可能阻止悲剧的发生。据介绍,类似于“将自己的心爱之物散发给身边的人”“突然对他人特别热情”、交流中流露出“真想一觉睡过去,再也不醒来”“要出趟远门,最近一段时间都不再回来”等言语或异常行为,以及那些受严重抑郁情绪困扰、既往曾有过自杀未遂的人,都应该视为“预警”信号。

  需织就一张社会干预网

  “开展心理健康疏导、教育,绝不仅仅是卫生和教育部门的事。”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中国心理健康教育协会心理督导师桑志芹教授认为,需要构建“家庭-单位-社区-医疗机构”干预体系,而目前我国只有这个体系的“两端”,缺少中间环节。“自杀预防也需要政府投入资源,多部门、多机构协调合作,联合民间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团体的力量,共同建立有效的自杀预防策略。”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南京及其周边地区,市民可拨打设立在南京脑科医院的江苏省心理危机干预热线,或通过面诊、信函往来,寻求心理危机干预。中华精神卫生网及各省区市的心理卫生协会的网站也开设有婚恋、职场、亲子等主题的论坛和聊天室,以提供心理咨询,但热线和网上咨询的使用尚待进一步普及。

  相关专家表示,在社区开展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的宣教工作,提高老百姓对常见精神症状和心理行为问题的识别能力、消除其对于自身心理问题的羞耻感,鼓励其到专业的精神卫生机构求助,也将有利于人们加强对精神卫生领域的关注。

  江苏省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副主委、南京市脑科医院副院长张宁教授认为,自杀不单纯是心理方面的问题,其深层次的原因是社会问题,全社会都应重视心理健康问题。比如,发现家庭成员有想不开的事,要及时做劝导解说工作;各用人单位要对员工负责,对落选、落聘人员要进行事后解释工作;社区工作者对失业、下岗、家庭不和的人群应给予特别的关心。实在难以解开的“疙瘩”,帮助他们学会求助心理医生,这一切都应用制度来实施完善。与此同时,政府应该大力培养、培训具备资质的心理疏导职业人员。

  织就一张化解心理纠结的网必然是项系统工程,需要街道、民政、公安、卫生等部门密切协作,家庭、单位、社区、医疗机构的共同努力,这样的网才会“疏而不漏”,更多行将凋落的生命之花也才会重新绽放。
(责任编辑:李恺萌)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