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国际要闻 > 时事快报

美联储再次开动印钞机 美国债务“乾坤大挪移”

来源:中国证券报
2010年09月15日07:58

  美元霸权地位一时难撼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系教授

  李晓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许多学者认为“美元体制”是难以持续的。这也是强烈主张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学者们的主要立足点。但问题在于,我们必须客观地分析并弄清楚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我们需要改革整个国际货币体系还是要改革或调整该体系的缺陷或弊端;二是相应地,如果我们考虑的是改革或调整该体系的缺欠,那么就意味着我们认同该体系在相当长时期内是可持续的,所需要做的应该是通过各种努力包括推进区域货币金融合作来防范、减少它可能带来的风险。但倘若我们强调的是改革整个国际货币体系甚至是破旧迎新,就必须思考以下四个问题:第一,是否有完美的国际货币体系?第二,美元真的衰落了吗?第三,历史经验表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或调整往往伴随着霸权更替,或者说后者是前者的前提,那么我们该如何认识现阶段美国霸权衰落或被更替的可能性?第四,更为关键的问题是,此次危机过后,作为“美元体制”的重要支撑者,东亚各经济体能否迅速摆脱对它的依赖?

  危机后美元依然是强势货币

  世界上不存在只有利益而无矛盾的国际货币体制。自1960年代起,美元的“长期贬值趋势”一直是人们谈论的话题。但每当危机爆发后,不论危机的原因如何,亦不论危机爆发于何处,美元依旧是各国政府或投资者确保资产安全与风险规避的“救命稻草”。美元的地位不仅没有下降,反而有所上升。这种状况即便在欧元诞生后仍没有发生改变。事实上,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后欧元区经济所遭受的重创甚至超过美国本身,这些都说明欧元尚不具备替代美元成为国际主导货币的能力。

  美国“金融霸权”尚难动摇

  现代经济学对国际分工的研究一般只注重工业内部的国际分工关系,而对国际范围内金融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国际分工的发展变化重视不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基于比较优势形成了一种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新型的分工形态。以美国为代表,它基于金融业发展的比较优势,成为典型的掌控着金融霸权的“金融国家”,相对而言,包括日本、中国在内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则成为制造业发达的“贸易国家”。因此,“金融国家”与“贸易国家”之间的经济失衡在本质上是金融业与制造业长期分工发展所导致的结构性问题,东亚经济体的出口导向型工业化发展是国际分工的结果,是内生决定的,短期内依靠改变国际货币规则或部分国家的经济增长模式无法解决全球经济失衡问题。同样地,即便没有美国的“金融霸权”,也会有其他国家成为具有金融市场比较优势的国家,全球经济失衡与美元霸权或美元的主导地位无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分工的变化决定了“金融国家”与“贸易国家”之间必然存在着严重的经济失衡关系。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元霸权衰落的呼声一直不绝于耳。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美国或美元霸权的本质与以往发生了重大变化。

  美国不是依靠发动战争、建立和控制、掠夺殖民地而成为世界大国的,它依靠的是一个资源配置效率极高的自由市场体系,以调动或配置世界上的资源,并使其他国家对其产生严重的经济、金融依赖。今天,美国凭借发达、开放并具有广度和深度的金融市场,不仅可以放纵地使货币政策集中于国内经济目标,不必担心其国际收支状况和汇率水平,让“贸易国家”来承担着主要的调整压力,而且还可以滥用美元作为国际交易中主要交换媒介的垄断地位,以通胀率或美元贬值的方式谋取更多的铸币税收入。同时,正是由于美国通过向世界提供市场来维系美元资金的还流,既增加了世界各国对美国的贸易依存度,增强了其在国际贸易中的谈判地位,也有利于美国通过维持一种不均衡的经济体系来占有世界的资源、商品和财富,更实现了美元(国)对全世界的“绑架”,使那些向美国输出商品、资源的国家成为美元(国)的“人质”——它们必须自发地维持美元不断地作为一种有竞争力的货币而存在。

  考虑到现阶段美国所具备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实力,虽然出现了所谓“一超多强”的国际关系格局,但多强中的任何一强在短期内尚不具备取代美国成为霸权国家的可能性。

  东亚难以摆脱对美国依赖

  1999年以来美国在东亚七个经济体最终产品出口中所占的比重总体上虽有下降趋势,但依旧是该地区最大的最终产品市场提供者。鉴于经济结构调整的长期性与艰巨性,短期内东亚区域内难以出现能够替代美国的最终产品市场的提供者。日本和中国都难以发挥类似的功能或作用。因此,东亚地区在短期内摆脱对“美元体制”的依赖是困难的。

  值得注意的是,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东亚各经济体通过维持出口顺差格局带动经济增长的愿望与动力比危机前更为强烈。经验证明,出口增长一直是东亚经济体恢复或促进经济增长的最优路径,不论危机中或危机后美国国内储蓄率和消费方式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美国市场依旧是它们最重要的出口目标市场。

  可以说,现阶段的全球经济失衡本质上是一个结构性问题,这是“美元体制”存在并得以运行的基础,其解决过程将是长期的、复杂的。仅仅依靠对国际货币体系的秩序调整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个结构性问题。

  尽管全世界认识到了改革不合理的全球金融秩序的必然性与紧迫性,但从目前来看,全球金融秩序并没有出现实质性的调整,甚至比预想的还要悲观。一方面,美元霸权或美国的“金融霸权”在短期内是无法撼动的,危机过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全球信用周转体系的运转能力依然会很强,东亚各经济体短期内难以摆脱对美国最终产品市场的依赖,故将继续对该体系保持支撑;另一方面,当前无法看到其他货币可以取代美元的国际地位,减少对美元的依赖虽然成为新兴市场国家重要的利益诉求,但进展可能会十分缓慢,而且,尽管逐步发挥本币的国际作用已成为中国、俄罗斯和巴西等新兴经济体的重要的政策方向,但从欧元的成长及其近期暴露的一系列制度性问题来看,它们的崛起必定是一个十分缓慢的过程,甚至还会出现重大的反复或波折。总之,“美元体制”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难以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作者简介:李晓,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长策智库研究员。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健)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