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最新要闻 > 世态万象

大理“飞鸟自焚”之谜解开 夜黑迷路撞火把(图)

来源:昆明信息港
2010年09月16日11:57

鸟协会员为掉入网中的杜鹃“松绑”


图为9月10日凌晨一只杜鹃飞入鸟协设下的网中

为捕到的鸟戴上脚环


  新闻导读:一张网、再点盏灯火,为何就能引鸟儿“上钩”?“飞鸟自焚”是一个美丽传说,还是另有玄机?时逢候鸟南飞季节,借鸟协为南迁候鸟环志之机,本报记者前往大理凤凰山为您解密。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记载:“有鸟吊山,众鸟千百为群其会……”

  ●多年来,这里流传着“飞鸟自焚”是在凭吊凤凰的美丽传说

  ●云南的鸟类学家由此摸清飞鸟迁徙习性,展开环志工作

  白露时节,秋风乍起,该是候鸟南飞的季节了。昆明鸟类协会的20几个会员在白露这一天赶往大理南涧凤凰山。

  “凤凰山又名百鸟朝凤,是鸟类从云南迁徙的一个重要通道。”鸟协理事长王紫江教授说,每年白露前后到冬至期间,为了躲避猎鹰的骚扰,成千上万的小型候鸟将选择漆黑的夜晚,从凤凰山秘密往南迁徙。因此,云南的环志工作者,每年都会把握好这个特殊的时节做好环志工作。今年白露(9月8日),本报记者随鸟协志愿者一起,与形态各异的飞鸟邂逅,与鸟类专家们在飞鸟迁徙过程中开展环志工作。

  9月9日22:13

  迷失方向的池鹭 跌倒在墙边

  想要环志,首先要做的是捕鸟。

  9月9日,白露之后的第一个夜晚,星光暗淡。此时,逶迤磅礴的凤凰山麓,西南风携带着澜沧江和公郎河上的水汽绕山而过,在凤凰山垭口形成飘忽不定的雾霭。逆风迁徙的小型候鸟,被浓雾遮挡了前进的视线。为了安全起见,它们一次又一次降低飞行高度。这时候,环志站的工作人员在大风垭口点起了灯,并支起2米高的3张网。每当迁徙的候鸟撞网,环志人员就可以温柔地抓住小鸟进行环志。

  天上没有月亮,繁星穿行在浓厚的云层里,把若隐若现的亮光投向山间,一团浓密的大雾正慢悠悠地抬升……一声池鹭的尖叫划破沉寂的夜空。“没有月光照亮,没有北极星指引方向,它已经迷失方向了,彻底不知道该朝哪个方向飞。”正当工作人员议论着,环志站点亮的灯光给池鹭带来了一线希望。

  朝着有光的地方,池鹭越来越接近环志站,但它似乎没有意识到前方没有路,有的只是一面墙。池鹭没有减速,没有降低飞行高度,一个劲儿光顾着前行……

  “它不会撞到墙上去吧?这样可不好。”环志人员说着,心里不禁为这只池鹭捏了一把汗。还好!来的是一只“成年”的池鹭。它颇有经验,在即将撞到墙上的那一刻回身,然后惊慌地“跌倒”在墙边。

  这时,环志人员迅速伸手捉住池鹭,将其放进一个白色的布袋稍作休息。

  9月10日1:00

  4只“蓝翡翠”接二连三“上当”

  有经验的环志人员都知道,每晚能顺利捕捉鸟类的第一个小高峰通常出现在零点以后。时此,天越来越黑,从西南和东面吹来的风在凤凰山垭口处相遇,把浓厚的雾气聚集在这里。跌跌撞撞的小型飞鸟,总会不知所措地降低飞行高度,撞到环志人员张开的网。

  做网的材质很柔软,飞鸟撞上不容易受伤。环志人员通常会笑称飞鸟撞网为“上当”。也只有鸟儿不断“上当”,工作人员才得以有效开展环志工作。

  10日凌晨1时,空气湿润,风吹到脸上似有下毛毛细雨的错觉,冰冰凉凉的。屋外杂草和捕鸟用的3张网上,早已挂起露珠。灯光照亮的网上,一只羽翼湛蓝的小精灵一头扎到网上,身子随风摇摇欲坠,但却始终挣脱不出来。

