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杨振宁在成都预言:十年内中国必出诺奖得主(图)

来源:四川在线
2010年09月11日11:30
杨振宁夫妇受到电子科大师生的热烈欢迎
杨振宁夫妇受到电子科大师生的热烈欢迎

  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先生昨携夫人翁帆一同来蓉,与电子科技大学年轻学子们一同分享了他的求学科研经历。

  虽已年近九旬,杨振宁依然精神矍铄。两个小时的讲座,他一直滔滔不绝,思维敏捷,连水也没顾得上喝。有学生提问,中国为何还没有出现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肯定地说,中国的科技发展迅速,10年内定会出现诺奖得主。

  两本书 将他引入物理世界

  这位世界闻名的物理学家是在什么时候与物理结下不解之缘?杨振宁告诉电子科大的学生,两本书影响了他的一生。

  第一本叫《神秘的宇宙》,是他初中的读物。这本书讲述了20世纪前30年物理学的三次大革命———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我建议大家去看看,它用很通俗的文字介绍了这三次革命,对我钻研物理学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第二本是当时的高中《物理》课本。1937年,杨振宁考大学。“当时我还没念过高中物理学,所以就借了课本,在家里关起门,念了一个月,发现里面有很多有意思的东西。”他举了个例:一个均匀的圆圈运动会产生向心力,“我刚开始不理解,我想,圆圈在转的时候,力是往外走的,怎么会向中心呢?我足足想了两天,终于想明白了。”

  讲到这里,他强调,学习时要注意抓住特别的时刻。什么是特别的时刻呢?“比如,迎面来了一部汽车,小孩子也能根据其速度估算车开到面前要多少时间。人小的时候,有很多连自己都不知道的能力,这就是直觉。当直觉和老师讲的、书上写的发生冲突时,就是最好的学习机会,千万不能放弃。等你弄清楚,就自然进入新的境界,更深入地了解世界的基础。”

  终身不忘

  那些良师益友

  在西南联大求学时,有些人,有些事,让杨振宁终身不忘。

  杨振宁说,有两位老师对他影响巨大。一位是中国热力学统计物理研究的开拓者王竹溪先生。王先生讲到液体加热变气体、气体冷却化水变冰的原理,杨振宁感到非常有意思。另一位是著名物理学家吴大猷,他是杨振宁的学士论文导师。正是因为他给了杨一篇物理专业文章让他去研究,才引导杨对对称原理发生了兴趣。

  在西南联大,不只有良师,更有益友。杨振宁获得学士学位后,便进入研究院,和黄昆、张守廉三人住一个寝室。三人经常展开激烈辩论,因此获得了“三剑客”的称号。“记得有一次,我们争论量子力学中测量的准确意义。那天,我们从边喝茶便开始辩论,关灯上床后辩论也没有结束……最后,我们三人又爬起来,点亮蜡烛,翻看海森伯格的著作来调解我们的争议。”

  守在爱因斯坦上班路上 就为合张影

  1945年,杨振宁前往美国芝加哥大学留学。初到美国不太顺利,想进入物理学家费米的实验室,却因实验室涉及军工项目而被拒绝;想进行实验物理的研究,同学嫌他笨手笨脚;拜入泰勒教授门下,教授出的研究题目却完全不对胃口。

  杨振宁并没有因此颓废下去。老师给的题目不合胃口,他就自己找感兴趣的题目;实验物理这条路走不通,就改道研究理论物理。最后,他获得了博士学位。

  在著名学术机构IAS的那17年时间,是杨振宁学术成果最丰硕的时期。总结经验,他说,无非就是兴趣———准备———结果三步走。

  IAS当时云集了爱因斯坦、陈省身等大师。杨振宁回忆,他们很少去打扰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每天都走路上下班。一天,杨振宁牵着大儿子守在爱因斯坦上班的必经之路,请爱因斯坦和孩子合了张影。这成为他们最珍贵的纪念品。

  听不懂也去听 倡导渗透性学习

  杨振宁也谈到了他对中西教育差异的看法。“在美国,我所在学院每周都有一次大讨论,邀请有成就的人作综合性介绍。我问一位中国留学生,你去不去?他说不去,去了也听不懂。我说,我以前去听讲座也常常听不懂,但一次不懂,第二次去总会多懂一些,似懂非懂一段时间,忽然就懂了。”杨振宁说,这就是渗透性的学习方法。

  “中国传统很排斥这种学习方法。所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其实讲得不够。我建议大家去找些前沿性的杂志,看上一两个月,就会发现不知不觉间懂了很多。这也是学习新的研究知识的重要办法。”

  杨振宁还对大学物理课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中国的大学所教的课程往往非常深。现在的课程已经改进了很多,但还要修改。书本上的知识太重了一点,应该对现象更重视一些。”

  10年内 中国必出诺奖得主

  有学生问,中国的高中生、大学生在国际竞赛上屡屡获奖,为什么在诺贝尔奖上还是空缺呢?

  杨振宁回答:“大家太着急!从历史角度看,中国的科技发展得非常快。常有人问我,国家几亿几亿地给大学,怎么不出诺贝尔奖?这话基本弄错了。我在西南联大时,开全国物理年会,只有30人参加,这反映了当时科学贫瘠的状况。现在,中国的科学前沿领域多得不得了!几十年前,懂微积分的人不多,现在“嫦娥”都上月了。(上世纪)30年代,北京街上,95%的人都是文盲,现在95%的人都不是文盲,这些都是极大的进步。

  “中国的科技正在快速发展。中国人获得诺贝尔奖指日可待。以前说是20年内出现,我现在说,10年内定会出现!”

  话音刚落,掌声雷动。

(责任编辑:赵婷)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