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最新要闻 > 世态万象

广西部分学校:学生多时缺校舍 有教室后少学生

来源:广西新闻网
2010年09月10日14:42

  平果县凤梧乡仕仁村的希望小学,是广西第一所希望小学。以前学校为校舍愁,现在为生源愁。记者了解到,1986年开展义务教育伊始,校舍简陋、教室有限是农村教育的困境。经过20多年的建设,像平果县凤梧乡仕仁村的希望小学这样的学校供需再次失衡——部分学校流失学生过半,学生数量与教室数量的比例达到了11:1。

  困扰:

  学生多时缺校舍

  有了教室少学生

  位于平果县凤梧乡仕仁村的平果县希望小学,是学生与校舍供需失衡的典型。它前身是仕仁村仁里小学。

  该村村民七旬老人黄先生说,上世纪80年代提倡义务教育后,山里娃都跑进学校里。可当时校园小,教室少,近600人挤在两层楼里读书。到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读书,是那个时代青少年的梦想。那时的校舍是供小于求。

  1992年,在希望工程的资助下,村小改建为平果县希望小学,成为广西第一所希望小学。在校门口的左侧,一栋两层高的教学楼拔地而起。2002年,在校园右侧的旧楼旁,又一栋4层教学楼竣工。

  黄先生记得,2002年村里人看到平果县希望小学拥有3栋教学楼、一个宽大的升旗仪式平台,心里十分振奋。有人甚至认为这个学校是全村最高级的场所,经常到校园参观。

  后来,大家发现学生越来越少了,变大的教室空了起来。2010年秋季开学,全校有3栋教学楼,约24间教室,可小学生只有265名。若单纯从学生人数和教室数量相比,11:1的比例相当于“VIP”教学。移民澳大利亚的潘女士说,她每年交近40万元人民币给儿子在澳读私立小学,也难享受这样优渥的教学环境。可事实上,每个年级一个班,约40人。24间教室中,6个年级再加上学前班,小学教育用的教室只占7间。

  现状:

  空教室改幼儿园

  活动室变“单车棚”

  由于生源少,孩子们集中在校园右侧两层楼上课。在村民看来,除了这栋楼,其他教室在一定意义上是“不务正业”、“失业”、“待业”状态。

  9月2日,记者走进了这所小学。刚进校门,就看到左侧教学楼前摆放着滑滑梯等游乐设施,一群三五岁的孩子站在铁栏杆内玩耍。抬头一看,二楼的走廊晒满了衣服。打听得知,一楼是幼儿园,属于民办;二楼是小学内宿生的宿舍。一村民介绍,这正是1992年由希望工程出资改建的校舍,原意用于小学生教室使用。为此,有村民认为这些教室“不务正业”。

  关于幼儿园开办的时间,老师们记不太清晰了,“约有七八年之久”。一老师认为,与其让教室空着,还不如把闲置教室充分利用起来。目前这是村里唯一的幼儿园,“填补了该村学前幼儿教育的空白”。不少家长也对此表示欢迎。

  校内的另一栋2002年竣工的4层楼约有8间教室,其中5间打造成语音室、电教室、电脑室、图书阅览室、少先队活动室。空出来的3间被部分村民视为“失业”,而5间功能室因为利用率低难逃“待业”之嫌。

  记者看到4层楼的教室门紧锁,一楼的少先队活动室里,摆放着10多辆内宿生的自行车。课间偶有学生跑到楼梯间玩躲猫猫。三四名五年级学生说,图书阅览室每周定期开放,“去得最多”。尽管每周一堂的信息课、实践课“名义上”分别配备了电脑室、电教室,可上个学期他们只去过电脑室两次。而电教室、语音室等停留在“参观”的层面。

  但有老师认为,功能室、综合楼的存在,让该校的硬件水平和城镇小学“接轨”,是进步的表现,并非教室“待业”。

  尴尬:

  若是按人头申请

  所得经费很吃紧

  在学校不断扩建、生源渐渐流失的背后,是学校经费的锐减。在实行义务教育阶段免收学费、杂费后,学校的经费主要来自财政拨款,经费和学生人数挂钩。平果县希望小学虽在设计上能容纳千人,但由于只有265名学生,获得的经费相当于减少了四分之三。

  用四分之一的经费管理校园,难度可想而知。功能室的维护费又高于普通教室。电脑等设备的折旧费姑且不算,仅电脑维修一项,每台起步价就50元。

  校园的翻新也是一笔大开销。就拿校园右侧、2002年建成的4层教学楼来说,经过多年风吹雨打后,外墙破旧不堪,修缮工作刻不容缓。可经费有限,校长周标亮只好通过“化缘”,请一家经营油漆的企业免费为学校粉刷外墙。

  周标亮说,在校园安全越来越受重视的今天,学校要增加安保力量。却苦于经费紧张,只好派任课老师“顶班”。

  探因:

  流失生源去何处?

  “移民”县城去上学

  平果县教育局党委书记黄大任认为,农村学校生源减少,一方面是因为计划生育政策得到大力推行后,村民优生优育孩子少了;另一方面,一场教育移民正在进行:2009年,义务教育阶段约有1000名学生从乡村进入县城读书。到了2010年秋季开学,县城小学、初中新增约2500名学生,其中九成来自农村。

  黄说:“‘上大学是孩子们走出大山的唯一出路’的说法落伍了。如今‘外出上学’的年龄提前了6至12年。”

  杨丽(化名)是这场教育移民的见证人。她经营县城到凤梧线路班车,拥有一批学生客源。“好多小孩都到县城读书了。经济条件好的,一周、一个月回一趟家。差的,一学期回一次。”她说,近年来,得益于村村通公路,县城到村镇的交通已经四通八达,就拿县城到凤梧乡的班车来说,每20分钟发一趟车。这为读书移民提供了条件。

  教育移民兴起于近两年。除了村民对教育越来越重视,不希望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还有国家政策的扶持。2008年(待核实),平果实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后,不但免教科书费、免杂费,寄宿生还能获得每学期300多元的生活补助。不少农村家长觉得,从经济上来说“在哪里读书都一样”。而对长期外出务工的家长来说,孩子只能寄宿在学校,在乡村寄宿和县城寄宿没有差别。

  正因如此,在平果,山里娃小学上乡镇、初中上县城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今年,全县初中生有1.7万人,其中1.3万人在县城读书,仅有4000人、即两成多的学生留在农村上学。

  应对:

  校舍空置怎么办?

  明确产权搞拓展

  尽管老师和部分村民关于校舍是否闲置存异议,可平果县希望小学只是校舍多、学生少的一个缩影。

  黄大任说,随着近几年农村学校人数减少,县里一些学校出现了空置。甚至出现了农民到闲置学校里“圈地”——养鸡、养猪,或者将花圃改造成菜地。

  如何充分利用闲置校舍成了难题。黄说,目前有几个设想:一是将部分闲置的小学改成幼儿园,提高农村幼儿教育的水平;二是在明确产权的情况下,将闲置校园改成敬老院、村级活动场所等。

(责任编辑:news5)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