  “是蓝翡翠,太漂亮了!”环志人员惊呼。不到一分钟,这只被抓住等待环志的蓝翡翠和池鹭一样,同样被装进白色的布袋里稍作休息。

  巧的是,就在随后10几分钟,又有3只羽毛光鲜亮丽的蓝翡翠竟然也频频“上当”。

  9月10日 2:30

  大鸟牛背鹭“上当” 把网弹得老高

  西南风的风势越来越强,浓雾被从凤凰山大风垭口吹走,捕鸟的网暴露在稀疏的星光下,飞鸟不会“上当”了。

  2点30分左右,垭口重新起雾,一只体型壮硕的大鸟才主动上网。

  来的是只牛背鹭。它和白鹭一样,有着白色的身体,嘴、脖颈、腿都很长。这只牛背鹭身长50厘米左右,由于体积较大,它“上当”时的响动也比较大。当工作人员闻声赶去时,被牢牢缠住的牛背鹭,还在不甘地在网中挣扎。

  工作人员说,这只鹭鸟的名字很有来头:“别看它羽翼洁白,它却有个‘不卫生’的喜好。它经常会飞到家畜,尤其是水牛背上寻找苍蝇等昆虫,有时也以蚂蚁、蜘蛛、蜈蚣或其它昆虫为食。”所以,人们经常能看到轻盈的鹭鸟站立在宽阔的牛背上,形成一幅和谐唯美的自然景观,人们便渐渐习惯于把这种鹭鸟称之为牛背鹭。

  9月10日3:00

  白鹭朝着电筒光飞来

  夜深了,“上当”撞网的鸟越来越多,工作人员都忍不住兴奋起来。3点左右,一只体格较小的幼鸟被网缠住。它羽翼单薄,身子骨柔弱,无论如何挣扎,都难以挣脱大网的束缚。反倒是力量太小,掌控不住自己的身体。这只小鸟在工作人员出手相助之前,自己摆出一副“倒挂金钟”的姿势,看起来有点难受。

  “来的是楔尾绿鸠,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尾翼像个楔子……”巧的是,正当工作人员谈论着,一只小杜鹃也“上当”撞网了,接着出现了一连串戏剧般的情景——当环志站一名工作人员打开手电筒照射小杜鹃时,一只翅翼潇洒的白鹭,兴奋地冲着电筒光飞行而来。直到接近手电筒前,白鹭才恍然发现眼前形势不对,惊慌地落在工作人员身边……

  夜黑、风高、雾大才是捕鸟时机

  9日夜间和10日凌晨,南涧凤凰山环志站工作人员经过一个通宵的努力,在凤凰山垭口处收获20余只不同种类的候鸟。

  遗憾的是,这样的机会并不多。鸟类环志工作的开展需要有一个特殊的地理条件和天气条件作为前提。往往有月亮的夜晚,群星密布,鸟类有足够的光亮翻山越岭时,环志工作便难以开展。此外,夜间没有风、没有雾,环志工作同样难以开展工作。工作人员说:“要想捕到飞鸟进行环志,说白了就是要趁着迁徙的鸟儿在漆黑的夜里迷失了方向才能进行。”

  9月9日到13日夜间,5个深夜,真正形成捕鸟条件的只有一个晚上。“环志工作者熬更守夜工作,但能够捕到的鸟只是整个鸟类中极少的一部分,而环志上,能够被回收的就更少了。”昆明鸟协理事长王紫江教授说,即使是这样,全球很多个国家都在积极开展鸟类环志工作。只有这样,学者们才可以对鸟类进行深入的研究。

  有趣的是,曾经,南涧凤凰山环志过的一只红尾伯劳,两个月后被印度的鸟类环志人员回收。随后,两国学者根据互联网上有关这只红尾伯劳的信息,便可以科学地分析这只红尾伯在迁徙过程中发生的不同变化,对此进行研究。

  除此之外,云南另一个环志站点环志后放飞的一只池鹭,也曾经在缅甸被回收。被环志过的红嘴鸥被回收的几率就更大一些了。昆明鸟协曾经回收过在西西伯利亚环志过的红嘴鸥,而昆明环志过的红嘴鸥,也曾在澳大利亚被回收过。

  云南适合环志的地方有30多个

  但环志站点却寥寥无几

  根据《鸟类环志管理办法》的规定:鸟类环志是指将国际通行的印有特殊标记的材料佩戴、植入鸟类身体,对其进行标记,然后将鸟放归自然,通过再捕获、野外观察、无线电跟踪或卫星跟踪等方法,获得鸟类生物学和生态信息的科研活动。

