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颐和园谐趣园,一名游客用相机拍摄“宫女”。谐趣园经过440天的修缮后,向游客免费开放。本报记者 薛珺 摄
本报讯 (记者林文龙 傅沙沙)颐和园的“园中之园”、我国北方地区最具江南园林特色的园子———谐趣园,经过440天的修缮后,于昨日竣工,并正式向游客免费开放。颐和园方面称,这是谐趣园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修缮。
投资1350万元修缮440天
谐趣园位于颐和园内东北角,万寿山的东麓,占地1万平米。原名惠山园,始建于乾隆十六年(1751),该园仿江南名园无锡惠山的寄畅园而建,是我国北方地区最具江南园林特色的园子。嘉庆十六年,增建了涵远堂等建筑,并将园名改作“谐趣园”,取自“一亭一径,足谐奇趣”的意境。1860年,谐趣园遭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八年(1892)重建并保留至今。
新中国成立后,谐趣园虽经修缮,但经历了多年的风雨侵蚀,景区建筑瓦件缺失、部分木构件腐朽,油饰普遍出现褪色、脱落,部分游廊由于地基的冻胀造成木构件歪斜,形成安全隐患。鉴于此,北京市政府决定将其作为重点工程进行抢修。2009年6月,颐和园开始实施谐趣园修缮工程。
“这是谐趣园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修缮。”颐和园一位负责人说,工程总投资1350万元,历时440天。修缮期间封闭施工,直到昨日竣工后,才重新对游客开放。
涵远堂首次对游客开放
北京市文物局文保处处长王玉伟表示,工程遵照不改变文物原状、不破坏文物价值、最小干预的修缮原则。主要包括修补景区内的青砖地面,按照历史原貌恢复散水及园路;修补石活、屋面、木结构与墙体的裂缝;修补、添配受损、缺失的瓦件;修补、加固所有建筑的内、外檐装修;修补涵远堂的内檐彩画,重绘部分游廊破损无法修复的彩画;按历史原貌重新裱糊室内顶棚;完善综合防雷与安防预警系统等基础设施。修缮建筑面积总计2226平米,囊括了园内所有古建,其中,建筑15栋、游廊115间、石桥4座。
修缮后的谐趣园继续免费向游客开放,“与修缮前相比,谐趣园中从未开放过的涵远堂,在这次修缮后,也首次对游客开放。”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副主任高大伟表示,这对调整游人在历史名园内的合理分布,有很重要的作用。
据悉,今后,涵远堂与知春堂两座殿堂将作为陈展室向游客开放。其中,知春堂作为清代帝王办理朝政和接见大臣的场所,根据清代陈设档案,恢复为原状陈列展室。而涵远堂将开展系列文化展览。
市民记忆
谐趣园 “夏天一片绿 冬天一片白”
听说谐趣园重新开放了,65岁的市民冯天华很高兴,因为这是颐和园里他最喜欢的地方。昨天一早,他就兴冲冲地赶来了。
在冯天华的记忆里,谐趣园是破旧而美丽的,“夏天一片绿,冬天一片白”。
原来的谐趣园,油饰普遍出现褪色、脱落,池塘岸边的长廊,尤其是一些转角廊,残破得非常厉害,有些结构都歪了,非常危险。“说实在的,如果再不支撑加固,很可能要坍塌了。”
但外表的破旧,无法遮掩谐趣园本身的美丽。水墨山水画家李可染曾专门跑来画了《谐趣园图》。
谐趣园的中央是一座池塘,亭台楼阁环池而建,池塘里种满了荷花,每到夏天,荷叶相连,走在岸边,感觉如“饮绿”,这也是池南岸一座水榭的名字。冬天一下雪,池塘屋顶,洁白一片。
冯天华最喜欢在傍晚的时候逛谐趣园,因为这时游人稀疏,围着水池转上一圈,真是一步一景,步移景换。
谐趣园的正殿涵远堂,原为皇家来这里钓鱼时休息的便殿。“涵远堂原来不开放,只能在外面看一看,或者照张相。”冯天华也在这照过几张相。但修缮后,涵远堂办了展览,游人就可以进去了。
冯天华转了一圈后说,除了新上的漆显得太新太亮外,谐趣园依然和以前一样。
揭秘
彩画“有错”原样保留
北京市文物局文保处处长王玉伟介绍,过去的修缮办法,一般是按照历史原状重新做,这次有所不同,是想方设法把原物修缮好。
彩画原物修缮
修缮后,凡是有价值的原有彩画,均进行保留;原来完好的,就使用软毛刷刷掉彩画表面尘土和蜘蛛网等,进行除尘保护;原来有破损的,就在原物的基础上进行修补;仅南侧游廊部分无法修复的彩画,被依照档案重新绘制,因为原来的已经完全脱落了。
王玉伟说,修缮时也发现少许彩画与中国皇家古建的传统有差异,但为保证文物的原始样貌,工作人员让这些彩画继续“错下去”。
原始瓦件成宝贝
修缮中,按照颐和园的建筑等级,将景区屋面重新恢复为“捉节夹垄”的布瓦形式,所有能够继续使用的原始瓦件被当作了“宝贝”,继续使用。添配的新瓦件则使用在后坡或不明显处,它们是原始瓦件的克隆品,按传统工艺复制而成。这样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建筑的历史痕迹,修缮之后的谐趣园景区保留了景区应有的历史沧桑感。
本报记者 林文龙 傅沙沙
(责任编辑:刘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