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刚开始,“20多篇经典文章被新教材踢出局”的消息在各类媒体传播,据一位网友在微博上列举,这些文章包括《孔雀东南飞》、《药》、《阿Q正传》、《记念刘和珍君》、《雷雨》、《背影》、《狼牙山五壮士》等,因涉及鲁迅作品较多,惊呼为“鲁迅大撤退”。
然而,这一消息隔天即被证明不实。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苏教版初高中语文教科书编委王栋生发表文章指责传播消息者“根本没有亲手翻一下语文书”,“我手上正拿着最新印次的这套教科书,和前几年是一样的。”
莫以“老眼光”作判断 一些教科书出版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鲁迅是现代中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其作品已成为新的文化经典,是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对给学生看的教科书来说,鲁迅的作品没有减少,至今仍然是现代作家中作品入选语文教科书最多的一位。”他们指出:“误会”来自于中学语文教育模式已经发展出了“选修”与“必修”相结合的模式,可早已毕业的人们还在以“老眼光”作判断,视“必修课教科书”为唯一载体,甚至以“高考大纲考不考”作为“鲁迅先生”是否“在岗”的唯一准则。
负责中学语文教科书研究编写工作的顾之川在采访中介绍说,新课本选用鲁迅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上进一步丰富:像初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除保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故乡》、《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孔乙己》、《社戏》等传统篇目外,又新选了《风筝》、《阿长与<山海经>》、《雪》等,这些文章都写得生动有趣,富有童真童趣,学生很容易接受,适合教学;高中必修课教科书中选了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祝福》、《拿来主义》等篇目,选修教科书《演讲与辩论》里选用鲁迅的《未有天才之前》,学校下发的教材《语文读本》里,选了鲁迅的《药》;《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读本》里,选了鲁迅的《春末闲谈》。
讲解方式需要创新 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课本里的进进出出,为何如此牵动人心?鲁迅博物馆馆长孙郁昨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下一代在多大程度上读鲁迅、懂鲁迅,实际上投射的是许多这一代中国人的精神状态。孙郁对记者说,鲁迅的作品和影响存在一天,国人围绕他的谈论就会存在一天,这是鲁迅和中国文化之间的“宿命关系”。与其谈论让这篇进来还是让那篇出去,不如考虑如何讲好一篇鲁迅的作品。
孙郁说:“有人说鲁迅的作品很难教给孩子,因为他那么犀利,深刻,有时深刻地悲观,有时颠覆性地反抗。在中学课本中,是不是该多一点皆大欢喜的、中庸的、"悠然见南山"那一派的文化传承?我认为问题出在:中学老师讲鲁迅作品应该想一些创新的方式,而不是照本宣科。例如,我一直在想,把沈从文的《边城》和鲁迅的《祝福》放在一起讲,让学生看到乡村故事的不同风格写作背后,作家的思考点在哪里?爱心在哪里?批判性在哪里?两篇文章迥异而又相互联系的文字,如何合出一个完整的乡村社会。这样教,可能让教学更有意思。”
孙郁告诉记者,他希望能把鲁迅的另一面介绍给中学生:“鲁迅的爱意,鲁迅的审美,如他谈论西洋版画、汉像、浮世绘、明清瓷器等艺术类别的文章,不是贵族式的,而是尼采式的,有很多哲学层面的含义,那些文章的意义不能够小视。”(记者 吴越) (来源:《文汇报》)
(责任编辑:reny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