  王紫江介绍,鸟类环志是研究鸟类迁徙规律的主要手段。通过环志回收而获得的资料,可以详细了解鸟类迁徙的重要信息。在南涧凤凰山环志监测站,环志者通常将带有通讯地址和唯一编号的特殊金属环固定在飞鸟的小腿上,然后将鸟在原地放飞。环志过后,工作人员将被环志鸟类的信息存储到全国鸟类环志中心的信息平台上,以便日后有人回收到被环志鸟类,能够科学研究鸟类迁徙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变化。

  云南1982年开始做环志

  现代环志研究起始于1899年的丹麦,至今全球每年有超过百万只鸟类被环志。最著名的被环志的鸟类是一只北极燕鸥,它于1980年初被环志,随后长期穿梭于地球的两极之间,它被媒体以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的名字命名,每年都有大量观光客专程到它繁殖的岛屿上,只为看到这只著名的北极燕鸥。

  在中国,环志工作开展于1982年,云南地处我国鸟类迁徙的西部通道,从西部迁徙飞往南方的候鸟首先经过内蒙古、甘肃和青海等地以后,通过云贵高原南行,最终到达印度半岛越冬。而“候鸟经过云南飞往更靠南的方向,将会由原先的宽面迁徙变为窄面迁徙。”王紫江教授解释,我国北方地势平缓,候鸟经过这些地方时,往往一会儿排成个“一”字,一会儿排成给“人”字。而飞鸟途经云南之时,“体型较大的鸟类可以翻越崇山峻岭,中小型鸟类就不一样了,他们难以越过山岭,只能从山势低矮的山脉缓慢绕行。”南涧凤凰山地处无量上最北端,也是整个无量山山势较低的地方。这无疑是中小型鸟类固定往南迁徙的必经之地。

  除此之外,王紫江教授还调查发现,在云南,至少在16个县的30多个点,可以有效对鸟类开站环志工作,这其中包括六库、洱源、巍山、弥渡、新平和南华等地方。而截至目前,云南建成的鸟类环志点并不多,仅寥寥几个。

  云南环志特色:白色布袋装鸟

  南涧凤凰山鸟类环志监测站是云南第二个建成的环志站点,也是发展较好的一个。起先,凤凰山环志鸟类的方法和省外大同小异。捕获飞鸟的时候,进行环志的工作人员就将飞鸟关进一个铁笼子里。“不料迁徙的候鸟野性太大,它们难以忍受来自铁丝笼的束缚。通常一进笼子,被捕捉的飞鸟就会很暴躁地飞撞铁笼四周。”为了避免飞鸟受伤,云南的环志工作者于是反复实验。最终,大伙儿想到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他们用粗布做成袋子。“这种袋子不会影响鸟儿的呼吸,更重要的是,捕获的飞鸟在布袋里,它们无论如何暴躁都不会受伤。反倒是捕获以后不幸遇到阴雨天气,飞鸟还可以躺在布袋里美美地睡上一觉。”改进以后,凤凰山环志站工作人员自豪地说,“用布袋装鸟可是云南的一大特色呢。只是这样一来,环志站的工作人员就多了一项工作,因为每天都有很多布袋要清洗干净。”(都市时报 记者刘玲/文 龙宇丹/摄)

  “飞鸟自焚”是在凭吊凤凰?专家揭开世代相传的谜题

  为何支一张网,再点盏灯为就能引鸟儿“上钩”?“这其实是经过人们反复实践,并有科学依据的。”昆明鸟类协会秘书长王紫江说,在云南的环志工作开展以前,包括南涧凤凰山在内,但凡村民点火把照亮,或者马帮过往生起火堆的地方,总会有一些个鸟儿,莫名其妙就撞火“自焚”。尤其在仲秋时节,一堆篝火生起,成群结队的飞鸟就会毫不犹豫地“自焚身亡”。在云南,“飞鸟自焚”引起过多地村民的遐想,一个又一个的美丽传说,由此一代代流传开来……

