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 山西日报

中煤平朔的低碳发展路径

来源: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2010年09月11日05:20
  1979年1月,邓小平与哈默博士的一次历史性握手,开启了中美合作开发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的序幕,开辟了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这块改革开放“试验田”,使中国的煤炭工业一步跨越了30年。成就了中煤平朔辉煌的历史。

  30年过去了,中煤平朔没有停滞于历史的辉煌不前,而是与时俱进,以前瞻的视角和思维不断开拓创新,在发展规模上做强做大,在发展模式上做精做新,走出一条高碳企业低碳发展的新路径。

  今年7月,省委书记袁纯清在朔州调研时,对中煤平朔循环经济发展成果及未来五年的发展规划给予了高度评价。

  一条产业链串起循环工业

  经过30年的发展,中煤平朔已经由建矿初期的安太堡露天煤矿这个“试验田”,发展成为全国十三个煤炭大基地之一,拥有两座年产两千万吨的露天矿、四座年产千万吨的现代化井工矿、总入洗能力8000万吨/年的五座配套洗煤厂、总运输能力8600万吨/年的三条铁路专用线,加上一个在建的年产2000万吨的大型露天矿与配套选煤厂,以及380平方公里的矿区资源和11000余名优秀员工,一个亿吨级大矿区正呼之欲出。

  走近平朔,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他们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坚持走资源利用率高、安全有保障、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坚持在煤炭主业上做强,走现代化、规模化道路;坚持在产业结构上做优,走综合高效、多元化道路;坚持在发展模式上做新,走循环经济道路。

  走近平朔,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们发展循环经济的现代化路径:建设大型循环经济工业园区,打造以煤炭开采为基础,以煤矸石及煤系伴生矿物综合利用为重点的 “煤矸石—电—铝—建材工业产业链”,使链上每一种上游产业的废弃物成为下游产业的原材料,实现了“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产资源—产品”的循环发展。

  所以,让平朔人最为骄傲的不是企业规模的快速扩张、产能的增加,而是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取得的骄人业绩:资源回收率达到了93%,居全国同行之首!

  一个方圆几百公里的大矿区,既有规模壮观的露天开采,也有高科技的现代化井工开采,二者优势互补,相辅相成。他们因地制宜,通过创造性地实施露井联采技术,对露天矿无法开采的“边角料”实施井工开采,节约性地开采煤炭资源,放大了资源的价值。同时将井工生产的高热值煤与露天生产的低热值煤进行科学配选,整体上提升了煤质。中煤平朔也因此成了国内首家实施大规模露井联采、煤炭资源回收率最高的资源节约型煤炭企业。

  生产低硫分高热值的优质煤是中煤平朔提升市场竞争力、支持低碳运行的不懈追求和发展支柱。“煤质管理部、各生产矿和洗选厂要加强沟通、搞升管控,提高煤质。”中煤集团总经理助理、中煤平朔公司总经理伊茂森几乎在每日的晨调度会上都要反复强调这样的话题。

  言必行,行必果。他们对矿区资源进行统筹规划,细采精配。从煤炭开采到洗选都严格按照科学的路径,采用国内外最先进的技术设备及生产工艺。他们生产的原煤全部通过封闭的输煤皮带运到自己的五大选煤厂通过高科技筛选成不同档次的商品煤,外运销售到10多个国家和地区,让客户吃上“煤炭精粮”。建矿以来,中煤平朔已生产外运5亿多吨商品煤,以实际行动支持了全国乃至全球的低碳发展。

  实施产业转型、开发洁净新能源,是中煤平朔处理煤炭伴生物、最大化利用资源的大动作、大手笔,也是其打造循环工业产业链最为关键的一环。过去,由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选煤过程中形成的大量煤矸石只能当废物排弃,不仅挤占了大量的土地,还排放出有害气体,污染环境。近几年,中煤平朔通过大力实施煤电联营战略,先后与山西国际电力公司、中电投、国电集团华北电力公司合作建设和正在建设一批坑口煤矸石电厂,尽力将劣质煤和大量煤矸石就地转化为电力能源,变输煤为输电。据测算,2010年─2015年,中煤平朔将实现装机容量1240MW─4180MW,每年可消化煤矸石、泥煤和劣质煤600─2000多万吨,占这些产品总量的70%左右,形成600万千瓦的装机能力。这种煤电一体化的生产格局,不仅有效地减少了排放和污染,降低了环境治理成本,而且开辟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

  而对于矸石电厂发电时产生的灰渣,他们又通过发展粉煤灰产业实现了变废为宝。目前已从矸石电厂所产生的粉煤灰中成功研发提炼出氧化铝、白炭黑、轻质碳酸钙等多个产品,中试效果明显,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2项国内专利、1项国际专利。该项目一期投资19.8亿元,年处理粉煤灰75万吨,形成20万吨白炭黑、20万吨氧化铝生产能力,同时配套石灰石矿石和高标号水泥项目。今年投入大规模生产后,必将呈现出良好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

  针对选煤厂煤泥外排现象,中煤平朔与厂家合作,开发了国内首台专用于回收煤泥的加压过滤机,既解决了煤泥污染环境的问题,每年又能多回收煤泥约600万吨,填补了国内在煤泥回收利用方面的技术与设备空白。