  传说: “飞鸟自焚”是在凭吊凤凰

  要说清楚云南鸟类环志工作开展的来龙去脉,不得不提的一个奇异现象就是“飞鸟自焚”。

  “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也是人们俗话说的七月半,或鬼节。此时进入秋季,漆黑的夜里,茫茫大雾从山脚向山岭弥漫。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每年七月半,南涧凤凰山当地的农民在点燃火把祭祀祖先时,总有一只接一只的飞鸟会扑腾着一头扎进燃烧的火堆。”王紫江教授就亲眼见过,在大理一处山上,农民在山头生起火堆,不一会儿就会引得“叽叽叽、嘎嘎嘎”的鸟鸣声由远及近,成百上千的鸟儿不知从什么地方飞来。小的如飞蛾、大的如天鹅,它们着魔似地扑向火光。一些未成年的幼鸟性子最急,一看见火光就拼命扑上去,当即自焚身亡。有些鸟儿久久在上空盘旋,不肯轻易接近火堆,这些多半是身体比较健壮富有经验的成鸟。而另一些鸟儿则仿佛拼尽了最后一点力气,歪歪斜斜地飞上来……

  当地人猜测,飞鸟扑火“自焚”的奇异现象或与七月半这个特殊的节日有关,也或者“是因为人们祭祀祖先的时候,把大米、小麦、以及黄豆等谷物抛洒进熊熊燃烧的火把中。于是,火烧谷粒的香味让飞鸟垂涎,进而自焚……”

  但在种种猜测面前,人们始终觉得“飞鸟自焚”这种现象有些诡异。七月半前后,难道鸟儿也和人们一样在凭吊着什么?

  南涧凤凰山又名百鸟朝凤。当地有个盛传的神话:很久很久以前,迁徙的凤凰飞临南涧时发现了一株奇异的仙草。凤凰于是想长久栖息在这个长有仙草的山麓。只可惜百兽之王老虎知道这个消息后,为争夺地盘和凤凰展开决斗……凤凰终于赢了,它为万千鸟儿争得风水宝地。于是,每年秋天,成千上万的鸟儿便会不远千里飞到凤凰山朝拜。

  走出南涧,在大理洱源县的另一座山上,也世代相传着“飞鸟自焚”的怪异现象。此山取名“鸟吊山”,因当地流传着一个美丽的神话:凤凰是百鸟之王,凤凰驾崩,百鸟于是“自焚”凭吊。

  揭秘:飞鸟撞火与“自焚”无关

  王紫江教授说,多少年来,这种鸟类集体扑火“自杀”的现象都是一个谜。人们凭借神秘的自然现象,插上想象的翅膀,编撰出许多凄美的故事传说。

  其实,有关“飞鸟自焚”的奇观,在古代的文献中也是有记载的。北魏时期,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写道:“郡有叶榆县,县西北八十里,有鸟吊山,众鸟千百为群其会……”到了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再到此山考察,也留下记载说:“风羽,一名鸟吊山,每岁九月,鸟千百为群来集坪间,皆此地无有者,土人举火,鸟辄投之。”而研究鸟类的工作者随后考察发现,古人提到的叶榆县,其实就是今天的大理市。

  自1958年以来,许多研究鸟类的工作者,曾相继前往大理“鸟吊山”和南涧“凤凰山”等地方进行考察。王紫江教授说,尤其在1995年,分别在多个地点连续开展鸟类环志工作以后,鸟类工作者积累了大量资料,才逐步揭开“鸟吊山”的神秘面纱,认清了“鸟吊山”现象的本质。

  研究发现,飞鸟撞击的不仅仅是火堆,有些时候,发光的车灯,手电筒,以及电灯,都会引诱飞鸟相撞。南涧无量山鸟类环志站工作人员曾做过实验:若将池鹭关在一个密闭的房间,在窗外点亮一盏灯,池鹭便会反复撞击有亮光的窗户。一旦关闭窗外的灯,用电筒将光线透过窗户打在墙上,池鹭反复撞击的,又将是明亮的墙体。

  “这足以证明飞鸟扑火的本意,原本和‘自焚’一点关系都没有。它们奋力找寻的,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有光亮的地方。”随后,王紫江教授调查发现,在云南,除大理洱源鸟吊山和南涧凤凰山以外,云南的巍山、新平等地方,竟然也经常出现飞鸟“扑火自焚”现象。而这些山,也已经被命名为“鸟道雄关”或“打雀山”等等。

  研究发现:云南是鸟类固定迁徙通道

  还有一项重要的调查发现,每年秋天在云南扑火、扑灯、扑向亮光的鸟类,不仅仅有本地经常出现的品种,一些从来不在云南安家的鸟来,竟然也会受亮光吸引,一次次闯入人们的视线。这逐渐让研究鸟类的专家联想到,“飞鸟自焚”或许与鸟类迁徙的现象有关。

  学者们按照鸟类迁徙的特征,将鸟类分为留鸟和候鸟两类。顾名思义,不迁徙的鸟是留鸟,反之为候鸟。而候鸟又分为冬候鸟,夏候鸟、旅鸟和迷鸟4类。冬候鸟是冬季在一个地区生活,春季飞到较远而且较冷的地区(一般是纬度靠北的地方)繁殖,秋季又飞回原地区的鸟,如红嘴鸥。夏候鸟是春季或夏季在某个地区繁殖、秋季飞到较暖的地区(一般是纬度靠南的地方)去过冬,如杜鹃、黄莺等。

  秋天过后,大批飞鸟往南迁徙 。“为了避开老鹰等大型鸟类的威胁,中小型鸟类早已习惯于夜间迁徙。它们凭借月亮、星辰,或者是高大的建筑来指引方向。”王紫江教授调查发现,凤凰山两侧分别环绕着澜沧江和公郎河,秋季受季风气候影响,含水充足的气流随风在凤凰山垭口形成大雾。此时往南迁徙的中小型候鸟在夜幕中迷失方向,便以为发光的火把、车灯以及电灯等发光的地方,就是一个可以平安迁徙的通道。

  至此,“飞鸟自焚”的神秘面纱算是彻底揭开了。鸟类环志工作者,于是利用鸟类在黑夜迷失方向会寻找光亮的特点,在夜幕下电灯,张网开展鸟类环志工作。

  群像:凤凰山山大王

  “90后”加入环志队伍

  每年秋季,凤凰山环志站的工作人员都要抓住候鸟南迁的时节熬夜开展环志工作。而除此之外,他们原本的身份都是无量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身上肩负着巡山、制止打猎、乱砍滥伐、捕捉野生动物等等职责。常年居住在山上,大家经常开玩笑说自己就是“山大王。”

  最早开展环志工作的罗增阳和袁玉川是凤凰山环志站的“土博士”。这二人没有专业背景,却能结合实际工作不断学习新知识。在凤凰山环志站,罗增阳和袁玉川能识别捕捉到的90%以上的鸟类。今年刚进保护区的张群出生于1989年9月,踩着80后尾巴的他不避讳别人说自己是90后。“毕业以后到大山上工作,女朋友耍丢了。”而对于张群来说,唯一能够弥补这一缺憾的恐怕是山上不通互联网,这让他彻底戒除了无节制打游戏的网瘾。在大家眼睛里,工作中渐渐成长的张群变化很大,他逐渐改变了以往长发、卷发的“非主流”形象,越来越干净利落了。因为,他要和其他同事一起融入大山,一起开展一项项寂寞,却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两日本学者慕名到南涧

  南涧凤凰山环志站起步晚,但发展较快。2002年以后,曾经吸引过不少外国学者前来考察研究。环志站工作人员罗增阳如数家珍地告诉我们,凤凰山环志监测站不仅吸引来国内研究鸟类的专家,一些美国、荷兰、日本等国的一些学者,也会慕名而来。

  两三年以前,环志站的基础设施不完善,用来招待外宾休息的房间仅仅是一个铁皮材质搭建的简易房。巧的是,2003年,两位日本男性学者提前与凤凰上环志站取得联系,有意到凤凰山观鸟环志。在电话里,凤凰山环志站的工作人员简单向日本学者说明当地情况。“可他们一听就不乐意了,非要说两个男人不能同住一个房间,要不别人会误会他们。还有,他们习惯于用马桶解决问题,环志站没有马桶是不行的。”环志站条件有限,可看着异国学者孜孜不倦的劲头,还是勉为其难地、特意在环志站盖了两间不大的房子,面积虽然小,但工作人员还是在里面隔出个卫生间来装了个马桶。罗增阳说,随后,两位异国朋友一到环志站就被眼前的一切所感动。为了支持环志站的建设,他们还慷慨地捐献100万日元作为建设经费呢。(都市时报 记者刘玲/文 龙宇丹/摄)  

(责任编辑:news6)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