  他们还实施煤化工产业技术改造,在已建成年产合成氨3万吨、多孔硝铵5万吨生产线的基础上,通过技术扩能改造后,形成了年产合成氨10万吨、稀硝酸16万吨、多孔硝酸铵20万吨的规模,产品不仅满足了平朔矿区生产所需,同时还辐射到了周边地区。

  一条产业链串起和谐生态

  走进中煤平朔矿区,厂房整洁,绿树成阴,野兔、野鸡、狐狸等动物其乐融融,人、动物、植物和谐相处,一派盎然生机,让人流连忘返。在这个露井联采的大型企业里,有着规模宏大的现代化大型露天矿和井工矿,却看不到沟壑交错的土地下陷;动用了20平方公里的采矿面积,却没有造成一处水源枯竭、林草干枯;近30年采出6.47亿吨原煤,却看不见大量裸露的土石方。这是中煤平朔建设生态文明,以土地复垦为主线打造的 “农-林-牧-药-生态旅游”产业链取得的丰硕成果,也是平朔矿区面貌的真实写照。

  截至2009年底,中煤平朔已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1114亿元,出口创汇48.3亿美元。特别是2009年,以8700多万吨的原煤业绩,位居中国大型煤炭基地前三强。企业曾先后获得了全国优秀企业“金马奖”、全国煤炭工业优秀企业“金石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等多项殊荣。但最让他们感到欣慰的还是荣膺了“中国能源绿色企业50佳”“环保优秀企业”“全国绿化先进单位”“山西省水土保持先进单位”这些绿色称号,因为这些环保殊荣最能佐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中煤平朔地处风沙漫漫的塞北高原,建设绿色生态尤为重要,这不仅利于平朔矿区的防风固沙、水土保持和环境绿化,也是维护、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屏障的良策。他们坚定不移地走现代工业文明之路,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三轮驱动,坚持边开采边治理,将土地复垦资金纳入生产成本,将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在绿化复垦和环境治理方面走出了独具特色之路。去年,许多国内资深土地复垦专家莅临平朔,看到平朔矿区的复垦面貌时,连赞其 “开创了我国矿山土地复垦的先河”。

  发展经济不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这是国策的要求,也是中煤平朔一直坚守的发展之道。他们将露天开采后的矿坑立即填充,恢复成良田,在上面建立了苗圃基地,中药材、饲料作物种植基地,养殖了牛、羊、鸡等家禽,开展了蔬菜、食用菌种植及风化煤改良土壤的试验,建立了草、灌、乔、木复垦种植的立体模式,形成了采矿、排土、复垦、种植养殖一条龙生产作业方式,水土流失逐年减轻,土壤肥力、水土保持、植被品种已超过原状,生态环境建设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被列为国家示范工程,多次获得国家有关部委的表彰。

  据统计,建矿以来,平朔矿区已累计投入绿化复垦资金2亿多元,完成土地复垦总面积26000余亩,复垦率达到43%以上,排土场植被覆盖率达到90%以上,美化了环境,减少了污染,提升了矿区品位,塑造了现代化煤矿的绿色形象,为职工创造了舒适、优美的工作环境。

  他们还累计投入各类环保资金7亿多元,建立了完善的防污体系,平朔矿区所有洗煤厂洗煤水都实现了闭路循环,矿区废水实现了零排放。井下排水和选煤厂污水进行处理后,重新返回矿区循环利用。他们为所有锅炉配备了高效脱硫除尘器,在选煤厂落煤塔周边安装了防风抑尘网,降低了粉尘污染,保护了职工的健康。

  平朔矿区是壮美洁净的,而绿化覆盖率达到了45%以上的职工生活小区也毫不逊色,累计投资4000多万元建成的 “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绿树成阴”的园林式生活小区,已于1997年被中宣部列为全国 “百家文明社区示范点”。

  中煤平朔的跨越发展及其在生态环境建设上取得的丰硕成果,惠泽了周边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他们投入3000万元建成平鲁区引水工程,缓解了当地居民的饮水困难;投入8000余万元进行井工塌陷区治理,改善了矿区周边环境;通过开发矿区复垦土地养殖,安置了许多周边农村富余劳动力,改善了农民生活条件,使得附近的平鲁区这个昔日的贫困县,现已成为依托煤炭多种经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省示范县;通过土地整治、植树造林,进行生态治理,使植被覆盖率由治理前的21.65%提高到26.09%,总治理面积达到2万亩,改善了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提高了生态恢复能力。

  “今后,我们要通过持续开展矿区废弃建设用地的土地复垦,建设一个面向朔州及周边其它城市,集生态农业种植、现代畜牧养殖、中药材种植、生态和工业旅游、农业科普教育为一体,符合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具有鲜明矿区特色,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生态农业科技园和社会主义新农村产业示范基地。”中煤集团总经理助理、中煤平朔公司总经理伊茂森踌躇满志,而这份美好夙愿已被写入中煤平朔 “十二五”发展规划,成为企业科学发展进程中一个全新的目标和挑战。

  沧海横流,风鹏正举。中煤平朔从“试验田”发展到大基地,将黑色产业进行绿色开采,走出了一条深度开采、高效利用、低碳运行的新路子。一个集煤炭、电力、化工、建材、生态为一体的高标准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初具规模,赫然呈现于塞北高原。

  本报记者 桂小纯 齐作权
(责任编辑:Newshoo)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